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州人做出了表率,他们在东瀛之地奋战。三辅之地的世家做出了表率,他们在西域体现了自己的影响力,益州人做出了贡献,他们影响了南边的蛮人。
而凉州人,他们一直是秦王最为坚定的支持者,在这件事情上,到处都有他们的影子。
而作为原始股东之一的黄巾,自然也想要为秦王的大业出上一份力。
为了应对接下来可能发生的情况,张白骑将自己的军队交给了张燕,自己则返回了回洛阳。
为了秦王的大业,张燕在和众人商议了一下,有了一个计划,那就是对袁术发动进攻,想办法全据庐江郡。
按照张燕等人的计划,这一次进攻将发动近十二万人,分为三路开展进攻。
其中以徐晃为东路军,从徐州南下,牵制袁术在建业的军队。以蔡瑁、张允等人在荆州整顿水军,做出想要攻击江夏的态势,牵制江夏的刘琦所部。
而作战的主力,则是由张燕和管亥等黄巾,率领的主力八万人,通过合肥新城向南进攻,将整个袁术军队压回长江的南岸。
张燕的计划被毫不犹豫的批准了,因为在众人的眼中,他们根本就看不到张燕的计划有着失败的可能性,毕竟他们的目标并不大,仅仅是占据剩下的半个庐江郡,为秦王献礼而已。
而且这样的计划在自己的内部也得到了很大的支持,本来困难的粮草得到了很多世家大族的“支持”下,行动的军资和粮草均已经准备齐备了。
当张燕的军队行进到了合肥新城的时候,他很好心的请求守卫此处的张辽和孙权派出一些援军。
毕竟张辽也是秦王所倚仗的重臣和心腹。
听到张燕的要求,孙权对张辽说道:“现在秦王的大势已成,这一次张燕讨伐袁术,如果能够全据庐江,必然对于秦王的声望有着很大的好处。这样的好处几乎所有人都看得见,所以那些世家愿意为这样的行动提供粮草,洛阳的衮衮诸公也批准了这样的行动,甚至秦王本人也对此不闻不问,装作不知道。”
“现在张燕向我们求援,他打算分润功劳给我们,这样的好事必然不能错过。将军您过去作为秦王的心腹,现在独立领军外镇一方,这一次正是建立功勋的好时候,如果错过了这一次机会,恐怕将来再也不会有如此的良机呢?”
张辽反问孙权说:“你又怎么知道这一次一定会取得胜利呢?”
孙权回答说:“袁术屡次败亡于秦王之手,军队的士气低下。我军士气正旺,此一胜也。袁术吸纳周瑜的部众而心不齐,秦王却能够团结众人,此二胜也。袁术兵虽众但在庐江之地可投入的兵力较少,我军投入的兵力较多,此三胜也。有此三胜,我军必然不会失败,能够全据庐江。”
听完孙权的话语,张辽反而摇了摇头,回答说:“我不赞同这样的观点。《司马法》上说:‘以仁为本、以义治之谓正。正不获意,则权;权出于战,不出于中人。’因为权势而去用兵,就已经落入下乘了。现在不管是出兵的统帅还是朝廷的诸位掌权的人,都认为此战必胜,因为都抱有轻敌的心思,甚至如同你一般,还没有开战就开始考虑功劳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旦战事稍微有些受挫,那么众人必然会有所动摇。”
“虽然说我们的兵力非常雄厚,足以取得一郡之地,袁术也不会因为这一郡之地来和我们死拼,这也是众人的想法,袁术并不知道。如果袁术等人认为我们想要一举灭亡江东,那么他将必然会拼死抵抗,这样强弱之势就会逆转。”
“张燕用兵虽然优秀,但是他并非是秦王这样的战神,也不是张白骑、李傕、徐晃这样的名将,他只能称得上是良将。之所以让他统领军队,只是因为他是黄巾实际上的第二人罢了。尽管这样,他的资历也未必能够让他服众。如果袁术来攻,众人出于职责必然愿意为他死战,但是让他去攻袁术,恐怕对于他来说有所困难了。”
孙权听闻张辽的话语后,他说道:“由此看来,此战颇有凶多吉少,不如我们不出兵吧。”
说到这里的时候,孙权摇了摇头,他发现自己之前的话语有所不妥。这一次不管如何,张燕已经求援了,不出兵得罪的不仅仅是张燕一个人,而是得罪了所有想要让秦王更进一步的人。
孙权不相信,用兵如同秦王这样的人会看不出这样的危局,但是即使是秦王,他也只能够顺应这样的潮流,没有办法阻拦,只能装作不知道这样的事情。
“将军,现在我们该怎么办?”孙权问道,在他的心中,论起用兵能力,除了秦王之外,那就是张辽了。
“你带领四千人前去助战。”张辽说道,“你可以屯兵在居巢,如果张燕得胜,你的军队可以护卫住粮道,如果张燕失败,你也可以顺势接应败兵。”
孙权点了点头,又问道:“只是四千人够吗?”
张辽回答说:“兵在精而不在多,你的能力带领四千人足以。居巢虽然重要但是却不超过合肥新城,你带走太多的军队,那么合肥新城必然会受到影响。居巢即使被攻破,大不了淮南之地糜烂,但合肥新城如果丢失,恐怕徐州和兖州都会震动。”
孙权点了点头,示意明白了张辽的话语。
等到张燕的大军一到,孙权自然就率领大军和张燕的军队汇合,他并没有将张辽的想法告诉张燕,毕竟这时候所有秦王的麾下都想要看到张燕获胜,他只是按照张辽的命令,让自己的军队驻守在了居巢。
对于孙权的做法,张燕并没有任何的异议,在他看来,有没有孙权,他一样能够获得胜利。他之所以叫上孙权,只是为了给张辽面子。
而就在这个时候,袁术那一边还在商量这样的仗该如何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