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决定前往下邳寻求机遇之前,我深知,要想在徐州真正立足,仅仅获得刘备的赏识是远远不够的。
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比刘备本人更能决定徐州未来的力量,我必须仔细揣摩和应对
——那就是以陈珪、陈登父子为代表的徐州本土士族集团。
陈氏一族,世代簪缨,在徐州根基深厚,门生故吏遍布州郡。
陈珪老成持重,在士林中素有威望;
其子陈登(字元龙),更是年轻有为,史载其“才略最优”,被誉为“一日千里”。
可以说,没有他们的支持和默许,任何外来者(包括刘备)想要真正掌控徐州,都是难于登天。
因此,在动身前往核心区域之前,我特意指示玄镜台,将情报搜集的重点,放在了摸清陈氏父子的真实态度和动向上。
石秀和他的手下们,开始更加频繁地出入下邳城内外的酒肆、茶楼、书院等士人可能聚集的场所,留意倾听相关的议论;
同时也尝试着通过一些间接的渠道(比如与陈府的下人、或者与陈氏有来往的其他小家族成员建立联系),来获取更深层次的信息。
综合各方面的情报,我对陈氏父子的态度,逐渐有了一个相对清晰的轮廓:
对陶谦二子的否定: 他们显然对陶谦那两个不成器的儿子(陶商、陶应)完全不抱任何希望。在他们看来,这两人无论是才能还是德行,都远远不足以担当州牧重任,更无法带领徐州应对当前的内忧外患。强行拥立他们,只会让徐州陷入更大的混乱和危险。这一点,他们与糜竺等人的看法是一致的。
对曹操的深深忌惮: 曹操之前对徐州的大规模屠戮,给这片土地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伤痕和恐惧。陈氏父子作为本土士族的代表,对此自然是刻骨铭心。
他们深知曹操的雄才大略和冷酷无情,绝不希望徐州再次落入他的手中。因此,任何可能导致曹操再次南下的因素(比如徐州内乱),都是他们极力想要避免的。
对袁术的不信任: 对于南面的邻居袁术,陈氏父子也同样抱有极大的警惕。
袁术虽然兵强马壮,但其人骄奢淫逸,野心勃勃(甚至有僭越称帝之心),名声极差。将徐州交给他,无异于引狼入室,下场恐怕比落入曹操手中好不了多少。
对刘备的“选择性”支持: 在排除了其他选项之后,那位“客居”小沛、手握一定兵力、且以“仁义”之名着称的刘备,似乎就成为了陈氏父子眼中一个“最不坏”的选择。刘备名声好,容易获得徐州民心和部分士人的支持,有利于稳定局势。
刘备实力相对较弱(相比于曹操、袁术),更容易被他们这些本土势力所影响和“掌控”。
刘备有对抗曹操的意愿和一定的能力(至少有关张之勇),可以作为抵御北方威胁的屏障。
扶持刘备上位,也能彰显他们“为徐州百姓计”的“公心”,进一步提升陈氏在徐州的威望和影响力。
因此,玄镜台的情报显示,陈珪、陈登父子,已经与糜竺等人达成了某种默契,共同倾向于推举刘备接掌徐州。
据说,陈登还亲自前往小沛,向刘备表达了“徐州士民翘首以盼,望使君(刘备)主持大局”的意愿(当然,这其中有多少真心,多少是政治姿态,就不得而知了)。
然而,他们的支持,绝非毫无保留。
我敏锐地从一些细节中,察觉到了他们对刘备这位“外来者”同样存在的提防和制衡之心。
他们在推举刘备的同时,也在积极地安插陈氏子弟或亲信,担任州郡中的重要职位,试图将徐州的实际权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对于刘备身边那些同样是“外来者”的谋士或将领(比如我,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其他人),他们必然会抱有审视甚至排斥的态度。他们更希望刘备能倚重他们这些“本地贤达”。
陈登此人,才略过人,心气也高。他或许会将刘备视为一个可以暂时合作的“盟主”,但未必会真正将其视为值得效忠一生的“明主”。
一旦未来出现更符合他利益的选择(比如曹操?),他是否会毫不犹豫地改换门庭?这都是未知之数。
总而言之,陈氏父子对刘备的态度,是一种基于现实利益考量的、有条件的、选择性的支持。他们是刘备入主徐州的关键推手,但也可能成为未来制约刘备发展、甚至导致徐州内部生变的潜在因素。
而对于我这个即将进入徐州政治舞台的“新人”来说,如何处理与陈氏父子的关系,将是一个极其重要且棘手的课题。
我需要争取他们的认可(至少是表面的接受),以便在徐州顺利开展工作。
但我又必须保持警惕,不能完全被他们所左右,更要提防他们可能的算计和排挤。与本土士族的博弈,将是我在徐州面临的第一个重大挑战。
了解了这些情况后,我的心中更有底了。我知道,在拜见刘备时,除了展现自身的才华,还需要巧妙地处理与陈登、糜竺等人的关系,争取他们的支持,或者至少,避免过早地成为他们的“眼中钉”。
徐州的棋局,比我想象的还要复杂。但这,也更激起了我的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