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琬的建议,让士颂心中的万千豪情,为之一振。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士颂本能的想到了朱升给朱元璋的这个战略规划。
正是这个规划,让朱元璋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占据南方之后,在逐步北伐,驱逐鞑虏,恢复中华。
冷静下来的士颂,开始盘算起自己的境况,甚至还默默地和当年的朱元璋进行了对比。
当时朱元璋占据东南富饶之地,军力强盛,可挥师出击,收割地盘和财富。
但就是听了朱升的这条建议,稳扎稳打。
对内加强防御,精练士兵,安定地方,尤其是消化新占领之地,更是四处收纳流民,加强自己的力量。
对外,他一直只是自称吴国公,还是在大败了陈友谅,几乎一统江南时,才晋位吴王。
而且大败了陈友谅后,也是确认稳定江南地盘后,才北伐元朝。
说白了,这个计谋的核心,便是不虑胜,先虑败。
首先把自己放在一个有稳固防守实力的位置上为先,不求自己进攻之势如何强势,但能保证自己的基本盘不丢。
自己派出去的部队,即便是打了败仗,即便是损失完了,自己还能再一次聚集部队,守住地盘。
外面,只要是被自己占据的地盘,自己就有能力安定下来,收获人心,而后再以此为根基,继续扩展,蚕食天下。
“当年刘邦,似乎也是如此。”士颂心中微微一叹。
那刘邦和项羽交战,屡战屡败,而又屡败屡战,不就是靠着后面有萧何不停地提供支持吗?
那些支持,不就是靠着稳固的益州和关中的根基,来作为前提条件的吗?
自己现在,看似是天下最强的诸侯势力,但只是因为曹操死后,中原大乱的背景下,才凸显得自己强大。
若是自己这个时候称帝,无疑,也是站出来把靶子背到了自己身上,让全天下的眼睛,都吸引到自己的身上。
徒有虚名,却把自己置于危险境况的“蠢事”,自己坚决不能做。
自己若是称帝,各地的小诸侯跟不跟,也很为难别人。
人都有贪欲,别人若是也都称王称帝了,那和自己,岂不是对立起来。
毕竟这个时代的人,即便是黄巾之乱后,依旧有着大一统的思想。
天无二日的心思,所有人都有的。
这也是刘备和曹丕两家,必然不死不休的基本原因所在。
自己若是为了虚名,把自己实际利益投入其中,白白消耗,自然是不明智的。
若是自己缓一步。
因为大的欲望,克制住了自己的小欲望。
为了实际的利益,放弃一些虚有的名声,有何不可?
想到这里,士颂刚才对“皇帝”二字热烈又贪婪的眼神,已经消退。
他的手,缓缓地松开了剑柄。
眉眼间,也逐渐舒展开来,似乎有了些许的笑意。
他看了看蒋琬,缓缓说道:“公琰之语,甚合我意。安疆域、广积粮、缓称帝,蚕食天下,以待实至名归。”
说完之后,别人的眼神,士颂没有太多留意,倒是贾诩这个聪明人,第一时间反应过来。
“这小子居然没动心,居然想通了。”
站在贾诩的位置,自然知道士颂若是不称帝,甚至自己不主动称王,才是最好的选择。
闷声发大财,士颂目前具备这样的条件。
毕竟已经有两个称帝的人存在,他现在若是不称帝,而是扩充地盘,占尽好处,才是最具有实际意义的选择。
但是啊,人心难测,人性贪婪。
这是贾诩觉得最难的地方。
面对“皇帝”的位置,就摆在自己的面前,唾手可得。
而且即便是称帝了,也没有什么太大的损失。
这个时候,还能压制住自己内心的贪念,那就很不简单了。
“主公明见万里,广积粮、缓称帝,蚕食天下,以待实至名归之策既定,这天下,也就定了。”这一次,贾诩是真心恭贺和支持,现场的人,基本都能听出来。
此刻的士颂,当然已经想明白了。
自己为了个所谓的“皇帝”名号,想这么多做什么。
若是自己灭了刘备,曹丕,孙权,占据了全天下,自己即便不称帝,只怕天下所有人也要劝自己称帝吧。
实力到了,名誉自然也就来了。
若是只有名誉,而没有实力。
所谓的名誉,也就只是一个笑话罢了。
一切,为了自己的实际可得利益出发,为了增强实力出发。才是明智的选择。
士颂的决定,让在场诸人反应不一。
武陵书院这一系众人,本以为士颂称帝,已经不可违逆了。
结果,却是荆南派系的蒋琬站出来,为他们解决了最大的难题。
倒是让他们在庆幸之余,也颇有几分失落。
但要说到最失落的,到底还是交州派系中的士家宗亲们。
若是士颂称帝,他们就是皇族了。
其实,还有不少人,想要继续劝说士颂一二。
但随着贾诩的表态,士颂那坚定的眼神,士干立即明白,自己这位幼弟,已经下定了决心,自己已经是多说无益了。
士颂看着众人,笑道:“你们也不必丧气,诸位之心意,我之雄心,其实是一样的。”
“不过是我选取的道路,和大家的想法,略有不同而已。”
“但正所谓,殊途同归。最终,还是要安定这天下的。”
“待我扫荡天下,剪灭群雄,该是我们的东西,自然跑不了。”
石韬心中感慨,大汉朝这回,只怕真是难以回天了。
士颂稳扎稳打之下,攻取天下,当是十拿九稳之事。自己今日站出来,劝说士颂不要现在就称帝,也算是身为大汉子民,回报给大汉的最后一份情谊吧。
以后士颂真是一统天下了,别说其他人了,自己只怕也会站出来,请士颂登基为帝。
至于刘巴,徐庶,马良,黄权等等各派文武,自然也明白了士颂的意思。
自家主公挡住了称帝的诱惑,而且是在即便称帝了,也没什么不行,也不会影响大势的情况下,依旧忍住了,没有去称帝。
这让他们又喜又敬。
喜的是,若是士颂能不贪恋帝位,那么自家势力,有很多的手段,可以去占据实际优势。
敬的是,士颂这样的主公,似乎是越发的成熟了。
为大局计,能做出这样的取舍,真不容易。
士颂既然定下了基调,后面的事情,也就推展的很顺利了。
蒋干先是领命前往下邳,回复刘备。
表示士颂愿意接受“季汉”的楚王册封,但刘备得配合,把江夏,汝南二郡还回来。
另外,特许士颂的楚国,独立于大汉之外,自成统治体系。
所谓的大汉朝廷征辟之类的事,楚国这边,军民士人,可不必理会。
说白了,就是我名义上是你季汉的楚王,但是实际上,我士颂占据的地盘,我士颂自己做主,是一个完全独立自主的国家。
你刘备,只是名义上比我士颂高一级,但我士颂,并非你刘备的手下。
而刘备得到蒋干回复的这个消息后,也是松了一口气。
现在他看似恢复中原,南面赶走了孙权,北面和曹丕隔着黄河对峙。
但实际上,他已经没有余力在去和西面的士颂较劲了,这也是他为什么愿意听从诸葛亮的建议,封士颂,孙权,臧霸为楚王,吴王和齐王的原因。
倒是诸葛亮听了这个消息后,眉头微微一皱,立刻就明白了士颂的心思。
他对刘备说到:“江夏郡汝南二郡,自可交于士颂。另外,可令士颂兼任司隶校尉,统西南诸军,北上关中,攻灭钟繇。免去我军西面之忧。”
“士颂如今占据荆,交,益三大州,若是在占据司隶,岂不是更加尾大不掉。”
刘备怎么可能会对士颂放心。
现在不过是稳住士颂,在他心中,自己要如刘秀一样,光复天下,恢复汉室江山的。
那时候,还是要和士颂一战。
但诸葛亮却笑道:“不论我们下不下这道军令,士颂的部队,都会进入关中。倒不如先给他一个可以接受的军令,让他为我所用。”
看着诸葛亮轻摇羽扇,信心满满的样子,刘备知道,诸葛亮定然还有后手。
“既然如此,就依丞相之策。”
一切的进展,就和双方想的一样,十分的顺利。
刘备这边的季汉朝廷,对于士颂肯“低头”承认他们的正统地位,接受刘备的“楚王”册封很是满意,甚至可以说是有些惊喜了。
除了关张二位,本能的对让出江夏和汝南二郡有些不满之外,任何人都没有说什么。
即便是二爷,也默认了楚国这边,派出部队,接手了江夏郡。
如今,关二爷被封前将军,领十万人马驻守庐江,总管淮南地区。
威慑江东的同时,也对西面的楚国,起到了牵制作用。
即便是楚国国内,上上下下都觉得天下可定,但对于关羽和关羽麾下的十万部队,还真没有任何人敢小觑忽视。
而随着士颂愿意接受刘备册封,名义上让自己的地盘,自己的楚国成为大汉王朝治下的一个诸侯国的存在后。
孙权,臧霸,也很快认清了现实,接受了刘备吴王和齐王的册封。
倒是山高皇帝远的河西走廊那边,马腾和韩遂却纷纷自立为王,马腾在武威称了雍王,韩遂在金城自称了凉王。
本来汉代的河西四郡,到了东汉时期,就是一笔乱账。
现在西凉军动不动的杀入司隶关中,整个西北地区,早就乱了。
可以说是军阀割据,最为混乱之地。
而这两位,与其说汉朝忠义之臣,还不如说是大汉在西北地区,最大的地方军阀头子。
周围还有不少的小型军阀头子,聚集在他们周围,为了他们自己的利益,割据西北。
现在这些人,也算是不装了,老子就要在西北地区称王称霸,反正你们中原也是在打生打死,大家都差不多。
没有称帝,过过皇帝瘾,纯粹是觉得没有必要。
而且西北这一片地区,你要是称帝了,那些小军阀怎么办,难道还跟着你混?
另外,人多少还是有些自知之明的,别说他们占据的那点地盘了,就算是真的让他们占全了河西走廊的雍州四郡,这狭小地域内的资源人口,想要称帝,无疑就是个玩笑。
任何一个中原大一统王朝,都会把他们拿下。
当然,他们也可以在占据雍凉之后,进兵关中,进而东向以夺天下。
但前提条件,不是占据雍凉,有自己的基本盘吗?所以他们内部,还又得闹腾。
这些西北军阀之中,若是有谁真的统一了西北,还真就会直接称帝,割据一方了。
东北方向,辽东公孙康,也直接自立为辽王。和曹彰的幽州军,算是直接对上了。
而且和西北不同的是,公孙康居然给自己打上了大汉忠臣的标签,还走海路,给刘备的季汉朝廷上表,表示自己是大汉臣子。
他愿意如士颂,孙权,臧霸一样,为刘备的季汉讨灭曹贼。
至于曹魏内部,曹丕称帝之后,曹彰这位任城王更是直接自称了代王,算是半割据了幽州。
让曹丕手上,能直接统治的地区,仅剩下冀州和并州以及隔着黄河的司隶。
但所有人都知道,黄河南面的司隶,只怕保留不了多久了。
更让人没有想到的是,从前的黑山军造反头子,因为迫于形势而投降曹操的张燕,此刻也反了。
当年他就是和公孙瓒一起对抗袁绍的,袁绍统一河北之后,他就流窜太行山中,在曹操灭袁时归顺了曹操。
他没有想到,当年曹操的部队何其雄壮威猛,势不可挡。可短短两三年之间,就风消云散了。
此刻,他再次聚集旧部,打出旗号,自称“大义天王”。
转战多地后,进入太行山中。
常山、赵郡、中山、上党、河内诸盗匪纷纷响应,也算是在乱世中,打出了一片天,让曹丕很是头疼。
成为楚王的士颂,也在这段时间,重新布置军队部署,做出一番安排。
此刻,他在听到这些消息后,站在宛城城楼眺望北方,忽然心有所感。
他想起了某人的一句话。
“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士颂嘴角微笑,看着远处天空的一片白云,笑着回答道:“两人称帝,八人称王。这乱世,再临人间。”
不远处,集结完成,正准备北上武关,进入关中的楚国大军,已经整装待发。
这天下,乱世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