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定国听到这个名字,一脸古怪,挣钱?好直白……
他翻了翻试卷,找到了郑乾……初试中名列第十二。
说的中规中矩,没有亮点,但是跟历史上满清改土归流的做法相似。还没入仕能有这样的见识已经很不错了。
李定国点点头:“李光地,你觉得该如何做?”
李光地一惊,没想到李定国直接点了他的名,他是初试第二名,此时被点名也没有慌乱。
“陛下,学生以为当分而化之,学生听闻在陛下转进时,有不少土司派军支持,对于这类土司不宜强行归化,学生认为应当对这类土司进行封爵,赐予其子弟参与科举的机会,并派遣官员教导耕种,冶炼等技巧!免收赋税,以示皇恩浩荡!”
“对敌视大华土司,可以大军压境,迫其解散军队,征召其青壮入军,就地屯田,削土司号,贬为平民!”
“还有呢?”
李定国觉得有点意思。
“还有很多土司不曾帮助过陛下,却也未曾附属满清,对这类土司,可以官名置换土司号,先去土司号,却不派主官,只派辅官,避免冲突……分析各土司不同情况,以经济矿产为诱,换土民臣服……届时,土官只需陛下一封圣旨即可解除!”
这个策略明显比前面郑乾的要高明很多。
李定国微不可察的点点头。
“还有谁有不同策略?”
这时又有人站出来。
“学生尤南,滇省武定人氏!”
“你是彝族?”
李定国问道。
“回陛下,学生是彝人!家父乃河曲土司官!”
这下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尤南身上。
毕竟李定国改土归流是崛土司的根,这兄弟恰好就是土司的后人。
都想看看他怎么说。
“你父既然是土司官,你为何参加科举?”
尤南拱手回应:“陛下,学生自幼跟随母亲生活在武定府,家父……有子十二人!”
李定国明白了,意思就是尤南根本没有继承权,屁大点的土司,却有十二个儿子……这难度比九子夺嫡都高。
“你如何看待改土归流!”
“陛下,学生建议给土司封爵,仿效汉代推恩令!”
嘶……
李定国瞬间明白了尤南的打算,推恩令为古今第一阳谋,推恩令的方式是推恩分封,土司就相当于一个部落的土王!现在朝廷封官,土司们自然不会反对!毕竟有朝廷名分。
而且封爵之后,再行推恩令,土司的儿子们都会欣喜若狂,因为原本土司只有一个儿子能继承位置,其他儿子不能继承,如今皇帝给了他们可以得到一块封地的机会,他们自然支持。
“陛下,改土归流分三步走,第一步,给土司封爵!第二步,推恩令,责令土司分封子嗣!第三步,收税,派流官!即便有少数土司不服,也可派大兵剿灭……”
李定国看着尤南,觉得这兄弟该不会是因为自己没有继承权,所以仇视父兄,提倡推恩令,他多少能获取一些资产……
李定国点点头,这种方式确实稳妥,但是消耗时间也长,至少需要几十年。
不过想到满清历经两三百年都没有彻底改土归流,如果历史上满清采用推恩令,怕是早就平定土司了。
但是推恩令实施起来也有难度,毕竟民族情况不一样,在汉人中可以顺利推行,在土民中推行却可能不顺畅。
但是无论如何,这也是一个思路。
“好,还有谁有其他想法?”
接下来,好几个考生出列,回答了改土归流的政策问题。
其中最得李定国心的是一个叫周林的,他初试是第32名。
周林提出改土归流的方法,跟李光地有点类似,都是分化,不过周林比李光地要激进多了。
同样是分化,周林提出对于愿意归顺朝廷的土司赐予爵位,迁至京城安置!没收所有土司的土地,重新分配给土民,土民享有跟汉民一样的权利,同样一体承担赋税,开明土司可以保留部分财产,反抗的土司没收财产,部分归朝廷,部分分给土民!
对于可能得反抗,周林是这样回答的。
“学生认为当派大兵宣传大华朝新的土地政策,拉拢土民,给与各地土司一段缓冲期,土民可以获取财产土地,必然不会跟随土司造反,没有土民支持的土司就是孤家寡人,陛下可以对冥顽不化的土司处于极刑,以儆效尤!”
“同时废除土司对土民的管辖权,兴修驰道,沟通各地,开办学堂,推行汉话!教导土民种植农桑!”
李定国对周林的提议很感兴趣,这其实就是后世解放军解放吐蕃时的方法,大军压境,解放农奴,废除恶法,分配土地,改造基础设施!
“好,大家回答的都很不错!”
接下来是第二个问题。
“滇黔土司,半从苗俗而助王师;河湟回部,虽奉清真而拒辫发。甘肃喇嘛愿献马万匹,然礼部议“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尔士子通晓《春秋》“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大义,当以何策抚之?”
这个问题其实应该在改土归流之前问的。
问的是如何对待少数民族。
其实这个问题如果答的好,是可以跟改土归流一脉相承的。
李定国看向周林……
周林受到了鼓励。
率先作答:“陛下,学生认为夷夏之辨在礼义,非在血胤。昔楚人鬻熊事文王,封于荆蛮而终列华夏;北魏孝文迁洛改制,虽鲜卑而承周礼。今苗首愿弃刀耕火种,回部拒剃发易服,此向化之机也!”
“学生认为,土司辖内汉礼通行者,奏请赐姓!苗僮子弟通汉文者入国子监,苗俗跳月、回教斋月等,须增华汉先贤祖训、渐变其俗。”
李定国点点头……
周林的对策,就三方面,改汉姓,学汉文,改汉俗!这样一来,夷人就是华夏!
这时,李光地站出来。
“陛下,学生认为汉武用金日磾,不问其匈奴;唐宗任阿史那社尔,不疑其突厥。今中原大地烽火未靖,岂可效宋襄公拘于华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