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8月20日清晨,三环内星火园区写字楼群笼罩在薄雾中。65岁的王建国站在园区中央广场,望着电子屏上不断跳动的企业入驻数据,老花镜后的眼睛眯成了缝。他的工装口袋里,沈知意亲自签署的聘用合同还带着温热——每月六万底薪、年终奖、三室两厅公寓,外加年底分红,这份远超传统物业经理的待遇,让这位在地产行业摸爬滚打四十年的老江湖彻底刷新了认知。
“王叔!新一批企业的入驻材料准备好了!”实习生小跑着递上文件夹。王建国翻开文件,瞳孔微微收缩:做智能仓储机器人的科创公司、开发非遗数字Ip的文创团队、专注跨境支付的金融科技企业……二十份申请书中,半数企业的估值已突破千万。他掏出对讲机:“开放A座32层,启动‘星火加速计划’专属通道。”
此时,沈知意正在星宁金融大厦60层的战略会议室。全息投影将园区的实时影像投射在空中,密密麻麻的红点标记着每一家入驻企业。“截至今日,园区企业总数突破1200家。”陈默的声音里带着兴奋,“其中使用星宁商业银行贷款的企业占比达73%,平均每家获得380万授信。”
沈知意轻点屏幕,数据瀑布般倾泻:“重点关注这几家——”画面聚焦到一家名为“智链科技”的初创公司,“他们用贷款研发的区块链溯源系统,已经接入我们半数老字号合作企业。”她转向负责园区运营的苏睛:“通知王叔,给这家企业免费升级到总裁级办公区。”
中午时分,王建国的办公室门被敲响。两位西装革履的中年人递上名片:“王主任,我们是长三角的纺织企业,想在园区设立数字化转型中心。”他们身后,秘书抱着的资料足有半人高。王建国笑着指了指墙上的屏幕,实时播放着园区内企业的融资、专利与订单数据:“要入驻不难,但得先过AI初审关——这套系统连你们去年偷偷更换的进口纺织机型号都能查出来。”
话音未落,智能音箱突然播报:“b座15层的‘元启科技’完成A轮融资,估值达2.3亿!”整个园区管理处爆发出欢呼声。王建国拍着两位访客的肩膀:“瞧见没?上个月他们还在申请500万贷款,现在投资人挤破头送钱。”他翻开抽屉,取出一本烫金手册:“这是园区的‘星火生态图谱’,从技术研发到市场渠道,你们需要的资源都能在这里找到。”
夜幕降临时,园区的空中花园亮起霓虹。沈知意陪着王健林父子漫步其中,脚下的透明玻璃栈道下方,智能物流机器人正穿梭于立体仓库。“沈总,万达的元宇宙商场项目想入驻园区。”王思聪晃着手机,屏幕上是与沈舒共同设计的虚拟场景,“听说你们的贷款审批快得离谱?”
沈知意示意陈默打开平板电脑:“针对创新项目,我们开通了‘星火闪电贷’——只要项目通过AI评审,500万以下贷款当天到账。”她调出智链科技的案例,“看到他们仓库里那些闪烁的蓝色终端了吗?都是用贷款采购的星火智能设备,现在每台设备每天能为企业节省2.3小时人工。”
王健林望着远处正在封顶的星宁商业银行大楼,若有所思:“你们不仅是提供资金,更像是搭建了一个自我循环的商业生态。”沈知意点头,指向广场上的巨型屏幕,实时滚动着企业间的合作动态:“这就是星火的野心——让每个创业者都能在这里找到土壤、阳光和养分。”
深夜,王建国巡查完园区,坐在公寓的书房里翻看账本。工资到账短信显示六万元整,而园区企业的年度租金、服务费收入已经突破十亿。他打开日记本,老花镜下的字迹工整:“这辈子管过无数楼盘,但从没见过这样的地方。在这里,钱不是终点,而是让更多梦想发芽的种子。”
此时,沈知意的手机震动,小姑发来消息:“阿深市的企业疯了,都想往你们园区挤!” 她望向窗外星火园区的璀璨灯火,在家族群里发了条语音:“告诉沈舒和思聪,让他们的元宇宙项目加快进度——这片土地,容得下所有疯狂的想象。” 而属于星火的商业传奇,正随着每一次资本的流动、每一个创新的诞生,向着更辽阔的未来奔涌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