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12月13日,湘西的寒风裹着细雪掠过山峦,宿华家新盖的二层小楼却暖意融融。二楼的窗边,10岁的宿华正趴在电脑前,网线像一条银色的纽带,将这栋山乡小楼与外面的世界紧紧相连。这是星宁工作室专门为他接入的拨号网络,“滴——嘟——”的连接声,在寂静的房间里格外清晰。
“华伢子,快来吃饭!”楼下传来母亲的呼喊。宿华应了一声,却舍不得离开屏幕。此刻他正在浏览国外计算机论坛,英文界面虽然看得吃力,但那些关于编程算法和数据结构的讨论,像磁石般吸引着他。他快速打开笔记本,记下几个陌生的术语,笔尖划过纸面,沙沙作响。
自从接入网络,宿华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白天,他在星火工作室指导学弟学妹学习电脑;晚上,便一头扎进网络世界。他跟着线上教程学习c语言编程,下载国外的计算机教材,甚至偷偷注册了一个个人主页,分享自己编写的小程序。“原来外面的世界这么大。”他常常对着屏幕感叹,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一天深夜,宿华正在调试一个简易的图书管理程序,突然收到沈知意的bb机消息:“明日视频会议,讨论非遗数字博物馆方案。”他立刻来了精神,打开绘图软件,将白天在村里收集的苗绣纹样扫描进电脑,开始设计虚拟展馆的草图。窗外的月光洒在他专注的侧脸上,键盘敲击声与远处的犬吠声交织,构成了独特的山乡夜曲。
网络不仅带来了知识,也让宿华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加入了一个计算机爱好者论坛,与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少年交流心得。有次,他在论坛上分享了自己用basic语言编写的苗绣图案生成器,引发了热烈讨论。一位北京的中学生留言:“没想到大山里的孩子能做出这么厉害的东西!”这句话让宿华激动得彻夜难眠,他第一次真切感受到,网络正在打破地域的界限。
随着学习的深入,宿华的技术突飞猛进。他开始尝试开发更复杂的程序,甚至协助星宁工作室优化湘西分店的管理系统。有一次,湘城总部的服务器出现故障,他通过远程协助,成功解决了问题,让沈知意和同事们惊叹不已。“小宿,你简直是个天才!”沈宁在视频通话中竖起大拇指。
网络也改变了宿华对未来的规划。以前,他最大的愿望是走出大山,考上大学;现在,他想的是如何用技术回馈家乡。他在日记中写道:“我要让更多山里的孩子像我一样,通过网络看到外面的世界,用知识改变命运。”为此,他在村里办起了免费的计算机夜校,教孩子们打字、上网,分享自己学到的知识。
这一天,宿华正在夜校授课,突然接到沈知意的电话:“小宿,总部决定派你去北京参加计算机研讨会,费用全部由工作室承担。”放下电话,宿华的手微微颤抖。他望着教室里孩子们羡慕的眼神,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的人生轨迹已经彻底改变。那根细细的网线,不仅连接了山乡与世界,更连接着一个少年的梦想与未来。
夜幕再次降临,宿华回到家中,打开电脑继续完善非遗数字博物馆的方案。窗外,湘西的群山在夜色中静默,而他的心中,正涌动着无限的可能。他知道,自己的故事才刚刚开始,而网络,将成为他追逐梦想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