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后的黑雾在平台的石柱下方,神奇的停了下来,好像到了这里就是它的尽头一样,那些雾气如“张牙舞爪的恶魔”在我们的下方挥动着它们的双手,但是它们好像很恐惧这个平台,这让我们终于歇了一口气,伍里进还在为那几个队员的意外丧生,而感到难过!我们也不知道该怎么去劝导他。
广阔的平台上摆放着一个巨大的鼎,这鼎有2米左右高,长约2米左右,四只脚踏四方,鼎身上雕刻着图案,和一些无法辨识的文字。
在古代,鼎不仅仅是用来烹煮食物,也是放在宗庙里祭祀用的一种礼器。鼎很大、很重,所以“鼎”又表示很盛大,如:鼎鼎大名、鼎盛。由于“鼎”的重要,又常用于比喻王位和帝业,如:定鼎、问鼎。鼎也是国家政权的象征。鼎是煮食物的大容器,水在鼎里翻滚称为“鼎沸”,比喻喧闹、混乱。鼎又有更新的意思。
鼎,有三只脚,两只耳朵,是调和各种味料的珍贵的器物。过去夏禹收集九州长贡献的金属,在荆山底下铸鼎。进人山林、江河、湖泽,魑魅魍魉,没有什么山怪能遇见他,他凭借铸鼎十分和谐地接受苍天的恩赐。鼎是《易经》的卦象,用“木”进人火下,是鼎卦。象剖开木头用以烧火煮饭。籀文假借鼎作贞字。大凡鼎的部属都从鼎。
在平台上有很多的动物和人的尸体,整齐有续的排列着,胡敏看了这些东西对我们说,这是远古的祭祀活动,那些动物的尸体和人的尸体是祭品,接着胡敏一边走着,一边对我们讲了古代的祭祀和祭品。
祭品,顾名思义就是祭祀时用的物品。根据不同种族和不同地域,祭品的形式也是十分丰富,有动物如猪、牛、羊、鸡,也有植物,还可以是衣物等物品。在远古时代和愚昧时代,甚至有拿活生生的人作为祭品;暴政时期也曾出现过用活人陪葬与祭祀的情况,十分残忍。
祭祀是先秦时期的一项重要活动,《诗经》中有许多写祭祀的诗篇。在《诗经》的祭祀诗中,当时的人们在充满虔敬的心情中,把酒醴、牛羊、植物等祭品奉献给上帝和先祖,期盼着他们降下福禄。
古代祭祀活动主要是祭祖先、祭神祗。
从天子到庶民都祭祖先。天子、诸侯祭祖先在宗庙。宗庙又叫太庙、祖庙。古人认为君权神授,是依靠祖先得来的,所以古代天子、诸侯都建立宗庙以供祭祀并求取庇佑。
国家有了大事,一定到宗庙祭告,以示对祖先的尊敬。宗庙是国家的象征。其数量和建立有严格规定,天子七庙(供奉七代祖先),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很多重大的国事活动要在宗庙进行。古代皇帝即位时,在宗庙内拜祖先、会群臣、受印玺、称之为“庙见”,庙见表明正式掌握了国家政权。
如果宗庙被毁,则表明国家灭亡。如贾谊《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七庙隳。”宗庙里的祖先牌位上不直书其名,而另起一个称号以示尊敬,通常使用“祖”、“宗”二字,如汉高祖、唐太宗、清太宗等,祭品名目繁多,可以是肉食,可以是金玉珠帛,《曹刿论战》说:“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其中的牺牲玉帛就是祭品。
为祭祀而宰杀的牲畜叫“牺牲”,后来引申为为了正义的目的而舍弃自己的利益甚至生命,祭品牛、羊、猪三牲齐备叫“太牢”或“大牢”,只有羊和猪叫“少牢”,庶民祭祀祖先主要在家庙,清明节扫墓,中元节上坟时也要祭祀。
祭祀天地的仪式叫“封禅祭天叫封,祭地叫禅,仪式一般由帝王亲自在东岳泰山举行。秦始皇、汉武帝、唐高宗都举行过这种大典,后世又在京城设天坛、地坛祭祀天地以代替封禅活动。
祭社稷也是很重要的祭礼,在诸侯中,最重要的是天神和地神。天神称上帝、天帝、皇帝、地神称社神、后土、土地神,成语“黄天后土”即指天地之神。管五谷的神叫“稷”。祭社稷就是祭地神和谷神,“社稷”是国家的代称。
《毛遂自荐》中楚王说:“诚若先生之言,谨奉社稷以从。”其中“社稷”指楚国。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其中“社稷”也指代国家。天子祭社稷(京都是社稷坛)目的是为天下“求福”。我国古代专有祭社稷的节日叫“社日”。神日分春社和秋社。社日一般在春分秋分前后。中国上古时代是多神崇拜。神有日神、云神、水神、河神、山神等。山神庙、河神庙等都是专供祭祀用的。腊月二十三是祭灶节,祭的是灶神(俗称灶王爷)。
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荤,表示诚心致敬,称为“斋戒”,又简称“斋”。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相如度秦王虽斋”。“荤”在现代意义主要指鱼肉类食品,通常与“腥”字连在一起用。古代则不然,斋戒中的不吃荤,并非吃素食、忌肉食。
相反,还要变着花样吃肉。因为这里的“荤”,指葱蒜韭姜等有刺激气味的菜,不吃它们,目的在于防止在祭祀或会客时口里发出难闻的气味,造成对神灵、祖先或宾客的不尊敬。所以祭品是献给神明的礼物,乞求神明的保佑或宽恕,到现在也用于给死人的东西。
祭祀神灵,是以献出礼品为代价的。人们对神灵的归顺,可以跪拜叩头,可以焚香燃纸,但对神灵来说最实惠的祭祀方式还是献上祭品。人有七情六欲,神灵也是如此。人们既然对神灵有所祈求,理应舍得拿出自己最好的东西祭献,以博得神灵的欢心。但人的喜好不一,不同的神灵也各有自己的口味,所以祭品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
食物民以食为天,最初的祭祀以献食为主要手段。《礼记·礼运》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犹可以致其敬于鬼神”。意思是说,祭礼起源于向神灵奉献食物,只要燔烧黍稷并用猪肉供神享食,凿地为穴当作水壶而用手捧水献神,敲击土鼓作乐,就能够把人们的祈愿与敬意传达给鬼神。研究文字的起源也会发现,表示“祭祀”的字多与饮食有关。
在诸多食物中,又以肉食为最。在原始采集和狩猎时代,肉食是人们拼着性命猎来的。当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发展起来时,肉食仍极为宝贵。孟子构想的理想生活,就以70岁能吃上肉为重要标准,弟子拜师的礼物也不过是两束肉干,可见肉食的难得。
正因为如此,肉食成为献给神灵的主要祭品。 古代用于祭祀的肉食动物叫“牺牲”,指马、牛、羊、鸡、犬、豕等牲畜,后世称“六畜”。六畜中最常用的是牛羊豕三牲。鱼兔野味也用于祭祀,但不属“牺牲”之列。祭祀也有用人的,但人本身不叫“牺牲”,古书只说“用人”,不说“人牲”。
作为祭品的食物除“牺牲”外,还有粮食五谷,称“粢盛”。鲜嫩的果品蔬菜在民间祭祀中也是常用的祭品,《诗经》中屡屡提及;佛教传入中国后,“斋祭”中果品更丰。另外,酒也是祭祀神灵的常用祭品。
玉帛神讲究衣着饰物,祭品中少不了玉帛。《左传》载:“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墨子·尚同》云:“其事鬼神也,圭璧币帛,不敢不中度量。”玉帛包括各种玉制礼器和皮帛,这是食物之外最常用的祭祀手段,玉在祭祀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周礼》里有记载以玉做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之说!!玉是贵族佩带的宝物。
在缺少金银饰品的古代,玉是十分名贵的。佩玉,成为贵族特有的标志,在汉代有君子玉不去身之说,有用玉作符节、印信,十分贵重。玉的礼仪制度在这时候空前发展!人们把玉视为美好的代名词,连想象中天神的居处也称为玉台。帛,是丝织物的总称,是贵族用于御寒蔽体的生活资料。古代普通人仅能以葛麻为衣,《左传》记述的卫文公也不过以帛作冠,帛在古代是极为珍贵的。正因为玉帛的稀罕与贵重,古人祭祀时以玉帛为祭品。
人以人做祭品祭献神灵,古书称“用人”,后世称“人祭”。人祭,不仅在原始宗教中有过,而且在往后发展阶段的宗教中也有过,这是宗教史上最黑暗的一页。
人祭起源于原始社会的部落战争。那时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的价值不能体现。战争中的俘虏,女性可以供人玩弄,儿童可能被收养入族,而成年男子都被杀祭神灵。
商代的人祭之风炽盛,其用人之多,手段之残,不仅有大量卜辞记述,而且有考古遗迹证明。人祭的形式有火烧、水溺、活埋、刺喉沥血和砍头,甚至于把人剁成肉,蒸为肉羹。春秋时代的人祭现象虽不象商代那样触目惊心,残不忍睹,但也并不罕见。《左传·昭公十年》载:鲁国季平子“用人于亳社”,《昭公十一年》也记述“宋公使邾文公用鄫子于次雎之社”。《史记·秦本纪》说秦穆公“将以晋君祠上帝”,《陈涉世家》也称:“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人做为祭品的另一现象是为男神提供美女。当青铜时代的厮杀开始后,妇女由于体力上的缺欠,失去了母系氏族时期的尊位,渐次沦为男性的奴隶,其生产、生殖能力也被贬到次要地位。相反,女性的美迎合男性统治者的需要被片面强调起来,面目姣好的女奴成为**的牺牲品。
为了满足想象中的神灵贪恋女色的欲望,产生了以美女为祭品的习俗。不论杀死、活埋、淹死,都是以美色娱神的表现。名义上是让她们的灵魂去做神灵的妻妾,实际上是供神灵玩弄。古籍载,秦灵公时曾经用公主妻河,而战国时魏国邺地“河伯娶亲”的闹剧更是有力的证明。
人祭中还有以童男童女祭神灵的现象。以童年人体作祭品,一是由于童体肉嫩,二是基于神仙喜欢儿童,儿童天真无邪,纯洁无瑕,这正与仙家凌空御风、长生不老的追求相关联。
血,是一种特殊的祭品。古人相信,血是有灵魂的,血能维持人或动物的生命,一旦失血,就意味着受伤甚至于死亡,好像血有一种神奇的力量。
作祭品的血有人血,也有牲血。佤族有猎人头作祭品的习俗,猎头的血迹就有神秘的意义,猎头血掺以灰烬和谷种播进地里,认为这样能促进谷物的生长。锡伯族祭祀地神时,就把杀猪后的猪血洒在地里。一些彝族人祭地时,以鸡毛醮血沾在象征土地神的树枝上。
(注)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