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杉矶时报”作为西海岸最具影响力的国家级别报纸,它的影响触角足以动摇北美大陆的一半土地。
这篇由尼古拉斯撰写的“从雨果-兰开斯特身上阅读‘七宗罪’”,就轻而易举地晃动了这个美国社会的舆论走向。撇开最近一个月来媒体的自我反思和对“国家询问报”的口诛笔伐不说,尼古拉斯对“七宗罪”的探讨视角显然是与众不同的。
大部分媒体在接触到“七宗罪”这部电影时,就和电影中沙摩塞一般,第一个想法就是联想到宗教,他们更多看到的是隐藏在这部电影背后的宗教问题,是信仰、是罪恶、最赎罪,这部电影隐藏的内核应该是凶手把自己当做上帝对社会进行了审判,对七宗罪进行了惩罚。
但尼古拉斯却不是如此。
尼古拉斯几乎对“七宗罪”的宗教意义避而不谈,他认为这部电影和七宗罪只是一个媒介,导演和编剧通过这个媒介折射出了社会问题:社会的冷漠造就了七宗罪的滋生,而面对社会黑暗、社会腐烂、社会问题时,人们选择了明哲保身,用冷漠来武装自己,拒绝对社会的改变奉献力量。
就好像电影了的三个角色一般,沙摩塞选择逃避,米尔斯选择反抗但力量终究太过薄弱还是被吞噬,而凶手用极端手段威慑了整个社会。可问题就在于,似乎、好像、彷佛、大概、可能、也许……只有凶手成功了。
于是,“七宗罪”就留下了一个永恒的问题:我们都知道这个社会是病态的是扭曲的,但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电影在故事给出了一个问号,那一句画外音“这世界是美好的,值得我们为之奋斗。我只相信后半句”,才是真正的发人深省。
尼古拉斯别出心裁的视角将电影的现实意义挖掘了出来,也将“七宗罪”推上了全新的高度,让这部作品脱离了简单的凶杀悬疑作品,也脱离了简单的宗教信仰作品,成为了一面折射社会现实残酷问题的镜子。
更为巧合的是,八月份里那惊涛骇浪的雨果事件至今余韵未消,让所有人都感受到了彻骨的寒冷:就连他们最为信任的无冕之王都已经失去了热血、失去了信仰、失去了坚持,他们为了商业利益而不折手段,娱乐至死深入骨髓。这才是让所有民众、整个社会都对新闻媒体发起攻击的根本原因。
如果说“道歉(apologize)”这首单曲是来自荣耀至死的嘲讽,那么“七宗罪”就是来自每一个媒体从业者内心的鞭笞和拷问。电影里的沙摩塞其实就代表了媒体从业者,他是执法人员,但他却在逃避自己内心伸张正义的想法,他努力过尝试过奋斗过,现在他放弃了,他知道这个社会的黑暗和腐朽,但他却没有办法做出改变。这就是媒体从业者的现状。
不得不说,尼古拉斯的切入视角堪称尖锐,这也将最近一个多月以来的争论推向了一个巅峰,真正意义上地让雨果事件从单纯的好莱坞娱乐产业上升到了社会问题的层面上。
正如“七宗罪”电影里的凶手试图用七宗罪的作案打造成为一个杰作,用以警醒世人的杰作,尼古拉斯的这篇影评也火速成为了敲响社会警钟的撞击,在整个北美大陆掀起了轩然大波。这是新线电影公司在发行“七宗罪”时根本没有料想到的局面。
九月份对于任何一部电影来说,都是一场灾难。新线电影公司本来是想利用雨果的号召力,还有雨果和布拉德对决的焦点,让“七宗罪”异军突起成为九月唯一一部话题之作,继而吸引所有观众走进电影院。
但是现在整个情况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洛杉矶时报”的一篇影评将“七宗罪”直接就推上了话题之巅,将过去一个半月以来持续不断的深刻讨论彻底引爆。
这一期“洛杉矶时报”创下了九十年代以来的全新销售记录,在短短二十四小时之内就卖出四百三十万份,而后续销售依旧没有停止脚步,再两轮加印之后,尼古拉斯的这一篇影评在全美一共卖出了六百一十五万份!
这不仅仅是“洛杉矶时报”自己的销售记录,同时也是美国九十年代所有报刊杂志的销售记录!自从电视诞生之后,八十年代开始报纸的销量就开始缓慢下滑,进入九十年代之后,能够取得五百万销量的报纸就已经是屈指可数了,即使是“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这样的顶尖报纸,平均销量也都只是在四百五十万左右徘徊的,而这个数据在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更是以成倍的速度在往下掉,2014年,许多报纸的销量甚至不及九十年代的一半。
所以,“洛杉矶时报”一举卖出了如此惊人的销量,让人清晰地感受到整片北美大陆的震动。
比起当初掀起轩然大波的“辛德勒的名单”来说,“七宗罪”自然无法得到犹太人的支持,宣传攻势和社会影响也是截然不同的。但“七宗罪”这一次掀起的社会舆论狂潮甚至超过了“辛德勒的名单”当初做制造的热浪!
这其实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正如尼古拉斯在文章中所说,从八十年代开始萌芽,到罗德尼-金事件、迈克尔-杰克逊事件,这一次又一次的代表*件轰动全美,甚至影响全球,从而直接催生了八月五日的反抗行动,让整个社会对无冕之王的权威发起了挑战。
如果说之前的动荡只是对媒体舆论监督、言论自由、追求真相的职业道德与利益至上的社会价值观模糊界限,娱乐至死开始侵蚀新闻媒体;那么尼古拉斯就借由“七宗罪”这个载体,将整个事件从新闻媒体推到了整个社会的高度:这不仅仅是无冕之王们的问题,那深入骨髓的冷漠和残酷是社会问题!
这一次,几乎没有人可以例外,从记者到律师再到医生,从娱乐到体育再到政治,从媒体到大学再到职场,所有讨论就以燎原之势展开之后,在整个北美大陆各个地方引爆火山,促发了骇人的井喷之势。
在“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等几大报纸的推动之下,全美国超过一半的民众都加入了这一场热烈讨论之中,三大电视台加上福克斯电视台,各州政府主要合作媒体,各大城市的主流电台,全美销量前十报纸之中的六家,全部都投身于这一股热潮之中,
就连比尔-克林顿都在正式新闻发布会上用了五分钟三个问题的时间对这个话题进行了专门评论;白宫新闻发言人麦克-麦卡瑞(mike。mccurry)也被迫专门召开了新闻发布会,针对最近对新闻媒体的谴责做出正面回应。
此时距离明年的总统大选还有一年多时间,而新闻行业内部的媒体*、娱乐至死、利益至上问题俨然已经成为了这一次选举的重要问题。
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已经彻底脱轨,不再是简单的雨果问题,也不再是简单的“七宗罪”问题,这是一个影响到教育、经济、传播、娱乐、政治等各个领域的深刻社会问题。这也许是任何一个人都没有料想到的局面,尼古拉斯没有料想到,雨果没有料想到,当初发起这一切的安东尼、科林等人也没有料想到。
历史就是这样,在不经意间就烙印下了深刻的轨迹,那看似偶然的事件,往往都带着必然。
也许,当雨果想要还给迈克尔-杰克逊一个清白,选择了勇敢地站出来,就已经成为了今日变革的催化剂;也许,早在罗德尼-金事件发生时,雨果表示了自己的愤愤不平,就已经为今日的震动埋下了伏笔;当然,更有可能的是,当初安东尼制造出金球奖事件时,懵懂青涩的雨果第一次领略到了媒体力量,种子在那一天就已经种下了。
“七宗罪”在这股浪潮之下,刹那间就站在了风口浪尖之上,这部电影里所折射的社会问题不是童话也不是小说,就是发生在每一个人身边的现实生活,里面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事件都是观众感同身受的。沙摩塞就是观众的代表,不仅仅是故事的旁观者,也是故事的参与者,而沙摩塞的困惑、迷茫、无助也都折射在每一个观众的心中。
尼古拉斯的这一篇影评几乎为“七宗罪”制造了影史上最轰轰烈烈的一次宣传,同时也将“七宗罪”正式载入了史册,成为电影历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与“雌雄大盗”、“大白鲨”、“公民凯恩”这些改变了电影历史、改变了社会进程的作品站在了同一行列上。
这,才是所有人都没有料想到的。
但是,客观来说,尼古拉斯的观点是立足于“七宗罪”的电影核心思想,对于电影本身,他的评述并不多,他甚至没有明确提到自己对这部电影的感观——虽然他的文章就明摆着对电影推崇备至了。
那么,除了电影所引起的社会反响之外,从专业的电影角度来说,“七宗罪”算是一部好作品吗?这似乎是一个需要继续讨论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