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如子安所料啊。”葛少华叹服道。
这个预料对王巨来说,并不难。主要是王安石、文彦博与司马光这些猛人如今都不在朝堂上。无论冯京,还是吴充,性子都比较软。就不要说王珪一直对王巨不错,尽管这个不错,和王巨对沈括一样。
至于元绛,比资历政绩,都不及王巨了。
不过王巨也没有想到会下去这么多人,王安石、韩绛、吕惠卿、陈升之、蔡挺、王韶,就连曾孝宽回到泉州守孝了。并且时常来王巨家串门子,把酒言欢。
别人不好说,但曾孝宽却是知道的。
以前泉州是什么样子,现在泉州又是什么样子。
就是王巨也疏忽了今年又有了旱灾,因此继续一*灾民,从北面各州县涌向泉州,这是王巨巴不得的,不过灾民多了,尽管王巨派人救济,然给当地治安带来了不便。
但这个不便,也是王巨所希望的,大家一起巴不得这些灾民早点离开,迁徙时便不会有争议了。只是这样一来,在政绩上稍稍逊色些。
而且王巨也有意利用航海之利,照顾了一下曾家,还有浦城的章象。
也不是为了巴结,两家都是当地的望门,他们能配合,那么接下来做事也就顺利了。所以从公王巨做得是不错,从私王巨也算是卖了一个大大的人情。
王巨本人有出身,有政绩,有战功,现在也能说有资历了,曾孝宽如何不与王巨结交?
王巨就没有解释了,也不好解释。并且在属下面前,也要适度地保持一点神秘色彩。
他笑了笑说:“子深兄,我在泉州。不怕有麻烦。”
王巨看上去,与王韶差不多。属于那种不拉党,不结派,孤助无援的官员,王巨也在刻意塑造这一形象。
实际不然。
王韶的命运不仅是因为战功,其实战功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有战功也未必那么会悲催。
但王韶命运悲催,还有两个原因。一是上去太快了,定性就成了武臣,武臣了,大家就不会当成一回事了。而且迅速上位,眼红的人多。
二就是真正的不拉党不结派,孤立无援。
那么孤臣不应当重用吗?如果赵顼真能做到这一点,这些年就不会发生这么多事了,甚至可以说北宋都未必会灭亡。
且看汉武帝的一生,做了那么多大事,好的坏的。也有争议,可会不会象赵顼这样?况且汉武帝一直是有目标地做事,为了目标在做正确的事。
如果搬抄汉武帝。那么为了变法,就不要搞什么异论相搅,不要杀死韩琦、文彦博与富弼,但最少彻底地将他们打趴下。变法会不会畅通?
为了强军,那么就应当重用名个名将,而且打了这么多战役,名将也涌现出来了。但后来的五路伐夏,各个名将如何用的,各个主帅又是什么人?
王韶都不用。国家想强军强国,那么得用什么人?难道真穿越时空。将李靖、卫青、霍去病这些名将拽到宋朝来?
然而王巨不同,首先他来到泉州“洗白”。俺是一个文臣,并且替章楶洗白。
其次他在军器监呆了一段时间,就在地方上漂着了,又有意派人暗中营造一种悲情的命运,这便会赢得许多人的同情与支持。
最后便是有目的去做事,包括对付政敌,他得罪了一些人,可认真数起来,不过司马光、陈襄、文彦博、杨绘、孙固。但认真地分析,陈襄与杨绘、孙固那是逼上门的,至于司马光与文彦博,即便没有种种恩怨,以后王巨还会因为政治理念的不同,与他们产生严重冲突。
然而其他人呢,包括冯京与吴充,王巨与他们有过严重冲突吗?
而且也不是不拉派,如章惇、章楶、沈括、小苏,这几个人一人当抵百人。况且在武将中,王巨是何等的地位?
再者,许多人轻视王珪称他为三旨宰相。
当真如此,这些人争得那么厉害,可波及到了王珪?王珪向他示好,这是认为王巨有前程,也许是当成未来的帮手,也许是替他后人着想,然而王巨就果断地接来了这根橄榄枝,不是向王珪献媚,王珪也没指望过王巨会对他卑躬屈膝,只是略略尊重,在政事上互相声援罢了。但也足够了。
正是因为有王珪在上面和稀泥,这些年王巨也算是太平无事。
但谁去声援葛少华?况且葛少华只是一个举子出身。
因此王巨顿了顿说:“但你则不同,可今年又有灾害,迁徙的百姓数量还会有很多,对于海外来说,这是一件好事,可对于你来说,就会面临着巨大的困难。故此,我与曾孝宽结交,还说过这件事,不过他的能力还是有限的……另外我也会写信给沈括,他在三司,也可以替你说说话,不过他的能力还是有限的。所以你还要做几件事。”
两人官职不低了,然而这么多百姓,七嘴八舌的人多,就非是两人能力范围之内了。
“第一件事,我对各个豪强约束得比较紧,不过你我一走,必然又会原还原,不如在你手上索性放一放,虽然我不喜文公公开吼出与士大夫治天下,而非与是百姓治天下,然而话语权却是掌控在豪强士大夫与权贵手中的,这无可否认。如果无法妥协,那要记住一句话,拉拢多数人,对付少数人。不过我临行前,会写两封信给章质夫与章子厚,让他们写信回去,让族中的族人配合你。”
其实王巨也在妥协,然而做为葛少华,就必须做更大的妥协。
不过好在葛少华受王巨影响很重,特别是随王巨兴修郑白渠那段时光,王巨就是这么做的。加上这么多年磨砺,最少这个知州能胜任了。
至于进士与举人的区别,当真重要吗?
难的还是迁徙的百姓。
“第二件事是这个。”王巨递给他一张纸,葛少华看后,并没有不明白。但问了一句:“听说朝廷欲要派官员去海外管理?”
王巨不是谋反。
即便几个门客的有点儿想入非非,但也不是想危害宋朝。相反的,在维护宋朝利益上,几乎都是一致的。
王巨也是一样。
一个统一安定的国家对于整个民族的重要性非是公知们所能明白的。
就看前世的欧洲,不要说种族与语言,中国地方大,同样有很多种族与语言,虽然宋朝官话不是普通话,但各要的方言仍然很多。就象他初来泉州,想要与百姓交流,就必须要带着一个“翻译官”,四年多后,才勉强用当地的方言与当地人沟通。
如果有一个雄才大略的人物抢在工业化到来,统一了欧洲,然后工业化开始,殖民开始,那可能会让这些白人真正统一整个世界!
再看前世的十六国与南北朝史,英雄辈出。为何教课书里一笔带过?实际真的不能往深处写,那可以说是整个民族最黑暗的时期。
还有现在,如果赵顼不忌惮。放手让王巨去做,不要等工业时代到来了,只要过五十年,在南海东侧还能剩下多少猴子?
这正是背后有一个统一安定的国家,有着无数百姓。
然而王巨忠的不是赵顼,而是这个国家,迫于这种政治局面,以及赵顼的心性,王巨只好单干了。也因此,君臣是没办法真正交心地沟通了。
同样葛少华也不是想谋反。只是那边的秘密有点儿多,更怕官员管理。坏了王巨的大计。
并且他心中也不服,不管王巨做了什么,刚刚有点模样了,朝廷就来接手,为什么不接手韩琦家的那几千顷的耕地?
“子深,勿用担心,实际上以前一直是粗犷式的管理,随着百姓数量增加,那是不行了,就由官府去管理吧,说不定坏事反成了好事,我另外有安排。再说,它们都在海外,相互来往,必须要船只,船队在我手中,就不用害怕一些官员会坏了海外的大计。”
当然,王巨打算走了,还有许多事得安排的。
不过他的奏章也立即到了京城。
王巨不知道元绛已经说了出来,他奏章里第一件事便是元绛所说的,不过王巨说的比元绛严重多了。
首先王巨说,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因为合了,百姓能安居乐业了,人口数量会激增,那么就会产生许多问题,如兼并,如贫富严重不均,最后导致国家走向败亡。然而国家一旦分裂,战火不休,人口也锐减,那么便会渴望统一。这时若有一个雄才大略人物出现,便给一统寰宇,如太祖太宗。
但有一种情况则不同,那便是离开中原之地,如高丽的北部地区,以前一直属于中国管辖的,但现在有多少人认为他们是中国人的后代?原因很简单,因为种族不同,许多人融合了各个种族,但不再以汉族为主体了。再比如西夏,也是如此,那怕是汉人,他们也不认为自己是中国人了。
交趾情况更严重,虽然有不少是中原人迁徙过去的,但他们在迅速与当地的蛮人融合着,一旦脱离久了,对中原王朝认可度也渐渐下降了。加上朝廷重心不在南方,这才是熙宁八年入侵的真正原因。
虽然郭逵打败了他们,然而只要恢复过来,对宋朝抱有的敌意会更大。这不算可怕的,如果交趾向南扩张,占领占城真腊,甚至侵占大理南部地区,那么就能迅速出现一个比两广路面积更大的国家,人口更多,国力更强,热带雨林又是他们最好的掩护,最佳的长城。中国必然增加一个强敌。
王巨没有撒谎哪,只要历史继续发展下去,不拿下交趾,这个国家多数时候是中原王朝的麻烦。
能不能拿下,现在是唯一的机会了。
过了现在,交趾渐渐扩张,人口越来越多,文明越来越发达,百姓对这个新国家认可度越来越高,即便元蒙大军到来了,也难以占领了。
王巨又写了,臣不想碰兵事了,败了会贬职,但胜了,会被无数人泼污水,不如象现在这样,呆在泉州,安静地做一点事。
然而为了国家未来,所以才主动上书。
这得说清楚了,否则弄不好,还没有动手呢,朝廷下调命诏令了。
写完了这一段,王巨才说正事。
他会就着两广路的力量,平灭交趾。不过也不能说不要朝廷支援,真到动手的时候,还望朝廷支持五千到一万名骑兵过来。同时还要支持充足的器甲。
其实不用写,这些也要支持的。
然而这也很关健,就象王韶看到王巨下场后,终于没有吼出,俺开边熙河可没有花朝廷一文钱一斗粮。
可今年犯邪了,说不费朝廷就可以得到熙河。
那么开边熙河功劳是谁的?王韶的……那就错了,功劳应当是赵顼的,王安石的。在陛下英明指导下,在诸位相公指挥下,俺才侥幸取得胜利,这才是正确的说法!
所以这个必须得写,就算王巨有妙计,还得要靠朝廷。
然后王巨又说道,其他的臣努力不劳烦朝廷,也尽量就着两广的收入用兵。
也就是不必担心象郭逵这次兴师动众,真正的劳命伤财。
不过不兴师动众,却又要真正灭掉交趾,朝廷必须给予其他的支持,一是时间,长则四年,短则三年,臣才能从容地布署以及练兵。
二是给权,臣尽量以最少的代价灭掉交趾,不过那就得给臣两广路军政财方面的大权,各知州知军,包括提举司、转运司、刑狱司、市舶司等等的官员,都要听从王巨的调动。
不要象韩绛那样到了陕西,但各个知州自己干自己的,都无视了韩绛。
三是信任,不管臣做了什么事,只要不谋反,请朝廷不得干涉,不过也请朝廷放心,臣会善待国内百姓。其他国家军民,大家就不要管了。
不要又象庆州战役之后那样,明明说好的不得释放战俘,结果一起逼着释放战俘。
四是不得攻讦,南方事了,安定下来,朝廷可以将臣任意调往各州任职,况且升升贬贬,到处迁职,也是祖宗家法,臣不会有怨言,但不要因为臣一点战功,就对臣大肆诬蔑。
只要能满足臣这四个要求,几年后,臣必然替朝廷将南方这个隐患铲除。
要求似乎真的不高,而且也动人心……别的不说,王巨在内治上,虽然大家不想提这个话题了,但罕有大臣能做到的。就是没有经营交趾之心,随着两广越来越重要,让王巨南行几年,对两广对朝廷也是有利的。而且对于郭逵这场胜利,以及交趾人的凶残,确实大多数人很不满意的。如今王巨说用很小的代价,便能替朝廷解决,也得到了更多的人首肯。
不过还有一些大臣坚决反对。
不能再打了,尽管大伙相信王巨不会有虚言。
然而交趾称臣了,认错了,请降了,有这个必要继续打下么?
况且辽国相逼,当真不担心?
又开始争吵了。
赵顼被吵得头痛,就在这时,沈括淡淡地说了一句:“陛下,只要召一人进京询问,即可做出决定。”
“让王巨进京详细说明?”
“王巨该说的,也在奏章上说了,非是王巨,而是另外一个人。”(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