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澜始终都清楚,眼下的改革之所以如此顺利只是暂时的,世家们非常懂得利用形式,所谓盛则出乱则隐,眼下如果他们能够找到打压新政的办法,他们早就出来阻止了,正是因为新政大势不可阻挡,所以他们只能暂时退让,等待机会,而待他们再次出现,那一定是新政覆没之时。
而刘澜在秣陵的情况多少有点像曹操唯才是举之用人之策,在他治下世家其实被打压的很厉害,可是世家们在无法改变曹操乃至推翻曹操的大势下只能选择等待,而这一等就是几十年,直到曹丕上位,世家才再次翻身,而现在的秣陵其实也是这个情况,在巨大的利益不管是经济还是政治受到刘澜打压的情况下他们只能选择妥协,但妥协并不等于人命,他们并不甘愿失败,所以必然在暗中积蓄力量。
没人会愿意放弃到手的利益,就好像让刘澜放弃青徐一样,除了更大的利益驱使,比如祸水东引,为了让曹袁关系破裂,为了让他们反目成仇,如果没有这些,刘澜敢相信,新政只要稍微出现一点纰漏,一定会被无限放大,然后被他们加以利用,最终导致上下的集体反对,以此来逼迫他废弃新政,如果这样依然无法改变刘澜,那么他们就会耐心等待,十年三十年,他们还会再来。
曹操死后的曹丕如此,秦孝公死后的商鞅同样如此,而比起商鞅王安石更是凄惨,最后所有人都抛弃了他,甚至差点进了贰臣传,而刘澜为了不步王安石的后尘,有一个完美的开头,最后却是一个草草收场的结尾,更不希望是下一个商鞅,最后在旧贵族的打压下落一个作法自毙,被五马分尸的下场。
熟悉中国历史的刘澜对这些改革者们太了解不过了,不管是商鞅、王莽还是王安石乃至戊戌六君子,无一例外都没有一个好的下场,而刘澜的情况虽然和他们不大一样,因为他的头顶之上并没有一座山,甚至可以说他就是改革这座大山,而那些既得利益者里又刘澜但也没有刘澜,所以他们的最大对手不在是某一个改革者,而是手握重兵有着极高民望的扬州牧、征东将军刘澜。
换一个角度说,刘澜就是扬州的土皇帝,他就是扬州的王,如果是对付某一个刘澜支持的改革者,世家们可以联系一切可以联系的力量,甚至可以用八成的统治阶层都会站在他这边,而获益的百姓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所以在巨大的压力之下,任何一个变革者最后一定不会有好的下场。
但现在刘澜是改革的带头者,而在他身边,有着天然的支持者,这些人不会因为他如何变法而改变对刘澜的支持,所以世家们自然就无法得到更多的力量来支持自己,尤其是刘澜将一些轻工业的想法分享给了更多的世家之后,这些家族通过轻工业获取了比之以前更多的财富。
任何事情都是要有带头的,失去的土地却通过了工商业得到了弥补,虽然人都有些贪得无厌,但就像糜家和甄家说的那样,既然无法改变,那何不学会接受,所以刘澜害怕历史不断重复发生的事情再次上演,便只能用这样的办法去拉拢一些大的世家和他的心腹重臣,而再通过他们让更多的世家看到工商业的价值和利益,刘澜为什么要把利益让给糜家和甄家,甚至与他交好的世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他们充当宣传队,去当播种机,让更多人看到和认识到以后想在秣陵得到利益和价值,最便捷最快速的渠道不再是从地里刨食,而是从工商业轻工业中淘金。
要改变要这样的思想,刘澜不知道需要多久,但他相信在自己有生之年一定会成功,也肯定会成功,因为利益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没有人人不眼馋,更没有人会不眼红,就比如现在自己募工进行城市建设的世家就如牛毛一般,也就是资格审批在州牧府和孙邵的手里,才只有几十家,如果把审批资格的权利下放到郡守手里,他相信一夜之间冒出几百几千家都不是没有可能,毕竟看着甄家摄取如此巨大的利益,谁还能坐得住。
眼红眼热甚至眼馋的家族偶很多,但有些底蕴的世家,却又对这样的痴钱表示不屑一顾,而他们会有这样的态度,刘澜一点也不奇怪,这也是为什么刘澜会说要用几十年的时间去改变他们的原因。
首先独尊儒术后,儒家不断壮大,而到了东汉氏族更是不断涌现,而这些家族首先都是建立在尊儒的基础之上,而用郑玄的话来说,儒家的梦想是井田是克己复礼,任何的改革都是有违儒家学说的,所以郑玄最初是被打入另类的,而他的郑学以及使其扬名的春秋左传更被人人喊打,但是他坚持了下来,并且终于得到了许多不喜欢改革的儒家学子的支持,让他真正成为了一代鸿儒,影响了当代人,甚至是后来人。
刘澜在后世,能够被他所推崇的古人并不多,王阳明算一个,曾国藩也算一个,冉闵和李白能算一个,当得上是霸气第一和才气第一了,而来到这个时代之后,刘澜发现郑玄不一般,也许他的历史地位并没有这四位高,甚至在他自己心目中的位置也难以与四人媲美,但是就这个时代他所接触过的人中,郑玄绝对能入前三。
而在刘澜眼中,甚至将他与王阳明做对比,虽然两人没有多少相思之处,毕竟一个是唯心,而另一个刘澜可就有点拿捏不住了,毕竟和他只是接触过那么几次,但这几次的接触却让刘澜觉得他的思想更接近与唯物,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两人就是典型的两极。
可不管是这二人还是孔孟,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他们的主帐都是不主张改革的,而最为他们的后世徒子徒孙,当然郑玄对他的改革只有评价或者说他保留了意见,没有夸也没有贬,这一点必须受到刘澜的尊敬和佩服,在这个世上似他这样的儒家真的很少了,如果换成别人,地位能与郑玄相似,可能早就指着他的鼻子骂了。
道理很简单,因为他们都是既得利益者,说的更直白一点,凡是这个时代能识字者甚至是整个封建时代能识字最终科举者,都是既得利益者,这也就是他们为什么不愿意改革的原因,而普通百姓的死活谁会管你,谁又能听得到,哪怕最后揭竿而起,但揭竿而起的他们又夺取过几次政权,摄取最后利益的,还不是既得利益者们,而他们只不过是给他人做了垫脚石。
这个时代的既得利益者,无疑就是因汉朝建立而形成的氏族集团以及从春秋战国留下来的贵族集团,光是刘澜就见到了太多的二三百年甚至是四五百年的世家,荀家那是荀子后人,而在刘澜治下琅琊,不就有着传承了四百年的经学大家伏家吗,世袭不其侯,而其家主伏完之女,不仅娶了阳安长公主刘华为妻,而他们的女儿伏寿更是如今大汉朝的皇后。
这样的家族在可以想象他们的家族实力与家族底蕴,又怎么可能是那些普通的自耕农可比,而这样的既得利益者,又怎么可能愿意将到手的利益分出去,刘澜设立医校,反对的声音有,但不多,因为这并没有触及他们的利益,他又设立军校,有人出来反对了,原因只有一个,涉及到了他们的利益。
偃武修文之后,武人也都是文人在做,刘澜这样做就等于让一部分诸如皇甫嵩、朱儁、曹操和公孙瓒这样的文士失去了属于他们的机会,转而把机会给了像张飞、关羽和赵云这种草根,所以他们肯定是要出头反对的,毕竟蛋糕就这么大,你们这种人吃了,那就没有他们吃的分了,怎么办,只能反对和抗争,只不过现在关羽们已成气候,而因为时代变迁,他们早已经成为军中的中流砥柱,不管是他们反对也好不反对也罢,其实在武将这条道路上,他们的路早已经闭塞了,潮流已经发生了明显的转变,但就是这样武人的地位还是要低于文人的,就好像他们见到刘澜以及君王的时候是需要单膝跪拜的,就这一点他们就要低人一等,而这也是他们几百年上千年来不断努力争取来的。
因军校发生的这些事情让刘澜很自然的就联想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旧贵族,不管他们当时是要做官还是封侯,可供选择的就只有他们,但是突然有一天世界都变了,打仗只要作战勇猛,就可以通过军功得以封侯,而对旧贵族以及宗亲更狠的则是非军功不得已封侯。
想想吧,旧贵族们能不恨死了商鞅吗,如果你是既得利益者,你的孩子生下来就可以封侯,现在却必须要等到成年之后参军,而参军还要立功,你会这么做,本来这块蛋糕是随时想吃就吃的,而现在却是相持也再也吃不到了。
就这一点,旧贵族和记得利益者们就是杀死商鞅一百次都不嫌少,因为你的改革是真正触及到了人家的利益了,
而这些只是一个开始,但也因为军校一事反而让反对者们再也没有出面来加以干涉和阻止,因为他们知道,他们的力量左右不了刘澜变革,军校都没有拦下来,那么蒙学就更不可能成功,至于进行扫盲就更不用想了,这都是刘澜既定方针,这么可能被阻扰?
其实在刘澜眼里,医校与军校都不算什么,蒙学才是他真正意义上的投石问路,因为那些根本就不算什么触及到还心里有的东西,但是蒙学、以及未来学校和庠序的的建设,却是。
而刘澜现在只是用蒙学来投石问路,看看他们的反应,本来他以往会受到强烈的反对,毕竟提高识字率,尤其是扫盲之后,识字率大大提高,当人人都识字之后,做官的成本肯定就会加大。
这和旧贵族们发现封侯需要军功的概念是一样的,蛋糕就这么大,原本他们这些人每个人都可以吃饱,可有一天突然发现一下子来了几万人几十万人的时候,他们还能坐得住吗,可能看着到嘴的蛋糕被别人抢走吗?
但是他们并没有出现,或许他们觉得提供识字率对他们并没有多大的影响,又或者他们清楚就算反对也于事无补,但不管真相如何,刘澜同样清楚的知道,想要指望他们对士族而不是氏族起到冲击的效果,最少还需要几十年的发展才会有效果。
遍及各地亭里的蒙学以及提高的扫盲识字率并无法对他们造成真正的危险,哪怕是进行科举,最终能做官能够成为状元者肯定不会是从普通的百姓家中出现,照样还是那些世家的子弟。
这才是底蕴,但是和旧贵族的情况一样,他们在孝公党政时改变不了,也奈何不了商鞅,那么就耐心等待,到了惠文王党政之后,再与他清算旧账,车裂何其痛苦,所有的仇都爆了,只不过执行的新政却如滚滚长江水,再也无法阻止了。
刘澜希望他的新政能够是这样子的,哪怕最后他也和商鞅一样作法自毙,但新政能够保留下来就行,所以刘澜始终都不断的提醒着自己,这些人不会甘心,只不过他们现在无力做出改变,只能忍耐。
而投石问路只不过是一个开始,未来庠序的出现,才是真正的考验,刘澜不知道到时候会发生什么,是世家们集体反对还是继续保持沉默,但不管他们如何应对,刘澜就一个办法,决不妥协。
因为庠序之后还有学校,而学校之后还有太学以及国子监,刘澜要用几十年的时间去耕耘,去培养,一代人不成就两代人,两代人不成就三代人,最多三代人,他今天所做的一切努力,就一定会收获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