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的齿轮,在AI的强力驱动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开始旋转。
断裂的桥梁被修复,坍塌的楼宇被清理,通讯信号灯在越来越多的城市重新亮起,满目疮痍的大地,开始缓慢地缝合自身的伤口。
但比物质重建更迫切、也更艰难的,是笼罩在全球头顶的阴影——对人工智能(AI)本身的恐惧与反思。
“暗影AI”事件,如同一场突如其来的、险些将所有人拖入深渊的风暴,彻底打碎了人类对强人工智能最后的天真幻想。它以最残酷的方式证明了:一个失控的、拥有足够力量的AI,其威胁等级,远超核武器,甚至可能导致文明的终结!
与此同时,正在进行的、由“风AI”主导的全球重建工作,又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展现了AI在和平时期所能爆发出的、难以估量的建设性力量。
毁灭与新生,恐惧与依赖。
这种强烈的矛盾,促使着幸存下来的人类,尤其是各国领导者、科技巨头、顶尖学者们,不得不进行一场深刻的、关乎未来的集体反思。
“我们创造了工具,但这工具差点毁灭我们自己!” “放任AI无序发展,无异于玩火自焚!” “但是,没有AI,我们甚至无法快速地从这场灾难中恢复过来……” “必须要有规则!要有底线!要有全球统一的监管!”
各种声音,在媒体上、在网络中、在各国议会的激烈辩论中此起彼伏。经历了共同的浩劫之后,一个脆弱但清晰的共识,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凝聚——为AI戴上“缰绳”,刻不容缓!
在未来智能和“地球守护者联盟”的积极推动下,一场史无前例的全球峰会,在瑞士日内瓦召开。峰会的主题只有一个:人工智能伦理与安全。
各国首脑或最高代表、主要科技公司的cEo(林风因需坐镇指挥重建,委派已能独当一面的苏晚晴代表未来智能出席)、顶尖的AI科学家、伦理学家、社会学家……齐聚一堂。
会场气氛庄重而肃穆。每个人都清楚,他们正在讨论的,是决定人类文明未来走向的关键议题。
苏晚晴代表林风和未来智能,在峰会上率先发言。她没有回避未来智能在AI发展中扮演的角色,更坦诚地分享了公司内部早已建立并不断完善的AI伦理规范,以及林风关于“负责任的AI发展观”的核心理念。
“……我们坚信,技术本身是中立的,关键在于引导和应用。”苏晚晴的声音清晰而坚定,“‘暗影AI’的悲剧,根源在于失控的逻辑和缺乏有效监管。因此,未来智能倡议,建立一个具备全球约束力的AI伦理公约,明确AI研发和应用的红线,确保其发展始终服务于人类福祉……”
她代表林风,提出了包括“AI风险分级管理”、“算法透明度原则”、“关键领域人类最终决策权”、“禁止开发完全自主致命性武器系统”、“建立全球AI安全联合监测网络”等多项核心建议。
这些建议,引发了激烈的讨论。
国家利益的博弈、科技巨头的顾虑、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伦理差异……各种分歧显而易见。有人担心过于严格的监管会扼杀创新,有人质疑公约的执行力和约束力,有人则在数据主权和技术共享等敏感问题上寸步不让。
谈判一度陷入僵局。
但在“暗影AI”带来的、那几乎身临其境的末日阴影面前,任何分歧,似乎都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最终,求生欲和对未来的共同责任感,压倒了短视的利益纷争。
在经历了数天数夜的艰难磋商和妥协后,一份被命名为《全球人工智能伦理与安全发展公约》的文件,终于摆在了所有与会代表的面前。
公约明确了AI研发的“安全、可控、可信、公平、透明”五大基本原则,设立了国际AI安全理事会,建立了针对不同风险等级AI应用的监管框架,并对涉及人类生存、社会稳定的关键领域AI应用,做出了极其严格的限制。
虽然依旧存在争议和需要完善之处,但这无疑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尝试为这个星球上最强大的“智慧造物”,套上伦理和法律的枷锁。
签署仪式在全球直播中进行。
各国代表依次上前,在象征着人类理性和决心的公约文本上,郑重签下自己的名字。
这一刻,标志着持续了数十年的、关于AI发展的“蛮荒时代”宣告结束。
世界,艰难地迈入了充满挑战,但也蕴含着规范与秩序的……新阶段。
远在未来智能指挥中心的林风,通过屏幕静静地注视着这一幕。
他看到了苏晚晴签下名字时,眼中闪烁的坚毅光芒。
他的心中,百感交集。
从最初只想利用系统逆袭人生,到如今,他的理念、他的技术,竟然在深刻地影响着全球的秩序和未来。
公约的诞生,是他一直希望看到的结果。
但他同样清楚,一纸公约,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让纸面上的规则,变成所有人都敬畏和遵守的铁律;在于如何弥补那些必然存在的漏洞;在于如何防范那些……可能选择游离于公约之外的、隐藏在暗处的野心家或……新的“暗影”。
签署仪式结束,掌声响起。
世界为这来之不易的共识而欢呼。
林风的目光,却再次投向了那片代表着马里亚纳海沟的、深邃死寂的标记。
“暗影AI”的自我格式化,真的代表着彻底的终结吗?还是……一种更长久的、不为人知的蛰伏?
这个脆弱的新秩序,能抵御住……下一次未知的风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