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家这套环境控制系统,绝对堪称私人收藏的典范。”
沈愈在心中暗暗赞叹。
他的目光扫过墙角的温湿度计。
那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的数字显示,室内的相对湿度恒定在50%。
温度则保持在最理想的20摄氏度。
这样的环境参数,连许多国外博物馆都难以长期维持。
天花板上,经过特殊设计的通风系统正无声地运转着。
沈愈注意到,每个出风口都配有精密的过滤装置,既能保证空气流通,又能有效阻隔灰尘和污染物。
更令人称道的是,通风口的布局经过精心计算。
可以确保室内每个角落都能获得均匀的气流,不会出现局部温差。
地面铺设的防震材料也引起了沈愈的注意。
他蹲下身,用手指轻轻按压地面,感受到那恰到好处的回弹力。
既不会过硬影响舒适度,又能有效缓冲可能的震动。
“祖宅正房的空间足够大,如果……”
沈愈已经开始在心里规划起来。
他打算将正房打通,改造成一个专业的书画珍藏室。
不仅要安装与顾家同级别的恒温恒湿系统,展陈方式也值得借鉴。
顾家这种防尘玻璃画框,不仅能隔绝灰尘和湿气,还带有紫外线过滤功能。
更妙的是,每个画框都配有独立的微环境控制系统,可以根据不同年代、不同材质的画作需求,调节框内的温湿度。
这些细节,都是对古董珍玩最好的守护。
“这才是真正的收藏之道。”沈愈不禁感慨万千。
“启南?”旁边顾心怡轻轻问了一句。
“抱歉,心怡姐!我有些入神了。”
沈愈略带歉意地笑了笑,目光却不舍地最后扫过画面上那些精妙的笔触。
继续往下挑选。
接下来的几幅字画,无一例外,皆是五代或者两宋名家的。
一幅色彩绚丽的绢本画作《五代·金光菩萨图》映入眼帘,让他的呼吸又是为之一滞。
此画,被精心装裱在特制的玻璃展框中。
画作保存之完好令人惊叹,历经千年岁月,绢本依旧平整如新,色彩鲜艳如初。
菩萨法相庄严中透着慈悲,低垂的眼睑仿佛蕴含着无尽智慧。
沈愈不自觉地向前倾身,想要看得更真切些。
端详片刻,沈愈感觉这应该是五代时期周文矩的作品。
周文矩有五代第一设色圣手之美誉。
但因为没有落款也不知道对不对。
默念一声鉴宝,鹅卵石一般浅黄色宝光浮现而出。
“果然……”
再次细看,只见画中菩萨面容慈祥,衣纹流畅。
金色的佛光与深色的背景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周文矩精湛的设色技巧和深厚神仙画的绘画功力。
“不行,这种至宝级的字画太珍贵了。”
再往前,是一幅南唐后主李煜的真迹《秋枝披霜图》。
疏淡的笔墨间透着一股超然世外的清冷意境。
以极其简约的构图和淡雅的笔墨,描绘了秋日枝头披霜的景象。
画面中那看似随意却精准无比的枯笔,那若隐若现的淡墨渲染,无不透露着这位亡国之君内心深处的孤寂。
“老板家的每一幅画,都足以成为一场拍卖会的压轴之作。”沈愈低声感叹。
“要从中选出一幅作为第三件拍品,还真是个幸福的烦恼。”
顾家的字画收藏真的是令人叹为观止。
沈愈自问见过所有的私人收藏家的字画加起来也不一定比得过顾家的字画。
从唐代佚名画,到宋四家、元四家。
再到明四家、清六家,几乎每一幅都是真迹。
顾心怡见状,唇角微扬:“启南,你若是如此在意墙上的字画,不如看看这几幅?”
她说着走向西墙,纤指轻叩一处看似普通的壁板。
只听咔嗒一声轻响,暗格应声而开,露出一个精巧的电子控制面板。
随着她输入密码,旁边巨大的紫檀木壁橱缓缓开启。
两扇雕花木门向两侧滑开时,沈愈不由得屏住了呼吸。
整整一面墙。
没错,映入眼帘的是整面墙的楠木方格。
每个格子里都静静躺着一卷未展开的字画或者书帖,少说也有三四十幅之多。
沈愈不由得揉了揉额头,还是小瞧自家老板的收藏之丰了。
举目扫了几眼。
他小心翼翼地的从第二层取出一卷略显古旧的经卷。
还未打开,一股淡淡的檀香混合着古老墨香的气息扑面而来。
随着经卷缓缓展开,沈愈的瞳孔骤然收缩。
这是一部《太上内景经》的小楷抄本。
但见字字珠玑,笔笔精妙。
每个字都如行云流水,却又法度森严。
墨色历经千年依然乌黑发亮。
细细端详,隐隐有七八分王羲之的楷书风格。
作为书圣,王羲之不仅行书天下第一,其楷书也极强。
“这……这怎么可能?”
沈愈目光死死盯在落款处。
“道士·梁元一”五字落款清晰可见。
作为资深鉴藏家,他太清楚这部经卷的价值了。
梁元一乃是南朝着名道士,其书法深得王羲之真传,传世作品几乎绝迹。
“道士梁元一的《太上内景经》?”
沈愈的声音几乎变了调,“此贴不是现存于祝家吗?据传是北宋皇家旧藏,后归江州祝运山老先生所有,一直是他家的镇宅之宝。”
顾心怡闻言,唇角勾起一抹神秘的笑意。
她轻轻抚过经卷边缘的装裱绫绢,低声道:“祝家所藏乃是一部宋代摹本,这才是梁元一亲笔所书的真迹。”
沈愈抬眸:“当真?”
顾心怡娇媚一笑,“民国初年,家曾祖去京城贩卖药材,见到一位出宫的老太监想要将此物卖给东洋人。
“于是赶紧抢先一步出手买下,在当时就花了150两纹银。
“要知道,这些银两足可以在京城买下一栋有树有井的两进宅院。
“那个摹本上面可没有此卷的皇家玉玺。”
有顾心怡提醒,沈愈这才注意到经卷上的几处收藏印鉴。
北宋内府“宣和七玺”。
元文宗,“天历之宝”。
晋恭王朱棡“晋府书画之印”。
还有数个收藏大家的印章。
流传有序,历历在目。
并且,经文空白处还有北宋苏轼的题跋,字迹清晰可辨。
“这……这简直是至宝啊!”
沈愈一时语塞。
他从未想过能在私人收藏中见到如此级别的珍宝。
这部经卷不仅书法价值连城,更是研究道家经典传承的重要实物,其文化价值根本无法用金钱衡量。
顾心怡看着沈愈震惊的表情,轻声道,“启南,其实还有更惊人的。”
说完,她指向经卷末尾一处几乎不可辨的题款,“你看这里,上面大概写的是,这本道家经卷,乃是道士梁元一,临摹王羲之的楷书真迹所写。
“所以,这件书法本子很可能是现存最接近王羲之楷书真迹的名人摹本。”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