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求援的使者已经派出,虽然结果未卜,但至少给了人们一丝虚无缥缈的希望。然而,我知道,真正能够决定这场徐州保卫战胜负的关键,不在于遥远的援军,而在于我们脚下这座孤城之内——在于城中数万将士和数十万百姓的决心与斗志!
哀兵必胜,众志成城! 只有最大限度地激发所有人的抵抗意志,将整个下邳城变成一个同仇敌忾、死战不退的坚固堡垒,我们才有可能在曹操那泰山压顶般的攻势下,创造奇迹!
因此,在进行紧张的军事部署和城防加固的同时,一场旨在统一思想、鼓舞士气的内部动员,也在我的策划和推动下,迅速而有力地展开了!
首先,是针对军队的动员。
刘备主公的亲自出面: 我深知刘备主公那“仁义”旗帜的巨大号召力。我恳请他亲自前往各个军营,特别是那些由新募兵、降兵或地方郡兵组成的、士气相对不稳的部队,进行战前动员。
他会与士兵们同席而坐(虽然可能只是象征性的),嘘寒问暖,询问他们的家乡和亲人。
他会用他那充满感染力的、发自肺腑的言语,向士兵们讲述曹操的残暴(特别是屠城之事),强调此战乃是保家卫国、保护妻儿老小的正义之战!
他会向士兵们承诺,只要守住徐州,战后必有重赏!阵亡将士的家属,州府也必将妥善抚恤,绝不让他们流血又流泪!
他甚至可能会像历史上那样,与士兵们同甘共苦,将自己的食物分给伤病的士卒,用实际行动来践行他的“仁德”。 刘备主公的这番“表演”,效果是显着的!士兵们(特别是那些底层士兵)大多淳朴,很容易被这种“礼贤下士”、“与士卒共甘苦”的姿态所打动。他们或许不懂什么大道理,但他们能感受到主公的“真诚”和“仁义”,愿意为了保护家园、也为了报答主公的“恩情”而奋力一战!军中的士气,明显得到了提振!
关张二将军的表率作用: 我也建议关羽和张飞两位将军,分别在他们负责的防区(下邳城防和驻守小沛的部队)内,进行武力展示和精神鼓舞。
关羽将军只需往城头一站,那凛凛神威、那柄令人望而生畏的青龙偃月刀,本身就是最强的定心丸!他不需要多言,只需一个坚定的眼神,就能让麾下将士感受到必胜的信念!
张飞将军则可以在小沛军营中,组织一场比武或者演练,用他那万夫不当之勇,来激发士兵们的血性和好胜心!他那声若巨雷的呐喊和豪迈的性格,也极具煽动性!
其次,是针对城内百姓的动员。
反复宣传,同仇敌忾: 我们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渠道——张贴告示、官吏宣讲、甚至让那些经历过屠城的幸存者现身说法——反复向城内百姓强调曹操的残暴和此次南征的危险性!让他们明白,一旦城破,等待他们的将是什么样的命运!将他们的恐惧,转化为同仇敌忾的愤怒和抵抗到底的决心!
组织民力,参与守城: 我下令,在城内招募青壮男子,组成“守城义勇队”。他们不需要直接上阵厮杀,但可以承担起搬运守城物资(滚木礌石)、修补城墙、救助伤员、传递信息、甚至维持城内治安等辅助性工作。这不仅能分担守军的压力,更能让百姓们真切地参与到这场保卫战中来,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守城即是守家”,当每个人都将这座城市的命运与自身紧密联系在一起时,其爆发出的力量将是惊人的!
保障民生,稳定后方: 同时,我也尽力保障城内百姓的基本生活。平抑物价,分发(虽然有限的)救济粮,组织医者救治伤病……尽可能地减轻战争对他们生活的影响,让他们能够安心地支持守城。
当然,动员工作也并非一帆风顺。
依然有少数百姓因为恐惧而试图逃离;依然有少数官员或士族在暗中散布悲观言论;甚至在组织义勇队时,也可能遇到一些地痞流氓试图混入其中,趁机作乱……
对于这些,我一方面指示负责治安的官员和玄镜台加强巡查和管控,对于那些制造混乱、动摇人心者,严惩不贷!另一方面,则更多地依靠榜样的力量和耐心的说服教育。
经过这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恩威并施的内部动员,整个下邳城(以及小沛)的战争氛围被彻底点燃了!
虽然恐惧和不安依旧存在,但一种“家园不可弃,吾辈当死战”的悲壮决心,开始在军民之中蔓延开来!士兵们磨利了刀枪,百姓们加固着房屋,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为即将到来的决战做着准备!
军民同心,上下协力! 这或许是我们面对强大曹军时,最宝贵、也最强大的武器!
我站在下邳的城楼之上,望着城内那虽然紧张、却又充满了决绝斗志的景象,心中也充满了力量。
曹操,你的十万大军确实强大。但你面对的,将不仅仅是数万守军,更是数十万不愿屈服、誓死保卫家园的徐州军民!
这场战争,你未必能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