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大人,尚书大人!”
门外传来的声音,让睡得并不踏实的鲁卓泰肩膀一歪,猛地醒了过来,来不及多想,本能的坐正了身体。
“进来!”
“大人,古牢关战报。”
鲁卓泰看似平静,却不露痕迹的深吸口气,心开始暗自打起鼓来,如果古牢关的战报上也是损失惨重的消息,应该怎么办?如果战事失利呢?单是想到失利两个字,都让他有种头晕目眩之感。
接过战报打开,映入眼帘的两个字,让鲁卓泰眼睛不仅飞快的眨了眨,随后目光便黏在了战报之上,双手开始轻微的颤抖。
闭上眼睛,深吸一口气,又重新将目光投向战报上的文字,生怕刚才只是他眼花,或者是他睡着后没有醒过来的梦。
“大人!”
虽然关心战报上的内容,但看尚书大人的脸色似乎并不难看,不像之前看过陉陵关战报后的那般铁青,那上边的内容,应该不是什么坏消息?既然如此——
“怎么了?”
“您该上朝了。”
“对,上朝,本官该上朝了。”
鲁卓泰随即站起身,将战报揣在袖中,迈步走了出去,虽然,外面仍旧处于黑暗之中,但天边已经隐隐有些泛起了亮光。
“哈哈,痛快!”望着天边,鲁卓泰情不自禁的说道。
看着主官离去的背影,兵部的官员觉得,刚才的战报应该是好消息。好消息那自然是再好不过了,也许能过个好年也说不定。
此时皇宫之中,距离鼓楼的钟声响起还有些时间,大臣们已经三五成群的聚在一起,轻声的交谈着。
皇上昨晚因为陉陵关战事大发雷霆的消息,自然是传到了众人的耳中,使官员们不禁暗自叫苦,今天的早朝肯定是更加的难熬。
这笼罩在大殿上的阴云不知道何时才能够结束。众人都忍不住想要长叹一声。然后不自觉的四下寻找了起来。找的当然是兵部尚书,也就是带头承受陛下怒火的人。
以往这时候,应该是站在一旁颓唐不安才对,今天怎么没有看到人影呢?该不会病了吧。要说大臣们最怕谁生病,那绝对非鲁卓泰莫属啊。
天边出现晓色的时候,终于看到兵部尚书缓缓的走来。让众人不禁松了一口气。这人总算是来了!
“鲁大人,您可算是来了!”大臣们开始打起了招呼,你要是不来,我们都不知道今天的早朝该怎么熬过去。
鲁卓泰自然知道他们是什么心思,用手整理了一番衣冠,开口道:“兵部收到了古牢关的战报,所以本官耽搁了些时间。”
“古牢关的战报?不知情况如何?”
还没等鲁卓泰开口,鼓楼已经传来钟声,官员们连忙噤声,开始列队,准备进入大殿。
心则是又提了起来,陉陵关与古牢关的战报前后脚到来,如果都是坏消息的话,先不说会带来什么严重的后果,就说接下来的早朝该怎么熬过去还是未知。
所以,古牢关的战报上到底说了什么!就差一句话啊!
鲁大人,您再早到一刻,我们也不用如此牵肠挂肚。而鲁卓泰倒是觉得,这些人还是牵肠挂肚一会儿的好,因此面无表情,目不斜视的盯着殿门,不给那些试图探究他神情的同僚半分眼色。
殿门打开,在迈进去的瞬间,一众大臣就感觉到了难以言说的压抑,而等到明黄色的衣角坐在龙椅上之后,殿中的沉闷进一步加剧。
“昨日,陉陵关传来战报,边军伤亡惨重,形势愈发不容乐观,不知诸位爱卿可有何良策?”
启元帝的声音在殿中响起,大臣们都低着头,如果真的有良策的话,也就不用眼睁睁的看着陉陵关的局势一步步落到每况愈下的境地。
想要解决陉陵关一带的困局,就需要继续投入兵力,或者外族主动撤兵,但如今看来,前者很难做到,后者则是更不可能的事情。难不成指望陉陵关的边军突然神兵附体?
面对金殿中的沉默,启元帝的怒火已经被点燃:“满朝文武,竟想不出一方良策,朕要你们有何用!”
“臣等无能,请陛下恕罪!”
“恕罪?你们确实一个个都犯了无能之罪……”
启元帝的怒意,向着众人倾泻而出,首当其冲承受怒火的又是被点名的兵部尚书,随后逐渐扩散。殿中的官员都在煎熬中期盼着早朝能够赶快结束。
不对,突然有官员想起,古牢关也有战报传来,所以他们的煎熬该不会翻倍吧。日光透过殿门,投到了金殿之中。尽管殿中并不算暖和,但众人的额头上还是生出了细密的汗珠。
而且因为长时间面对启元帝的怒火,始终保持着低头略微躬身的姿势,使得大臣们的脖子腰都开始酸疼了起来,腿也开始发麻变僵,甚至有的官员腿脚抽起筋来。
终于启元帝似乎累了,殿中变得安静了下来,随后内侍的声音响起:“有事启奏,无本退朝。”一部分官员听到这熟悉的话语,差点流出心酸的眼泪,终于看到离开大殿的曙光。
“臣有事启奏陛下。”鲁卓泰上前一步,众人的心都跟着悬了起来,不只是替这位兵部尚书捏一把汗,更是替他们自己捏一把汗。
龙椅上的启元帝一只手掐着眉间,另一只手摆了摆:“说!”
“陛下,古牢关传回了捷报。”
“捷报?”启元帝眉间的手放了下去,目光也投向了站在殿中的鲁卓泰。
捷报?战事持续到现在,收到的捷报可谓是少之又少。所以即便只是小胜,也弥足珍贵。至少此时的他们,能够稍微活动一下身子。
“是,陛下,古牢关边军取得了大胜!”
启元帝还没有发话,朝臣们都已经不自觉的直起身子,抬起头望向了鲁卓泰。大胜的话,您早说一会儿行不行,那样他们也不至于承受陛下那么久的怒火。
鲁卓泰也想早说,奈何,陛下发怒,他哪里敢找说话的时机。再有古牢关的捷报有多重要,作为兵部尚书的他心知肚明。所以,一想到自己衣袖中的战报,就觉得陛下的怒火没有那么难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