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仗,打赢了,战利品一般是采用三马分肥原则,三分之一交给国库,三分之一留给军团,剩下的三分之一都是自己的。比如唐朝的军队打赢了,就是汉人军队先抢,汉人抢足了再交给仆从军去抢。抢来的战利品可以自己带回去,也可以卖给随军的商人或奴隶商人。唐太宗时期,攻打白岩城的时候,李世民要接受白岩城的投降,手下的士兵不同意皇帝接受投降,就包围了李世民的大营,李世民害怕闹起兵变,就自己出钱赎买了。但还是有一部分士兵不愿意接受敌军投降,所以不要皇帝的钱,自己去抢了一波。回来后在幽州的奴隶市场出售奴隶,五万多的妇女儿童,整个幽州城哭声震天,没办法的李世民又自己掏钱购买了所有的奴隶(真实的历史记载)。各朝各代虽然有一些差异,但是基本上大差不差,只有到了现代社会,军队才开始出现职业化和纪律化。其实没理过大兵在中东干的事情,很多时候还是有以前的影子。这个涉及到军队的理念、信仰和军纪。
“青山兄弟,你为啥当兵呀?”
崇祯在军队里,完全把自己当作一个大头兵,刚开始的时候,身边的士兵还有点不习惯,半个多月相处下来,也就慢慢接受了皇帝真的把自己当作普通一兵了。相互之间的说话也就随意了起来。
“俺老家前年发了大水,俺爹娘带着一家人出来逃难。后来您下旨推广种植红薯土豆玉米嘛,俺爹娘就留在了黄庄里面,租了二十亩地,种植红薯土豆玉米了。家里的田地,俺爹俺娘还有俺弟俺妹足够了。去年周军长去俺那里招兵,还有月银,俺就过来了。”
“那你想过为什么要去打仗呢?为了谁去打仗呢?”
“当然是给长官去打仗呀,因为他们给俺们发军饷的呀!”
这个时代就是这样,所有的人也都是这么想的。
拿人钱财,替人消灾!
“郝建兄弟,你呢?”
崇祯又看向另一边的一个士兵,问道。
“我就是北京本地人,家里人口多,就过来当兵了!”
郝建不善言辞。
“那你想过为什么要去打仗呢?为了谁去打仗呢?”
“那个问题是老爷们想的,我没想过。听连长的指挥就可以了!”
“祁同伟,你呢?你为何来当兵呀?”
经过几天的接触,崇祯觉得眼前的祁同伟是个好兵,于是问道。
“我呀,当然是为了升官发财咯。我读书少,家里的条件一般化,供不起我读书,所以我在我们当地的官学里面读了三年的书就出来了。我是江西人,我家那里基本上都能做到温饱,但是要想出人头地,要么参加科举,做老爷;要么就是像我这样出来当兵,立功升值;还有的就是离家做生意,我家那里做生意的人很多,都去了江苏浙江福建做生意了。”
“皇上,你说我为啥当兵呀?只有立功才能升职。为了立功,我就要努力训练,但是多砍几个脑袋。这样,我自己升官了,也保护了国家不受外面欺负。家里才能平安呗。我当兵了,家里还能免除说服徭役,死了也会有抚恤金,值了。”
“吃皇家的,喝皇家的,当然是为了皇上打仗了。”
“可是你怎么知道那是皇上下的军令呢?”
周边的几个兵士开始插话进来,聊了起来。
“很简单呀,皇上不下军令,我们军长怎么敢调动呀?”
“那如果你们的将军告诉你们,朕是个昏君呢?”
崇祯接着话问道。
“陛下,您这是------”
周遇吉着急了,就是过来体验一下军营的生活,可千万不要把自己搭进去呀。
皇帝这话说的,老吓人了。
大热天,周遇吉都感觉自己冒冷汗。
“朕就是打个比方,又不说你,你紧张什么劲呀。坐着安静听着!”
崇祯打断周遇吉的话,看向周边的士兵,继续说道:
“朕只是打个比方。如果遇到这种事情,你们是听你们将军的呢,还是有着你们自己的思考呢?”
“陛下,这个我就不知道了。但是小的知道你肯定是个明君,因为你和我们同吃同住,从来没有一个皇帝会这么做,所以你肯定是明君。”
“在朕看来呀,这个问题其实没有两全其美的解决办法。按道理说,军人的天职就是服从命令,只有令行禁止的军队才是能打胜仗的军队。可是完全只听一个人的军令,那么军队就会变成将领的私兵。所以朕考虑这个问题已经好多天了。”
“今天正好你们几人都在,朕就说下自己的意见,你们看下是否合适或有需要修改改的地方!”
“军队属于谁?说到底就是二个问题:我是谁?为了谁?”
“朕之前和你们说过军队的信仰,也就是这儿个问题的概念化。”
“根据这个情况,朕想在军中推行宣义使制度。朕准备取消监军,设立宣义使”
“宣义使不参与具体的战斗指挥,主要的作用就是在军队里面宣传那二个问题,以及对士兵进行文化教育。以后士兵退伍之后,做什么?”
“所以朕选派有文化的人进入军营,给士兵做思想工作。说白了就是军长负责怎么打,宣义使负责为谁打的问题。在军官的晋升中,宣义使的意见也有一定的权重。军事主官负责考察军官的军事能力,宣义使负责考察军官的思想问题,同时教授文化知识。”
看了看几位军官,崇祯说道:
“你们觉得怎么样?”
“末将支持陛下的意见!”
“好,这后面会开建军校,专门培养中低级军官,凡是要晋升的军官,必须先到军校学习一段时间才能晋升。”
崇祯觉得军队的思想要改造,人民解放军才是自己心里真正的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