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忽然出手相助,宋国的大臣们自然高兴。
本来嘛,宋国已经没指望了,大明的出现给了点盼头。至于那份协议,大家都懂,但也没太当回事。
一张纸能管住人家行为?以前大臣们对协议根本不信,只要能骗得大明帮着打蒙古,答应什么都行。最后到底算不算数,谁知道呢。
大臣们早就想好了,到时候赖账就行,反正大明也没辙。
这几天,他们一直这么想。可看到大明军真行动起来时,朝臣们都乐疯了。甚至有人说大明皇帝太傻,竟然信这种协议。但当大明展现实力后……
起初签协议时的意义完全不同了。几个大臣低声议论:“咱们和大明签的协议,真像皇上说的那样,有神明监督?”
“这么一说确实玄乎,大明来得太神了,说不定真有神灵见证。”
“你们瞎操心什么,皇上不是明摆着说了,协议不能违背吗?你们不信?”
“唉,我们误解皇上了,这么多年就没好好听他的话。现在他说异世界来了一支叫大明的军队,谁能真信?”
“说了这么多又有什么用?现在可以确定的是,协议是真的,我们要考虑的是怎么应对。”
不知不觉间,大臣们对宋国皇帝赵基的看法变了。开始觉得他是傻子,现在把他当先知了。只要是他说的,肯定没错。
从前,赵基从另一个世界回来时就说过,大明是个超级厉害的国家。可当时大宋朝里所有人都不信。现在大家全被打脸了。
起初,赵基说大宋的黑云军在大明军队面前肯定讨不到便宜。可太后不信,非要去搞个小动作,结果偷鸡不成反蚀米。
当大臣们对赵基的看法改变后,才慢慢意识到当初那份协议的重要性。
赵基听大臣们议论,惊讶地瞪着他们,不知所措地说:“你们是不是到现在还不明白违背协议的后果?”
赵基听到后隐约明白了点,觉得大臣们当初都没把协议当回事。
赵基知道后彻底绝望了。当初签协议时就说过,如果到时候大宋交不出承诺的东西,大明可以直接攻打大宋。
在大明面前,大宋根本无力抵抗。一旦开战,大宋必败无疑。违背协议的结果就是立刻在世上消失。
难道大臣们真不明白后果这么严重吗?
赵基也很绝望。回来后把自己经历的全说了,以为朝中能办好,没想到大臣们毫无行动。
赵基快急哭了。大臣们看赵基着急的样子,也觉得很尴尬。
现在他们明白,不管有没有神灵监督,在大明强大实力下,这份协议没法违背。大臣们都后悔得要命。
赵基在一旁轻轻叹了口气,慢慢开口道:“诸位爱卿不必着急。”
“离约定的时间还早着呢,只要大家心里想通了,这事就挺好办的。”
“说不定对咱们大宋反而是好事,谁知道呢?当初我跟大明皇帝定协议时,也没要太多银子,才两千万两嘛。”
“大家凑凑钱,弄个两千万两,应该不算太难吧!只要咱们朝廷稳住了,以后挣银子还不容易吗?”
越说赵基越觉得轻松,虽然大明要这么多银子确实让人头疼,但至少人家没对咱们大宋有别的企图。大明那么强大,如果真想打咱们,早就动手了,不会像当年蒙古人那样磨叽这么久。
而且,从大明现在的态度来看,他们对咱们的土地好像没什么兴趣。赵基也感觉出大明是真的想帮忙,等大明那边完成健康城的事,咱们再给钱,感情自然会更好,说不定还能合作更多。
正当赵基憧憬未来的时候,突然发现旁边的大臣们脸都拉长了。这让他心里咯噔一下。
“两千万两银子?这怎么可能?”大臣们议论纷纷,赵基也懵了。
难道大宋真没钱了?可这也太荒唐了吧!虽说咱们打仗不行,但哪次缺过银子?要是真凑不出钱,到时候协议到期怎么办?
城门口的气氛瞬间凝固,赵基又尴尬又害怕。作为皇帝,他对国家财政状况竟然一无所知,还闹出了这么大个笑话。更糟的是,协议签了,到期就得交钱,现在谁不知道大明有多厉害?要是违约,后果不堪设想!
赵基一时之间脑子一片空白,彻底傻眼了。
虽然后面今天的事,大家都对他很是夸奖。
就算是,他好像一下就变聪明了似的。
如今这些官员们,也开始愿意跟他说话了,也愿意和他谈些事了。
这样的转变,赵基心里当然高兴得很。
毕竟,谁不想活出点价值呢!
开疆扩土,这自古以来就是每个皇帝心里最强烈的念头。
赵椹也是个有血有肉的人,自然也有这种朴素的愿望。
只是过去,他从不敢把心里的想法说出来。
他清楚得很,自己的脑子一直不太好使。
连自己的本职工作都干不好,更别提开疆扩土了,那简直就是在做梦。
赵基因为脑子的问题,一直都很自卑。
而且朝里的大臣们,也因他脑子笨而瞧不起他。
以前大宋遇到大事,大臣们根本就不会找他商量。
他们就在小圈子内一合计,就直接办了。
这事好像跟他完全没关系一样。
每次这时,赵基都觉得特别尴尬。
甚至能感觉到宫里太监宫女们的嘲讽眼神。
赵基心里很不好受。
既然大臣们都不愿理他,朝廷大事也不告诉他。
他就装作什么都不知道。
还装作沉溺后宫,这样看起来就像他沉迷后宫才不知道朝事。
这样就能让人觉得他是故意不想知道朝事,也就不那么尴尬了。
渐渐地,他也习惯了这种生活。
对朝廷的决策,完全不过问了。
大宋本来就是皇帝和士大夫一起治理国家,朝事自然由这些士大夫操心。
赵基就安心待在后宫就行。
没想到,有一天朱雄英来了,一切都变了。
现在大臣们对他的态度也大大改变了。
赵椹心里暗暗得意。
难道是他真的变聪明了吗?
赵基清楚地感觉到自己脑袋里的状态没什么变化,还是那么迷糊。他知道,自己并没有变得更聪明。这种状况的改变,其实是源于大明帝国的突然出现。
朝中那些聪明人都没立刻看出大明军队的真实实力,对他们的能力产生了严重误解,做出不少错误判断。
不过,赵基不同,他对大明军队绝对信任,毫不犹豫地认定大明很强大。有时候想太多不见得是好事,尽管他已经得到一些大臣认可,但心里仍不安稳。
因为他明白,如果把整个大宋政务交给自己,他肯定扛不住。就像现在的协议一样,赵祺完全不知所措!单靠脑子肯定搞不定!必须召集大臣一起商量才能找到最好办法。
赵基看了看周围,城门口的人已经少了不少,尤其是朝中权贵跟着谢太后走了。
他对谢太后心情复杂,平时她没参与政事时口碑不错,朝廷也很称赞她。前几天,朱雄英的军队动作让贾似道倒台,权力转到太后手里,奸臣终于被清除,大家都很高兴。
本以为谢太后会带领朝廷崛起,没想到她一系列操作把临安最后的底牌都耗光了。赵祺心里纠结,不知道接下来怎么面对太后。
虽然今天矛头指向高君将军,但大家都知道太后也有很大责任。当初太后嘲笑赵基支持大明,结果被打脸了。
赵基想着等回宫后再仔细想想。
赵基又见到谢太后时,场面肯定挺尴尬的。他或许能装作忘了城门口说的话,但谢太后怕是做不到。
这几年,赵基和谢太后的关系还算融洽。赵基觉得谢太后这人还不错。
可自从贾似道死后,谢太后刚接手权力没多久,对赵基的态度就变了。她开始明目张胆地讨厌赵椹,最近跟赵椹相处让他很不舒服。
赵基一时不知如何应对。
现在城门口已空无一人,赵基心里突然冒出个念头:要是谢太后就此消失多好。但他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既然局面已经这样,他也无计可施,只能让手下处理后续的事。
赵基带着侍卫正要回宫,虽然谢太后带大臣们走了,但大部分侍卫还留在城门口。
赵基也指挥他们回宫了。沿街回去的路上,赵基好奇地看着两边的商铺,觉得什么都新鲜。他贵为皇帝,却很少出门,对皇宫外的世界很陌生。
要是谢太后在,早就催他回宫了。现在没人管他,这种自由感真好!
就在赵基感慨时,远处传来喊声:“有刺客!”
“有刺客!”
赵基被吓了一跳,慌忙躲在侍卫后面查看,却发现侍卫们都很平静,周围根本没有刺客。赵椹正疑惑时,才明白是几个从远方来的人在喊。看来是他们那边出事了。
哼!那还等什么,赶紧去看看吧。他身边这么多护卫,对付几个刺客应该没问题。赵基带着护卫加快脚步往前走。
走到皇宫附近时,发现到处乱哄哄的。许多大臣在四处乱跑。这不是谢太后那一伙人吗?难道谢太后遇到刺客了?赵基心里忍不住想。
不知道为什么,他心里突然有点期待起来。
\"杀刺客!快!都上去帮忙!\"
赵基赶紧对身边的护卫下令。虽然他自己心里也有这种想法,但他可不敢表现得太明显。在大宋,孝道太重要了,如果在这方面出了问题,他的皇位恐怕就保不住了。
所以赵基带着复杂的心情朝皇宫走去。
这些禁军动作很快,接到赵基的命令后,一路飞奔冲入人群,很快就有打斗声传来。
赵基则带着其他护卫在外围等着,直到里面安静下来才进去。经历这么一场大乱,大臣们大多已经跑光了,只剩下现场不少太监和黑衣人。
两队禁军站在最显眼的位置。
赵基一到现场就找谢太后。一开始没找到,后来发现禁军抓了三个黑衣人,其中一个居然是他认识的——贾似道!
赵基震惊了,贾似道怎么会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