几日后,情报部和锦衣卫所获悉的情报,就相继呈送到了马超面前。
据情报显示,大约有三万倭寇军队,正在上海工业区内集结,而且每天都会有大批士兵乘海船撤离,给人一种要急于逃离的错觉。
马超在获悉倭寇军队的异常行动后,当即就敏锐的意识到,高杰率领东征军团在倭国的战斗,让德川大和感受到了本土的危机,所以才会抽调侵华军队回去救援。
马超的心中涌起一丝久违的希望,他清楚的意识到,这或许就是扭转乾坤的最佳时机,抗倭战争即将迎来惊天大逆转。
在做出这些判断后,他一刻也不敢耽搁,唯恐战机会稍纵即逝,于是就给奉命北上的第六特战混成旅传去命令。
要求他们加快行军速度,务必要赶在倭寇军队回援本土之前,将倭国的京都工业区摧毁。
因为京都工业区不仅是倭国的经济命脉,更是其军事补给的重要来源,一旦摧毁,倭国的战争潜力将会被极大削弱。
马超站在地图旁,着眼全局,心中不断分析着战场上的敌我态势,权衡着战略谋划中的利弊得失。
在福建和浙江沿海地区,倭寇凭借海军优势,牢牢把控着制海权,人民军在这方面明显处于劣势。
人民军若是在沿海地区,贸然与倭寇军队展开大规模作战,极有可能会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
即使能趁倭寇回援本土之际收复失地,但等到倭寇军队腾出手来的时候,人民军就会遭遇到敌人陆海军的联合打击。
在经过深思熟虑,马超决定放弃福建和浙江,转而在湖广境内集结重兵。
湖广地处华夏腹地,自古乃是兵家必争之地,境内地势险要,水陆交通便利,便于大军调度和补给。
他计划沿长江由西向东展开攻势,投入绝对优势兵力南北夹击,控制长江航道,对倭寇形成战略包围的压迫态势。
马超以帝国兵马大元帅的名义,向包括中亚国、南越国、蒙古国在内的一切武装力量,下达了对倭寇最后一战的命令。
通报了人民军成功登陆倭国,开辟第二战场的消息,描绘出抗倭战争的大好形势,同时也强调了此次战役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激励各方力量团结一心。
通过一个多月紧锣密鼓的准备,湖广、江西、南直隶三省境内,呈现出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
各地的军队纷纷响应号召,从四面八方赶来集结。士兵们带着对胜利的渴望和对倭寇的仇恨,奔赴各自的集结地点。
可战之兵竟然达到了六十万之巨,这让马超和他的战友们,对抗倭战争再次充满了信心。
集结在汉中府境内,一直按兵不动的两万中亚军团,这一次也迅速回复命令,表示会即刻东进湖广参战。
而且还送来了中亚国王徐小虎的来信,信中的内容让马超的心情跌宕起伏。
徐小虎告知马超,去年初欧洲人趁火打劫,俄罗斯、哈萨克、波兰、匈牙利、奥斯曼五国,在中亚国边境陈兵十万,给中亚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通过双方几个月的艰难谈判,终于在天元五年十月初达成和解,共同签订了和平条约。
中亚国以释放在战争中,被人民军俘虏的两万七千名欧洲战俘,将国土归还给原属国家和部落为代价,获取五个欧洲强国撤军言和。
这是一个艰难的决定,徐小虎虽然失去了所有利益,但却换来了中亚地区的暂时和平,让中亚军团得以腾出手来,参与到抗倭战争中。
欧洲五国愿支付给人民军,合计二十七万银币的战俘赎金和物资,并以巴尔喀什湖为界,重新划分了中华帝国与中亚各国之间的疆土。
徐小虎在放弃中亚国土地后,将会率领倾国之兵五万,百姓三十三万进入新疆,月余时间便可抵达河南境内参战。
在书信中,徐小虎还讲述了南越国的艰难处境,以及欧洲联军从达卡海港登陆,占领恒河平原,截断了南越国与中华帝国之间陆路交通的情况。
如今伊宝忠正在与荷兰、英国、葡萄牙、西班牙、法国等八国联军和谈,估计很快就会得出结果。
徐小虎为自己当初的忧虑不决,向马超承认错误,表示愿在与倭寇军队的战斗中将功补过,永远都是皇帝陛下最忠诚的学生。
他还对刘佳的投敌行为,表达了极度愤慨,表示要在战场上亲自为校长清理门户,让叛徒得到应有的惩罚。
马超这才知道是自己错怪了徐小虎和伊宝忠,并不是他们贪恋权贵,而是他们遭受到了欧洲联军的要挟。
他们不敢轻举妄动,生怕一个不小心,就会给几十万华夏移民带来灭顶之灾。
马超心中满是感慨,他为自己的误解感到愧疚,同时也为徐小虎和伊宝忠的处境感到心疼。
按照徐小虎的来信,马超仔细推断出了中亚主力军团,所能抵达战场的大概时间。
心中有了底,他便与参谋们商讨作战计划,绘制军事地图,研究倭寇的兵力部署和作战特点,完善即将展开的大反攻计划。
天元六年,既崇祯十九年二月十日,随着马超的一声令下,六十万中国军队,分别在湖广、江西、南直隶三省境内,向倭寇军队展开了倾国之战。
一时间,长江流域战火再起,到处都是急行军的军队,到处都是硝烟四起的战场,到处都是迎风飘扬的红色军旗。
那艳红的旗帜在战火中显得格外夺目,就仿佛是燃烧的火焰,给士兵们带来了无尽的勇气和力量。
战事持续进行了一个多月,倭寇和大宋国军队放弃了大片土地后,全部躲进了有城墙保护的城池内,倚仗武器上的优势与人民军进行对峙。
就在战争陷入到胶着状态时,徐小虎率领的五万生力军,由河南境内一路南下,加入了湖广境内的战斗。
他们的到来,就像是一场及时雨,给陷入苦战的人民军带来了粮草,以及充足的弹药储备。
士兵们看到友军的到来,士气大振,欢呼声此起彼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