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20日,杭城飘起细碎的冬雨,市长办公室的落地窗蒙着一层薄雾。沈知意的堂叔沈正明握着鼠标的手微微发颤,电脑屏幕上,星宁影视公司及其三家子公司的纳税数据在审计报告中赫然醒目——仅前两日,企业就缴纳了近300亿税款,是传统影视公司年均纳税额的三到四倍。更令人震撼的是,星达信息科技子公司与全自动生产车间的下游产业链园区,在政企共管模式下,同步贡献了280亿税收。
“这哪里是企业,简直是城市发展的永动机!”沈正明摘下眼镜擦拭,想起侄女半年前提出政企合作管理园区时,自己还心存疑虑。如今,园区内无人机运输带昼夜穿梭,智能机器人在流水线上精准作业,税收数据的疯涨让所有质疑声都化作了惊叹。
办公桌上的电话突然响起,市财政局局长的声音带着兴奋:“沈市长,星宁影视的纳税直接填补了地铁三期工程的资金缺口!还有星达科技园区,周边地价三个月涨了60%,连带着商业地产都活过来了!”沈正明挂断电话,调出城市规划图,指尖划过被星宁系企业点亮的区域——影视基地所在的滨江区,原本老旧的厂房已蜕变成集拍摄、特效制作、人才孵化于一体的影视硅谷;星达科技园区则像台超级引擎,吸引着全球电子信息企业入驻。
此时,沈知意正带着团队考察杭城新地块。她撑着黑伞站在钱塘江边,看着江水拍打着堤岸,手机里传来堂叔的语音:“知意,市政府准备把奥体中心旁的地块优先批给星宁,你们想建什么?”她唇角微扬,示意助理展开全息投影——一座融合影视文化与科技展览的“未来之城”模型在雨中浮现,建筑外墙可实时播放电影片段,地下智能仓储连接全球物流网络。
“叔,我们想打造影视科技综合体,”沈知意对着电话说,“既能举办国际电影节,又能展示星达的前沿技术。建成后,预计年纳税再增150亿。”电话那头传来纸张翻动的声音,沈正明的声音透着激动:“好!我马上召开专项会议,配套政策和基建全力支持!”
消息传开,杭城地产圈炸开了锅。老牌影视公司的老板们盯着星宁影视的纳税数据,既羡慕又焦虑。“人家一部剧用AI写剧本、虚拟拍摄,成本比我们低一半,票房却翻十倍!”某制片人在行业论坛上抱怨,“现在连横店的群演都往星宁跑,说他们的智能选角系统能精准匹配角色。”
而在星宁影视总部,三位名导陈导、冯导、张导正围着虚拟拍摄棚调试新设备。“老陈,你看这个AI分镜系统,能根据观众大数据实时调整剧情走向。”张导指着全息屏幕,画面中,虚拟角色的表情随算法不断变化。陈导摸着下巴点头:“难怪观众说我们的剧‘长了脑子’,这哪是拍电影,分明是在造梦。”
夜幕降临,沈正明再次打开电脑,税务系统的数字仍在跳动。他点开星宁科技园区的实时监控画面,全自动生产车间的机械臂正将最新款智能设备装箱,无人驾驶货车排成长龙驶向港口。窗外,杭城的霓虹因星宁系企业的光芒愈发璀璨,他提笔在笔记本上写下:“或许这就是新时代的政企共赢——企业以创新造血,城市用政策护航,最终托起整个时代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