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数日的安营扎寨和休整后,年豪终于接到了来自上方的出兵指令。
于是,他率领着麾下的士兵们,精神抖擞地踏上了征程。
然而,就在这几日里,吐蕃诸侯霞铮可没有闲着。他频繁地带兵前来骚扰,但每次都遭遇了顽强的抵抗,并最终被击退。
不得不说,千万不能小觑安木王朝安营扎寨的本事。
一旦给了宋木王朝的士兵们结寨的时机,那么这个地方就如同被牢牢钉住的钉子一般,坚不可摧。
此次出击行动,年豪决定充分发挥安木王朝军队另一个强大的能力——结阵。
要知道,在那个时代,主流的兵家思想普遍认为,野外作战应以阵法作为根本。
倘若战场上陷入了混乱无序的混战状态,那必定是指挥环节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只见安木王朝的士兵们迅速集结起来,组成了严密有序的阵型。
盾牌手们紧密排列在一起,形成了一座坚固无比的盾山;长矛手则整齐地林立于后方,仿佛一片茂密的森林。
而在队伍的最后方,还精心布置了弓弩手,他们时刻准备着给予敌人致命的远程打击。
此外,还有手持大刀的督战队严阵以待,以防万一前方防线被突破时能够及时顶上。
就这样,一层又一层的阵法相互配合、协同作战,构成了安木王朝最为常用且行之有效的战术。
当然,除了这种常见的基本阵法之外,安木王朝还拥有许多其他复杂多样的阵法,例如:五花阵、八门金锁阵、一字长蛇阵、二龙出水阵以及平戎万全阵等等。
只不过,其中大部分阵法在实战中的实用性相对较低,即便勉强摆出阵势来,往往也难以抵挡敌军凶猛的冲击,稍经碰撞便会土崩瓦解。
而年豪又命令一千轻骑兵分成两组护住两翼,他自己带三百重骑兵在阵法后面压阵。
此地乃是吐蕃境内极为罕见的平坦地形,对于安木王朝而言,此处简直是其阵法得以充分施展的绝佳之地。
然而,吐蕃方面同样认为己方占据着明显的优势,原因就在于他们所拥有的极其独特的军队构成。
具体来说,吐蕃的军队以重骑兵和重甲步兵为主力。
其中,重骑兵配备厚重的铁甲,作战策略异常直接明了——由重骑兵充当先锋,率先冲锋陷阵,为后续部队开辟道路;而重甲步兵则负责压住阵脚,巩固战线。
按常理推断,如此规模的重甲装备必然耗费巨额资金,对于众多分散的吐蕃部落而言,要承担这样的开支绝非易事。
但实际上,吐蕃所谓的“重甲”与常见的精良重甲有所不同。他们采用的多是粗糙劣质的生铁,打造出一种虽然笨拙却仅具备普通防御能力的铁罐头式甲胄。
由于这些甲胄用料不佳且工艺简陋,所以唯一显着的特点便是沉重无比,可即便如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也能被算作重甲了。
除此之外,还有另一种别出心裁的做法:先将三层牦牛皮缝制于虎皮内部,然后再在外层套上一层藤甲。
这样制成的铠甲,虽说在防护性能上或许无法与真正的重甲相媲美,但因其重量不轻,也勉强算得上是一种别样的重甲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