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军兵入大理国最宁镇,却把大越李朝吓了一跳。
大理立国以来,前中期那也是西南、东南一小霸,与缅甸的蒲甘王朝、老挝高棉人的吴哥王朝乃至大越李朝都曾经发生过战争。
这一时期的暹罗国其实并未出现,中原仍旧称呼吴哥王朝为真腊,在大理国南部,则存在着许多小部落,其中有个小国暹国,南面则还有个小国堕罗钵底,岭南海商习惯称呼为“暹罗诸国”,用来指代湄南河流域的这些小国家们。
自秦始皇征服百越之后,中原王朝便对中南半岛、东南亚产生了深远而持续的影响,但由于汉人向南开拓的不连贯性,印度地区的天竺文明也凭借着海洋优势影响而来。
可以说中南半岛诸部落、诸小国,就好似体量巨大的两个巨人之间,夹缝中生存一般。
王伦一直对历史上的宋朝充满了鄙视,是因为他觉得宋朝根本就没有完成任何历史赋予她的职责。
就好比唐朝这个巨人陨落,却也将周边可能对华夏产生威胁的势力都一同拉进了地狱,吐蕃先于唐朝崩溃,草原部落大分裂,始终没能够形成一个统一的、可以威胁中原的势力,东南的南诏也被打崩。
尽管有五代十国的乱世,但宋朝的历史职责本该是终结一切、再度让华夏变得辉煌。
结果呢?北宋不能压制契丹辽国,不能阻止党项西夏独立,却被北的女真金国偷了家,不得不划江而治,然后漠北草原诸部吃鸡大赛养蛊一般养出了个蒙古。
蒙古以外族第一次灭亡华夏,带来了一个更加深远的影响,那就是亚欧大陆的民族意识逐渐出现。
就好比北宋南宋时期的中南半岛,受华夏文明与天竺文明的双重影响,正在艰难的适应过程中,一众东南亚小国国家制度不成熟,仍旧处于部落联盟的形态,民族形态也无法确定,主体民族诸如缅族、泰族、越族、马来族等都没有出现。
然而蒙元入主中原,华夏文明自唐朝崩溃后、对中南半岛本就衰弱的影响力就此消失,东南亚的许多主体民族开始出现,这也是明朝无法收复越南的最主要的原因,因为受华夏文明影响最深的越南都有了独立的意识。
故而对于王伦而言,接下来的一百年,是重振华夏文明对四周影响力的最好机会,只要压制了漠北,使得成吉思汗那样的人物再不可能出现,那么因蒙古的四面出征而引发的民族普遍初步大觉醒,就会延缓许多年。
新汉或许只能够将大越李朝收复,重新回到汉朝以来中原在东南亚的传统统治范围,但却可以凭借着影响力,将天竺文明挤压回到缅甸以西的若开山脉。
就如同眼下岳飞以安西都护府将绿教文化限制在乌浒水以西一样,只要限制了天竺文明,华夏文明就可以继续维持在这些地区的巨大影响力,从而通过数百年的时间,最终完成殖民与同化。
在这个宏伟的愿景之下,收复大理国就有了更加现实的重要意义。
如同新汉开国以后对外发起的所有战争一样,卢俊义带领的征大理国东路军,也延续了汉军一贯“侵略如火”的风格,前方有朝廷提前布局的商人、密探收买大理国东部的诸蛮部以借道,以汉骑扫清道路,便迅速通过了特磨道以及最宁镇东北,杀向了石城郡。
大越李朝在王伦称帝时的国王是李乾德,不过没几年就去世,随后即位的李阳焕在位十年也病死,传位给了三岁的儿子李天祚。
幼子当权,那么权力不外乎就要落入到外戚、宦官或者权臣手中,于是李阳焕的王后黎氏摄政,黎王后的家族没有人才,为了稳固自己和儿子的地位,便宠信起了另外一位外戚,也就是李阳焕生母杜王后的弟弟杜英武。
杜英武逐渐掌握了李朝的大权,便颇有些篡逆的心思,铲除了一些反对他专权的官员,但李朝的其余世家官员,如苏、武、杨、黄等家族,觉得既然无法对抗杜氏,那我们就抱大腿告状呗。
这条大腿自然就是中原王朝,为此王伦特意命使者,按照前宋惯例,封李天祚为交趾郡王,杜英武不得不消停了下来。
朝廷在广西不断调兵准备收复大理国,杜英武甚至比高量成更加关注北方的局势,谁知道中原王朝会不会声东击西,突然南下进攻李朝?
而且大理国的最宁镇就在定水的中游,定水就是红河,若是中原与大理国联手,沿着定水突然南下,是可以直接杀到李朝国都升龙城的,他不能不警惕啊!
心里有鬼的杜英武看什么都觉得是针对自己的,故而卢俊义这里刚刚从特磨道向大理国东部进发,杜英武就慌忙抽调兵力向北江路富良府调兵以作防备。
大越李朝受中原的影响太深刻了,毕竟自认为是“巨唐静海军节度使、安南大都护”,所以李朝初年的行政区划是学唐朝,以道、州、县为名。
后来宋朝兴起,李朝又效仿前宋,改道为路,等到新汉改路为行省、改州为府,李朝再一次效仿,也改州为府,富良州就变为了富良府。
杜英武还算是有些军事眼光,毕竟六十多年前宋神宗南讨,富良江之战打得李朝称臣,所以富良府的地理位置和军事意义十分重大。
卢俊义还没有发起在石城郡的规模战役,李朝的点兵遣将消息先被本地的朝廷密探快速传回到广西,广西方面并无任何表示,只是传书南海水师。
于是南海水师都督李俊便以巡视为名,带领着二十艘火炮船,向着富良江入海口的白藤海而来。
李俊在数年前就将大营从广东南海府南移到了广西宁越府,由于驻地固定,信鸽传递极为方便,所以李俊来得也极快。
但李俊还没有赶到白藤海,石城郡陆良城之战就已经结束了。
朝廷此次出兵打出的名号,其中一条就是认为大理高氏威逼诸部,要为三十七部蛮主持公道,得益于汉军的良好口碑,沿途的几个蛮部并没有阻拦,而是就此借道放行。
原本应该是大理国最外部屏障的三十七部蛮如此配合,卢俊义亲领骑兵冲杀在前,突进速度极快,甚至石城郡西南的弥勒部、中部地区的纳诟部两个蛮部主动派了数千青壮协助汉军作战。
在次后的广西兵赶到后,石城郡中南部的陆良城就被汉军一日而攻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