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说话的艺术,不管何时何地肯定都用得着也一定会用得上,但是如果是刘澜们使用,那又会变成另一种情况,博弈,不错,因为这就是政治,而政治是需要博弈的,不管是你的的大臣们还是你的对手,都不可能太直接的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所以文书写得越好,态度表达的越明确,那回旋的余地也就会越大,这就是政治,张昭如果不上这封婉拒的文书,他就不可能拿到刘澜为他做主的许诺,可张昭上这道文书,难道只是为了拿这份保障?
当然不是,他是想拿‘尚方宝剑’,刘澜当然清楚他的心思,他主持内阁,却没有实权,这情况完全就是有丞相之名,而五丞相之实,他这个位置看起来位高权重,可说白了他自己是没有任何权利的,唯一有的内阁权利,也需要内阁通过才可作出决定,而不是他自己做决定,而这个大决曹同样如此,没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司法权利,所以他看似推脱,好像有很大的困难,说白了这个职务看上去是最高的司法机构,却又没有与廷尉相同的最高司法权利,他当然要推脱,以此来给自己争取类廷尉的权利,但最后的结果是刘澜退了一步,张昭也退了一步,不能说皆大欢喜,但都能接受。
这就是政治,而政治所包含的可就太多了,就好像军事和外交,你可以说他们属于政治,也可以说他们涉及政治,当然军事和外交又不等同于政治,很奇妙,但却又彰显出政治的特性。
外交辞令的表达用委婉的说辞去表达自己的中心目的,而战争又是政治外交的第一步或最后一步,刘澜对孙策的第一次九江之战就很好的利用了这一点,而这一次的战争虽然没有使用,可战争爆发的原因却是豫章突发的战事,但与荆州的联盟,却无疑是战争外交的重要一环。
而历史上的连横合纵还是远交近攻,其实都属于战争外交的一种,包括刘备与孙权联盟,大多时候刘澜是非常希望能够通过外交手段去解决一些问题,而不是战争,但现在的世道,战争才是主流,但按照刘澜的预期,最多三五年,当官渡之战能够有了一个结果大致的结果时,那时,关东的战场将不再只有战争,外交将会成为主流,因为刘澜是肯定不会让袁绍做大的,更不会让曹操灭了袁绍。
所以未来关东毫无疑问将会变成三足鼎立的局面,袁绍与曹操再加上他刘澜,三大诸侯将会是未来合纵的最大看点,那时三方将会在政治上表现出各自的卓绝才能,而军事将会被政治与外交所取代,不到谈无可谈,战争爆发的可能性非常低。
这结果刘澜期待嘛,或者说他不期待都不成,因为这是对他最好的结果,不然不管是谁战胜了对方,刘澜都很难与之抗衡。所以军事是一回事,政治又是另外一回事,但是如果能够用外交手段解决的事情,那刘澜或者所有人都不会用军事,军事一定是外交的最后手段,可如果真到了要动用军事手段的时候,那一定是非常的干净利落,似袁绍这般优柔寡断之人还真不多。
反正如果他是袁绍的话,那讨曹的檄文一定不会那么早就公布,而是会选择拿下白马,确保了可以安全进入兖州之后再公布,甚至是等打到许都再公布,用兵嘛,还和谦谦君子一样,和对方约定好时间地点,摆开阵势一战高下,那是战国时期的风气,在汉末早就不适用了。
但这世上就有一些这样的人,徐晃和关羽最初不都是这样嘛,可现在呢?不都得与时俱进,换句话说,你不出奇,那就等着被别人出奇制胜,现在的战场已经不再是以正用兵的主流了,而是奇正结合,灵活多变的战术风格,这就是进步,而不是一味的想要复古,最后被打脸的只会是这些守旧派。
有能力才会掌握权力,政治的白痴,最后只会被玩死,刘澜这样,曹操这样袁绍也一样,不管后世对袁绍的评价如何不堪,单就能力来说,他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只不过遇到了一个更强的对手罢了。
而刘澜其实在来到这个时代之初,其实所想的非常简单恶容易,毕竟后世那么多穿越小说,再加上对历史的了解,想要出人头地甚至是代汉而居之那还不容易,可事实上又是什么呢,一直不上不下,始终没有出人头地的机会。
这就是他早期不仅是政治白痴,更没有成功的智慧和能力,想要成功没那么简单,所以刘澜这一路走来,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或者说是学习用人的过程,用错人是一回事,把对的人用错又是一回事。
刘澜用简雍,就是用错人,而用徐晃就是把对的人用错,绝对的信任换来的却是没有受到任何抑制的权利,虽然他对得起刘澜对他的信任,可如果不是徐晃而是另外一人呢,刘澜这样做,不是对徐晃好,反而是逼着徐晃这样的忠诚去谋反。
因为他的权利在辽东已经无法受到限制了,哪怕是刘澜也很难对他进行约束,而导致这样的结果,始作俑者就是刘澜,放权看似简单,甩手掌柜看起来逍遥,可谁真这么做而不管不问,那你就等着被取而代之吧,因为你是典型的政治白痴。
好在刘澜在飞快成长中及时弥补了自己之前犯下的过错,现在谁还会说徐晃造反?早就没有这样的声音了,为什么,徐晃在辽东的权利受到了抑制,他已经失去了造反自立的机会。
这就是刘澜的成长,而甩手掌柜看上去是逍遥了一些,可权利却始终都在刘澜自己的手中掌握着,内阁说白了就是他的秘书处,是在为他处理公务,所以刘澜看上去是甩手掌柜,他却用了一些非常漂亮的手段,来让大臣们替他干更多的事。
能耐和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试想一下不说整个一个王朝的仕官体系,就说刘澜治下,真正能到一个较高位置的官职,哪一个会是易于之辈?首先金字塔式的晋升制度,可以说每一人谁不是从千万人里脱颖而出?
千分之一万分之一,类似孙邵和张昭可能是十万分之一的几率,而这还要有那么一点运气在里面,所以不管是古今还是中外,这些人一定有能力而且还非常聪明,而不管是作为历代官吏他们的天子还是刘澜,你要是没有比他们更厉害的手腕和能力,那你可就危险了,所以历代能坐稳江山的帝王还真都有些能耐,不然早就被推翻了,你要清楚,你每日要面对的可都是谁什么样的人。
对此刘澜就神游体会,虽然与人斗其乐无穷,但有些时候还真的会让他无比头疼,比如文庙武庙的事情,就让刘澜头疼了好一阵子。
这是御史上的一封文书,文书的内容虽然很简单,但却让整个内阁都不敢轻易做出决断,但刘澜知道,内阁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大多时候是因为利益争夺,而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他们几人意见出奇的一致,这种时候呢,就会出现他们直接决定,要么就是干脆不做决定,直接交给刘澜自己决断。
而这封榆树的奏疏内容,主要是为了武庙陪祀的人员,更简单的一点来说,他觉得内阁陪祀人员里有几个人是没有资格进入武庙的,所以他建议内阁并专程主公刘澜对陪祀的几名吴郡进行替换。
而他所争对的第一人就是吴起,杀妻弃母再一次老调重弹,毕竟现在儒家一家独大,而汉朝又是以孝治天下,刘澜用吴起入武庙陪祀,这会社会造成极其严重的恶劣影响,尤其是对民间的风气更是会起到一个消极的引导,会让百姓觉得原来这种杀妻弃母的不孝之辈居然都可以陪祀武庙,我们不孝比起吴起又算的了什么?
而第二位则是白起,而对于他御史的态度十分明确,更是直接引出了当年刘澜在幽州释放俘虏的旧事,而杀神白起却毫无武德,杀死了已经投降的军人,这种人怎么配陪祀武庙,难不成要让我们的将领也和白起学杀俘吗?
而最后一人毫无疑问,自然是整个大汉朝的大罪人‘皇甫嵩’了,而对于他,御史就用了比较多的笔墨了,可他不配陪祀武庙的原因,又是千篇一律,除了杀俘之外主要还是因为他没有在大汉朝最关键的时刻挺身而出,反而自投罗网,将北军拱手交给了董卓,所以他们这三个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徒,是没有资格陪祀武庙的。
而他的建议就是将他们全部清理出去,尤其是吴起和白起,因为是以十哲的身份位在姜子牙的左右两旁,御史更是建议直接将左手便的吴起换成卫青,右手边则去白起换成霍去病,而皇甫嵩虽非十哲,但乃大汉之恶贼,不配祀武庙,当与吴起白起二人一同移出武庙
说实话刘澜在有武庙与文庙的想法时,考虑的非常简单,就是类似一个云台或者凌烟阁这么一个地方罢了,不过是想把之前历史上有名的人物加入,这样一来会让进入文武庙的人更有荣誉感,想想未来武将们要么战死沙场,要么就只有立下赫赫战功或者是开疆拓土才,不然是没有资格进入武庙的,战死沙场选择的人肯定没有几个,那就只有开疆拓土和立下赫赫军功了,所以这对武将们来说其实是一个概念,而这就会让一些将领们对自己要求的更严格,因为进入武庙说白了就是受到了肯定,而你的英雄事迹更会通过武庙让后人得知,那么青史之上也就一定会有你的名字。
文武庙的意义,别说是文官了,连武将都蠢蠢欲动,可以想见刘澜对文武庙的设立对帐下的文武起到了多么至关重要的影响,而刘澜以后还有一系列的改革,比如会取消封地而改为奖章等等,这一系列都是刘澜在进行的奖励改革。
可是因为是从奖励角度出发,他却忽略了一个重要原因,因为在文官们和御史们的眼里,不管是文庙还是武庙的设立,以及供奉的人物,其实都是刘澜在树立一些典型和榜样罢了,而他的目的是什么,最少在所有的文士眼里,历朝历代的当权者不都是为了让天下人去学习吗,或者说是在让他治下的这些人去学习文庙与武庙内这些陪祭祀之人?
“夫武将者,立不世之功,佐帝建千秋霸业,主公建武庙,欲立武将之标杆,树将领为楷模,然武庙之中数人皆欺世盗名之徒,何以位列武庙?皇甫嵩者,安定郡朝那县人,乃将门之后,世受皇恩承汉禄,为一己之私,置当今天子而不管,天下黎民而不顾,致使天下生灵涂炭,此不忠不义之徒,焉能位列武庙。
另有吴起,杀妻弃母,实属不孝,为世人所不耻。白起杀俘不仁不义,有亏武德,此此三人不忠不孝不仁不义,若列武庙,岂不叫世人嘲笑,焉能教化百姓,臣伏拜主公,恳请主公三思。”
说实话刘澜没想到会是这么一封言辞激烈的文书,而且一点也不含蓄,看起来也完全没有和他玩文字游戏的意思,但想想着不就是历史上御史们一贯的做风吗,他们虽然不会直接去骂当即天子,却都会拿一些昏君来比列,这种情况真的多,也不完全只有御史才会这样做,最典型的例子魏征,当然还有海瑞,刘澜在后世虽然一直都有听说海瑞抬着棺材见嘉靖,狠狠大骂了皇帝,可是仔细看看他给嘉靖的奏疏,说白了这都是坊间的谣传罢了,海瑞还真没有骂嘉靖。
而御史这封文书的内容虽然言辞激烈,可矛头对准的还是武庙里的三个人,尤其是其提出用卫青霍去病来取代吴起和白起的建议,更是深得内阁之心,不得不说这道奏疏还真一下子难住了刘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