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梁女帝陛下,天威赫赫,威震草原。一众草原部落首领,纷纷派使者前来觐见。
还有些小部落,首领直接来了,带着大批的牛羊战马,要献给大梁的女帝陛下。
短短半个月,关外便汇聚了大批前来朝贡的草原部落。
众臣喜上眉梢。
“万邦来朝,这是盛世明君才有的气象。”
“皇上威泽草原,众草原部落臣服归心。臣恭贺陛下!”
如潮的马屁声中,陈瑾瑜陈侍郎的笑容格外灿烂:“皇上可要见一见他们?”
姜韶华微微一笑:“不急,再等一等。”
等谁?
当然是要等高车和鞑靼。
原本柔然蛮子独霸草原,鞑靼高车这样的大部落,都在柔然蛮子的威压下苟延残喘。柔然蛮子被荡平,草原部落的势力格局将会迎来惊天的改变。如果这两个大部落识趣,就该迅速赶来边关,向她这个大梁天子表示臣服和忠诚。
如果他们不识趣,痴心妄想着做些小动作……左大将军可是憋了一肚子闷气哪!正好让左大将军给他们松松筋骨。
左大将军听懂了天子的暗示,很是振奋,用力捏了捏拳头。
可惜,没过几日,高车部落先赶了过来。鞑靼离得远,收到消息也最迟,鞑靼使者跑废了三匹马,一路不敢停歇地赶到边关。
此时,离柔然蛮子被灭族已经过去了两个月。
草原还是那个草原,头顶却已换了天空。
鞑靼和高车身为草原里规模第二和第三的部落,各自有数万部族。以草原部落的习惯,这些族人平日里放牧,到了打仗的时候,骑着自己的马,带上干粮,就是现成的骑兵。这么算来,鞑靼有五六万骑兵,高车也能凑出四万左右的骑兵。
大梁的精锐军队,现在都在边关。听闻总兵力有二十多万。再者,连凶残厉害的柔然骑兵都一败涂地老巢都被踏平了,鞑靼高车根本没有勇气对抗大梁。
向谁低头不是低头?
给谁朝贡不是朝贡?
鞑靼高车各自带着厚礼前来边关觐见女帝陛下,要向大梁天子献上自己的忠心。
等了两个月的女帝陛下,心情颇为不错,微笑着吩咐:“传朕口谕,明日朕在边军大营里设宴,让所有部落使者前来赴宴。”
能进军营的,只有各部落的使者。每人最多只能带三个亲兵。
进军营,便得卸下兵器。
这些桀骜不驯自诩为草原雄鹰的汉子们,对这些没有异议,一一照做。
就如姜韶华年少时说过的那样,一个人的拳头足够大的时候,这世界都会安静下来,倾听你的声音。
伴驾随行了三年多的文臣们,今日都穿上了大梁朝服,武将们也各自穿戴整齐。文臣武将各自排成一列。穿着龙袍的大梁女帝,安然端坐,明亮的眸光一扫,军帐里鸦雀无声。
这样的威压,令进了军帐的草原部落使者们双腿战战发抖。一个个根本没有抬头的勇气,纷纷跪下行礼。
有的高喊“见过大梁天子”,有的谄媚地高呼“女帝陛下万岁”,还有的迫不及待地要献上大批牛羊表示臣服。每个部落使者的口音都不同,寂静威严的军帐里,很快被这些聒噪的声音填满。
姜韶华神色不动,淡淡道:“免礼,入座。”
陈瑾瑜上前一步,高声吩咐:“所有部落使者,都可入座。”
在边关待了大半年,将士们打仗,文臣们也没闲着,每日去俘虏营。现在几位礼部官员,都会说两三个部落的语言。
陈侍郎的声音一落,三位礼部官员以各自会的语言都说了一遍。
其实,就用柔然话,各使者也就听懂了。柔然族做了数十年的草原霸主,是草原上拳头最大的一个。各部落都得向柔然族朝贡,也都得学说柔然话。
还是那句话,拳头足够大的时候,不必刻意扬高音量,也能让所有人都听见你的声音。
以前,草原上的声音是柔然可汗。现在,是尊贵的大梁天子。
姜韶华也会柔然话。不过,这等场合,堂堂大梁天子,不宜过于温和。对这些人,就得摆足架子,让他们畏惧臣服。
姜韶华也不看他们,只对陈侍郎说话:“让他们各自说话。”
陈瑾瑜点点头,目光一掠,先点了鞑靼族的使者。
鞑靼族的使者一脸受宠若惊,起身后,先说了一大串。皆是吹捧女帝陛下的马屁,不必细述。
最后,才是重点。鞑靼族每年愿向大梁敬献两万只牛两万只羊,另外再献上五千匹战马。以此换来大梁对鞑靼族的庇护。
姜韶华淡淡道:“告诉他们,牛羊我不要,我只要战马。每年两万匹战马。”
陈瑾瑜转头,用凌厉的语气宣布,从今年起,鞑靼族要进攻两万匹战马。
鞑靼族使者白着脸哀求:“女帝陛下,一匹马自出生到养大,得耗费四五年的时间。鞑靼族每年能养成的战马,只有一万多匹。女帝陛下张口就要每年两万匹战马,我们实在拿不出来。”
“我们愿意献出双倍的牛羊,战马最多一万匹。再多,就是砍了我的头,我也拿不出来。”
经过翻译后,这些话传入天子耳中。
姜韶华哂然冷笑:“柔然族被抹去,现在草原里多出了大批没有主的土地。鞑靼族养不出战马来,就不必占太大地方了。陈侍郎,问问高车族,如果高车族能献出两万匹战马。柔然部落的草原,就都给他们了。”
陈瑾瑜应声,转向高车族使者。
高车族使者大喜过望,斩钉截铁地应下:“尊贵的大梁女帝陛下,威压整个草原。我们高车族愿做女帝陛下的牧羊犬,为女帝陛下在草原上放牧。从今年起,我们每年都会献上两万匹骏马。另外,还有同样数目的牛羊。”
这就识趣多了。
姜韶华略一点头,声音缓和了许多:“朕不会白拿你们的战马。每一匹战马,朕会以三石粮食来换。你们献多少战马,朕就给你们多少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