崆峒山的道士们很有眼色,知道这是朝廷有意扶持,从而对抗从吐蕃高原一直到西夏故地过于昌盛的佛教,当即也表达了足够的诚意。
崆峒山的诸道观掌教们联名上奏,希望开设一处道教学堂,从而与漠南同行们一起进行教义交流,并主动派了一批善炼丹的道士前往东京城。
道教在华夏诞生后,流派众多,但大致可以分为符箓、炼丹两大派,炼丹在宋朝以前,以外丹为主流,也就是炼制各种所谓的可以升仙的金丹;北宋初年的陈抟、宋仁宗时期的张伯端等着名道士则将内丹发扬光大。
不过前宋时期最显赫的,却是以茅山、龙虎山、阁皂山为代表的三山符箓派,炼丹派的影响力大不如从前。
崆峒山的道教流派并没有严格的划分,但受唐朝时鼎盛的关中楼观道的影响,也兼修符箓和外丹。
外丹说白了就是一种古老的炼金术,本朝由于重视火炮、重视火药,故而军器监吸纳了不少炼外丹的道士,协助对火药的配方和威力进行改良。
如今既然朝廷有意扶持,崆峒山自然投桃报李,也派了一批炼外丹的高手,为朝廷效力。
王伦一向认为,热衷于炼外丹的道士们很有发展化学、成为科学教派的潜质,就好比道士们炼丹发明出来的蒸馏设备,用来蒸馏白酒、果酒,用途巨大。
所以他也愿意支持道士们的这种行为,虽然不少臣子都劝谏,皇帝陛下千万别学秦始皇和赵佶,要搞什么炼丹成仙,但王伦从来不吃任何丹药。
受限于时代科技的情况,军器监制作的火药,其威力根据不同地区的原材料,威力差别也是巨大的。
就好比梁山时代,凌振发现河东的柳木成炭后磨制的碳粉,掺入火药中威力是最大的,但他无法解释这是为何。
其实原因也很简单,不过是提纯技术而已,河东柳杂质少,威力自然就大,但王伦也没有办法对火药进行提纯技术的改进。
所以军器监火药局就需要大量的人手,通过对比各地的木材烧制的木炭,进行各种配比试验,可以说完全是用穷举法来进行材料的选择和加工的。
多一名有经验的道士,对于火药的改进帮助都是巨大的,所以新汉与前宋赵佶时代相比,道士进入官场也是很容易的,只不过本朝的道士,皇帝只会让他们继续搞科研和发明。
至于他们炼就的丹药,王伦自己不但不吃,还禁止官员或者炼丹的道人本人服用,那些含量超标的重金属丹药,倒确实可以让服用的人快速升仙,毕竟长期服用要折寿嘛。
不过崆峒山送来的这一批炼丹高手道士们,却没有被立刻被分配到军器监火药局,王伦却又召了另外一批道士,一直被朝廷冷落的龙虎山也得到诏令,要求他们派一批会炼丹的道士入京。
皇帝接连召道士入京,可把一群重臣给吓到了,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王伦都可称得上一代明君了,知道陛下以唐太宗为偶像,但是也不需要学得这么像吧?
为了平息不断上奏章反对的臣子们,王伦不得不召开御前会议,解释了自己的打算。
在《梦溪笔谈》中,沈括就敏锐地发现,南方和北方由于地形、气候等诸多原因,导致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和产量各有不同。
王伦可是批注过《梦溪笔谈》的,虽然他批注的许多理论,并不为这个时代的文人们所接受,但也有一部分理论被认可。
比如王伦就对沈括的“诸越则桃李冬实,朔漠则桃李夏荣,此地气之不同也。一亩之稼,则粪溉者先芽;一丘之禾,则后种者晚实,此人力之不同也。岂可一切拘以定月哉?”进行了批注和解释。
王伦认为,所谓的“地气”,应该包括土壤的酸碱性程度、地下水源情况,以及气候带来的温度影响下的空气与地下的差异等。
众所周知,善农耕的汉人自古以来就发现粪便可以肥田,称之为绿肥,但绿肥毕竟需要沤制,肥力也有限。
尽管南海水师船队不断搜寻有鸟粪石的岛屿,但毕竟同样受限于船只的运力,所以鸟粪石的大规模推广还需要时间。
该如何改善土壤结构、施加肥料呢?王伦左思右想,想到了氮肥。
尽管朝廷鼓励百姓耕种豆类,但豆渣、豆粕、酒糟等产量有限,而且朝廷肯定是优先喂养马匹,那么发明一种以这个时代的技术水平能够制造的肥料就很有必要了。
王伦简直是绞尽了脑汁不断回想,通过化学公式的推演,大致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土法炼焦,将焦煤中含有的氮质转化为氨气,然后用硫酸收集,这样就能够转为硫酸亚铁,从而制成最原始的化肥。
土法炼焦的方法极其简单,将煤炭在地上挖坑铺设,上面以黄土覆盖为土炉,点火烧制,或者直接用砖窑、瓷窑也能够通用。
至于绿矾,也就是青矾,这玩意儿属于中药,就王伦所知的,道士们炼丹时也会用上,所以原料并不是那么难找。
绿矾造硫酸,就需要干馏法,也就是加水加热使之溶化,通过与炼焦炉的连接,使焦气与绿矾液发生化学反应,等到晾干后就可以当作原始化肥使用了。
可以说这个技术的最难点就在于烧制绿矾液,王伦虽然提出了大致的方法,但是具体能否奏效,还需要大量的人员去不断尝试。
当王伦将这一套方法简单地介绍之后,一众臣子听得头脑眩晕,就这么简单,便可以制作出能够使粮食增产的肥料?
陛下莫不是将我们当傻子了?
王伦也没办法详细解释,因为他自己也是一知半懂,但是没关系,至少臣子们不会认为皇帝突然发了失心疯要炼丹吃了!
傻子才会吃这么炼制出来的丹药!
考虑到火药局的道士们的确用心,臣子们持半信半疑的态度,于是司农寺就多了一个官署,皇帝亲自定名为化肥局。
化者,化腐朽为神奇也;肥者,肥田沃土也。
洪武十二年开始,化肥局的一群从天下各地被招募而来的道士们就开始了辛勤的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