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达康满心愤懑地继续周旋在这场复杂的风波之中,尽管调查毫无进展,可他并未打算就此罢休。然而,现实的困境却如同一堵坚不可摧的高墙,横亘在他面前。
祁同伟如今的位置已然比他高出一筹,与沙瑞金同级,在官场格局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使得李达康在处理此事时,投鼠忌器,诸多掣肘。而且,更让李达康陷入被动的是,此次事件竟被有心之人歪曲成他自己回汉东“挖墙脚”,才导致这些产业流入本省。
消息不知从何处传出,在官场和舆论场中悄然发酵,使得整个事件的性质变得愈发模糊不清。一些不明就里的人开始对李达康指指点点,质疑他在招商引资过程中的动机和手段。而上级部门面对这样错综复杂的局面,似乎秉持着一种息事宁人的态度,根本没有要深入彻查的意思。
李达康感到前所未有的憋屈,他独自坐在办公室里,望着窗外车水马龙的街道,眼神中满是无奈与不甘。他多次向上面汇报情况,详细阐述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祁同伟在此事中的可疑之处,可得到的回应大多是模棱两可,让他继续观察,妥善处理。
沙瑞金虽理解李达康的处境,但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也不好贸然采取行动。毕竟祁同伟身处高位,且在汉东也有自己的势力根基,一旦处理不当,很可能引发两省之间更大的矛盾与纷争。他只能安慰李达康,让他沉住气,继续寻找证据,切不可意气用事。
李达康心中明白,沙瑞金的考量有其道理,可这种等待和不作为让他如坐针毡。他深知这些有污染的产业正在本省土地上持续运作,对环境的破坏或许正在逐步加剧,而他却无力立刻阻止。
在这样的压力下,李达康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一方面,他不能眼睁睁看着本省的环境和经济发展遭受损害;另一方面,面对祁同伟的暗中布局以及上级的暧昧态度,他又难以施展拳脚。但李达康骨子里那股倔强的劲头被彻底激发出来,他在心中暗暗发誓,哪怕前方荆棘密布,困难重重,他也要揭开祁同伟的真面目,还本省一个清朗的发展环境。
在祁同伟的有意推动下,“李达康回汉东挖墙脚”的消息,如一场迅猛的风暴,迅速席卷了汉东的每一个角落。无论是政府机关的办公室,还是街头巷尾的茶馆、饭馆,人们都在热烈地议论着这件事。
在汉东省政府大楼里,公务员们趁着休息间隙,聚在一起小声讨论。一个年轻的科员皱着眉头,满脸疑惑地说:“听说了吗?李达康竟然跑咱们汉东来挖墙脚,把那些企业都挖到他们省去了。”旁边一个稍年长些的同事撇了撇嘴,不屑地回应道:“哼,还真有他的,为了发展他们省,脸都不要了。”这时,另一个人凑过来,神秘兮兮地压低声音说:“我还听说,那些企业好多都是有污染问题的,咱们一直想解决,这下可好,全被他打包带走了。”大家听了,纷纷点头,脸上露出复杂的表情,既有对李达康此举的不满,又似乎对本省摆脱了这些“包袱”感到一丝庆幸。
在汉东的大街小巷,老百姓们也在热议此事。菜市场里,一位大妈一边挑选着蔬菜,一边跟摊主抱怨:“你说这李达康,怎么能来咱们这儿抢企业呢?咱汉东自己发展不需要这些企业吗?”摊主一边称菜,一边附和道:“可不是嘛,不过听说那些企业污染可严重了,走了也好,咱汉东的环境说不定能好点。”旁边路过的一位大爷听到了,也插话说:“不管咋说,他这么干就是不地道,哪有这么抢资源的。”
而祁同伟在幕后,看着这一切如他所料地发展,心中暗自得意。他巧妙地利用这次产业转移,不仅成功将汉东那些让他头疼的环境污染企业甩了出去,还顺势在舆论上给李达康来了个下马威。他在各种场合有意无意地提及此事,暗示李达康的行为是对汉东的“掠夺”,进一步引导着舆论的方向。
在一次汉东省内部的会议上,祁同伟面带微笑,看似轻松地对众人说道:“这次李达康的举动,虽然让咱们有点措手不及,但换个角度看,也帮咱们解决了大问题。那些长期困扰我们的污染企业,一下子都被他带走了,咱们可以更专注地发展绿色、可持续的产业。”与会的官员们听了,纷纷点头称是,对祁同伟的“高瞻远瞩”赞叹不已。
然而,祁同伟心里清楚,这只是他与李达康博弈的第一步。他知道李达康不会轻易善罢甘休,未来必然还有更多的交锋。但此刻,他享受着这暂时的“胜利”,同时也在暗自谋划着下一步棋,准备应对李达康可能的反击。
侯亮平坐在办公室里,眉头紧紧拧成了一个“川”字,眼中满是不甘与嫉恨。他始终对祁同伟这个出身农村,却一步步爬到比他还高位置的人,心怀怨怼。在他看来,祁同伟不过是靠着一些见不得光的手段上位,根本就不配拥有如今的地位。
此次中江省的产业转移事件,让侯亮平仿佛嗅到了血腥味的鲨鱼,瞬间兴奋起来,他笃定这是将祁同伟拉下马的绝佳机会。于是,他迅速调集人手,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调查,一心要揪出祁同伟在背后操控的铁证。
然而,随着调查工作的逐步推进,情况却急转直下。所有呈现在眼前的线索都清晰地表明,这仅仅是中江省正常的招商引资行为。那些企业从汉东转移到中江省,无论是手续的办理,还是整个流程的推进,都符合相关规定,表面上看,与祁同伟确实没有直接的瓜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