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7月13日,杭城的阳光炙烤着柏油马路,蝉鸣在梧桐树上扯着嗓子嘶叫。沈知意穿着洗得发白的校服,背着褪色的帆布书包,站在市慈善总会的台阶前。书包侧袋里,那张50万元的转账支票被叠得整整齐齐,边角微微发烫——这是她从星辰肉饼上个月利润中抽出的款项。
推开玻璃门,慈善总会的工作人员愣住了。眼前扎着马尾辫的少女,稚气未脱的脸上却带着超越年龄的沉稳。“您好,我想为山区希望小学和孤寡老人捐款。”沈知意将支票放在桌上,“一部分用于购置电脑和图书,一部分给老人们改善生活。”负责人反复核对支票上的签名,难以置信地问:“这是你……个人的捐款?”
沈知意想起两年前在湘西看到的场景:孩子们在漏雨的教室里学习,老人蜷缩在破旧的木屋里。那时她就暗下决心,等企业稳定,一定要为他们做点什么。“公益不是有钱人的专利。”她轻声说,“哪怕力量微薄,也能汇聚成光。”离开时,工作人员执意要给她颁发捐赠证书,被她婉拒:“比起证书,我更想看到孩子们用上新电脑的笑脸。”
从慈善总会出来,沈知意直奔税务局。路上,她的bb机不停震动——王思博发来分店促销方案,宿华分享了湘西新开发的非遗数字化项目,就连李强也在询问公益食堂的扩建计划。这些消息让她脚步愈发坚定:赚钱不是终点,回馈社会才是商业的终极意义。
在税务局大厅,沈知意刚完成850万元的纳税申报,堂叔沈明远匆匆赶来。作为杭城区长,他早就从税务系统得知了这笔巨额税款,但亲眼看到侄女站在缴税窗口,依然红了眼眶。“知意,”他拍着少女的肩膀,声音有些哽咽,“你让很多成年人都自愧不如。”
沈知意将完税证明小心收好,认真道:“堂叔,您总说税收是城市发展的血液。我现在才明白,每一分税款都能变成路灯、学校和桥梁。”她想起小时候跟着父亲参观市政工程,那些用税收建起的图书馆、公园,曾是她童年最美好的回忆。
当天下午,沈知意马不停蹄地回到星宁工作室。会议室里,团队成员正为互联网项目组的启动争论不休。“沈姐,我们的资金要优先投入技术研发!”王思博急得直跺脚。陈浩却摇头:“但市场推广也刻不容缓!”沈知意示意大家安静,翻开笔记本:“我们可以划出一部分预算,开发公益性质的线上非遗课堂。既推广传统文化,又能提升品牌影响力。”
这个提议得到了热烈响应。当晚,沈知意通过bb机联系宿华,两人一拍即合。三天后,“星火非遗云课堂”上线试运行。屏幕里,湘西的苗绣传承人对着摄像头演示针法,屏幕外,全国各地的孩子们通过留言区提问互动。看着后台不断攀升的访问量,沈知意给宿华发消息:“这或许就是互联网最温暖的打开方式。”
与此同时,李强的“新生助学基金”也正式成立。首批资助的20名辍学少年走进厂区,白天跟着老师傅学做肉饼,晚上在“星火夜校”读书。其中一个染着蓝头发的少年在周记里写道:“原来不做混混,也能活得这么踏实。”这句话被李强贴在食堂墙上,激励着更多人。
1995年的夏天,注定不平凡。沈知意白天穿梭在教室与工作室之间,夜晚挑灯复习功课到凌晨。她的笔记本上,数学公式与商业计划交错,bb机的提示音与翻书声共鸣。每当疲惫时,她就会想起慈善总会收到的感谢信,想起缴税时大厅墙上“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标语。
某个深夜,沈知意完成一套高考模拟卷后,打开日记本写道:“有人说,十几岁该是追梦的年纪。但我觉得,追梦的同时,更要成为别人的光。公益与纳税,不仅是义务,更是少年对这个世界的温柔回应。” 窗外,星辰肉饼的霓虹灯在夜色中闪烁,与天上的星光遥相呼应,照亮了这个怀揣大爱的少女前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