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类今天的科学探索和生产活动之规模,盖亚表面的氦资源,根本不够。
不过,这种在盖亚表面十分稀少、在旧时代卖出天价的元素,在太阳系内却绝不是什么稀罕物。
不说时刻都在核聚变的太阳,温度太高,表面活动也十分剧烈,人类暂时无从下手,在太阳系排第二位的木星,直径十四万公里的庞然大物,成分就和太阳很相近,组成行星本体的百分之十八都是氦。
考虑到木星的巨大质量——盖亚质量的三百多倍,可以说,人类在太阳系内,根本就无须为氦的来源而发愁。
在西历1547年,人类文明的探索足迹,已经抵达木星。
最近十年来,净土航天部门在前人一系列工作的基础上,对木星的大大小小七十多颗卫星进行比较详尽的调查,还在远离木星的木卫三上建立了一前沿基地。
如果一切顺利,从木星大气中捞取氦,便可以支持“深空粒子加速器”的建造、运行,以及其他大大小小的科研与生产项目。
不过,木星这座庞然大物,可并不像第一眼看上去那样的容易接近。
过去的多少年来,人类对太空、天体的研究,完全依赖光学观测,因此而对太阳系内的几大行星,乃至漫天恒星,有各种富于创造力的想象。
在那时的人类眼中,木星,看起来是一个大而温和的天体,哪怕在得到了初步证据,明白木星其实是一团浓密之极、近乎启动热核反应的氢气,也还是对其心存幻想,甚而猜测木星的诸多卫星,可能有生命存在的基础条件。
这些猜测,在最近几十年的研究中,大都被证伪,
当然也有一些被观测所证实。
接近木星,从一望无际的浓密大气里,捞取氦元素,人类面临的一大难题是木星具有的超强磁场。
行星的磁场,是其内核的“发电机效应”产生,盖亚与木星在这一点上很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后者的体积更大,内核运动也似乎更剧烈,磁场强度是前者的几百万倍,寻常航天器一旦接近很快就会故障。
畏惧木星的强磁场,人类在“木星系”的一系列前进基地建设,都围绕木卫三进行。
木卫三,与其他三颗木星的较大卫星一起,被称为伽利略卫星,因其体积较大、天文特征明显,早在1065年就被伽利略用自制望远镜观测到。
和其他三兄弟相比,木卫三的体积明显更大一些,甚至超过太阳系最小的行星——水星,与火星的体积接近,并且其应该是在木星形成的早期就被其俘获,轨道远离木星,受其强磁场的影响较小。
不过,在木卫三表面建立基地,只是从木星大气中提取氦的第一步。
作为木星的卫星,木卫三其实有点“离群索居”,和大部分被木星俘获的小型天体不同,其距离木星有上百万公里之遥。
从木卫三出发,直达木星,似乎是有一点舍近求远,
但其他更近的卫星,辐射又难以耐受。
分析到这里,任新民挥一挥手指、调出资料,向方然更详细的展示加速器配套工程——“木星氦提取工程”。
“如你所见,现在,我们在木卫三上的发射基地,已基本建成,
预计一个月内就会进行首次发射,向木星投送第一批集氦穿梭机,并测试整套流程的可靠性、安全性与经济性。
哦,经济性就免了,这一工程也谈不上的,你明白吧。”
“恩,大概有些了解。”
从木星大气中采集氦元素,这种工程,是没办法算经济账,方然点了点头。
所谓“经济性”,说白了,是指一件事、一共过程的得失利弊之比较,对人类而言,只有经济上划算的事,才值得做,否则不仅浪费时间,还会折损资源,所谓“赔本的买卖没人做”就在说这道理。
今天,人类已迈进文明2.0时代,经济性的考量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但不再以联邦马克、而是以焦耳作为衡量单位。
然而一旦事关物质,或者说,获取特定的元素,经济性就往往“无从谈起”。
一个很浅显的道理,在衡量“木星氦提取工程”的利弊时,并不能简单代入盖亚表面的氦生产消耗,譬如,每获得一公斤液氦,人类需投入几十吨标准煤、约10T焦耳的能量,而“木氦工程”的单位能耗远高于此。
两者间差距之大,大约会达到三~四个数量级。
单纯考虑所谓“经济性”,看起来,到距离盖亚六至九亿公里之外的木星,提取氦元素,根本就是一桩赔本买卖。
可是另一方面,成本相对低廉的盖亚表面作业,却有着绝对产能无从提升的窘境。
换句话说,不论打算投入多少资源、能源,人类能够从盖亚表面(地壳之下想也别想)获得的氦,终究很有限,仿佛一个卖家惜售的有限市场,绝非拿出多少焦耳,就可按行情换得任意多的氦。
而木星,虽然探访起来困难重重,抽取氦的成本也居高不下,但在1547年的今天,人类文明每年从太阳获得的能量,已接近70,000,000,000,000、七十万亿吨标准煤。
正因如此,对一系列工程的能耗,基本上都可以做到按需分配。
物质,与能量,在爱因斯坦的E=mcEXP2之中,的确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但人类迄今为止仍未掌握元素间转化的技术,只有凭借粒子加速器、核反应堆,才能在某种程度上做到这一点,产率还非常低,没有实用价值。
能量,本质上都一样,不同形式能量的相互转化,人类已熟稔于心、驾轻就熟。
但物质却不能,那么,一个很显然的思路,就是在客观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尽量用能量来换取物质资料。
事实上,人类多少年来的建立的现代产业体系,其中大一部分都是在做“能量‘换’物质”这件事,消耗能量,将原油转化为塑料,或者将原油提炼为燃料油,乃至于铁矿石加焦炭来获得钢铁,
都是这一过程的生动演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