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蓝星上的这些资源消耗光了,人类依然要向月卫伸出自己的爪子。
因而赵小侯的想法只能说超前了那么一点点的,绝对比资源消耗光了,再来想这个问题强上很多。
当然,这个时候的赵小侯也没心思去考虑太多了。
因为这个时候,系统机械音在他脑海里响了起来:“叮!恭喜宿主成功建造第一座蓝星人类的太空电梯,为蓝星人类搭建了一条通天之梯。宿主获得奖励:自由分数2万点,自由科研点5万点,完整的太空采集船1型设计图或者完整的太空采集船2型设计图,可控核聚变反应堆小型化设计图(残缺)。”
他这个时候原本正在一座太空电梯附属建筑物,也就是太空电梯公司总部的会议室里开会呢。
与会的人员,除了太空电梯公司的董事,理事之外,还有上面的大领导。
毕竟这太空电梯公司看上去是私人性质的公司,但实际上其分量之重,可以说国之神器。
因而其一举一动都会引来上面的关注。
这次大领导过来主要就是为了庆祝太空电梯正式运行。
结果,会开了不到十分钟,轮到赵小侯讲话的时候,他却坐在座位上不动弹,整个人处于发愣的状态。
实际上这个时候,赵小侯正在查看那两种太空采集船的简介。
“赵院士,赵院士.......”
坐在他旁边的董事小心翼翼的推了推他,方才将他从那种思考里唤醒过来。
“啊,会议结束了吗?”
赵小侯都没回过神来,张口就是这一句,引得众人一阵愕然。
倒是那个大领导没有生气,笑呵呵的说道:“赵院士刚才肯定是在考虑一些研究上的问题,既然这样,我也没什么说的了,一会大家陪我去看看太空电梯,我家小孙子都想要去看看呢。”
众人心里都在惊叹,现在赵院士的地位好高。
都这样了,大领导还不生气。
实际上这并不奇怪,大领导对于这种情况见得太多了。
不少院士开会的时候闭目养神,思考问题等等,都是一种忘我境界,否则的话,他们也不可能将研究搞得那么好。
等陪同前往参观太空电梯的时候,赵小侯终于下了决心,选择了太空采集船1型的设计图。
不得不说,这次太空电梯正式运行,给赵小侯带来的收获太大了。
光是自由分数,自由科研点就是好大一笔。
更别提两套设计图了。
第一套设计图就是从太空采集船1型和2型之间选择一套设计图。
其中太空采集船1型实际上就是专门采集太空矿石的太空采集船。
而太空采集船2型则是专门采集气态能源的太空采集船。
实际上在看到两套设计图的简介之后,赵小侯脑海里就给它们安排了计划。
太空采集船1型以后先去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采集矿石,而太空采集船2型则可以直奔木星采集氢气。
当然,你要说赵小侯只选择了1型设计图,没有选择2型设计图。
这算什么难事吗?
有了1型设计图,吃透之后,设计出2型太空采集船来,以赵小侯的能力也不是什么难事。
就是耽误一些时间罢了。
至于可控小型核聚变反应堆设计图(残缺),这个就厉害了。
现在以赵小侯的实力以及大夏的科技水平,可控核聚变反应堆是很难缩小下来的。
往大里去造是没问题的,并且越大越容易。
但想要将核聚变反应堆缩小,这个难度就大了。
赵小侯智能实验室地下第六层那台核聚变反应堆已经是蓝星上最小号的核聚变反应堆了。
但其也是一头巨兽,占地面积超过平方米。
也就是在第六层下面占据了90亩地。
而其余的核聚变反应堆比他这个要大上很多。
丑德拉斯正在研发的核聚变反应堆占地面积达到了180公顷,占地面积高达2700亩,简直就是一个超级巨兽。
当然,核聚变反应堆并不是越大越好。
实际上,对于大夏来说,地面上的核聚变反应堆只需要建造几座用来发电即可。
而赵小侯获得的设计图就是小型化的核聚变反应堆设计图。
其最小可以做到3x3x2米的大小。
这样大小的小型核聚变反应堆完全可以用在军舰或者大型货轮上。
当然,这仅仅只是小型核聚变反应堆最初级的应用罢了。
赵小侯想的则是安装在太空采集船上。
实际上系统奖励的太空采集船设计图里,其动力源乃是一台大型霍尔加强版推进器。
其能够让太空采集船以每秒37-78公里的速度往返于星际之间。
但其能源则需要消耗太空采集船自身携带的氩气或氙气以及发电机发出的电能。
而发电机在设计图里是可以用任何发电机取代的。
化学发电机以及太阳能发电机都可以。
但赵小侯还是想要将小型核聚变反应堆发电机安装到太空采集船上。
那样的话,不但能够节约发电所需的原料,并且还能够提供充足的电能让霍尔加强版推进器提速。
有一说一,这已经是小型核聚变反应堆最好的利用方式了。
这总要比拿小型核聚变反应堆来烧开水发电强太多了。
不过在这之前,赵小侯先需要将太空端的工厂给扩建起来,同时先将太空采集船的设计图复制给1号智能AI,让其先进行模拟测试。
因而赵小侯也没有在南方大岛多耽误时间,而是安排好一些事情之后就乘坐运输机返回了位于京北西面水库的智能实验室。
他之所以还乘坐运输机回去,是因为李飞接到了安全部门的通报。
大意就是现在某个间谍组织已经盯上了赵院士,很可能在赵院士出行的时候,对其进行暗杀。
实际上对于这个情况,赵小侯早就有了预料。
先不说现在的太空电梯,光是之前他搞出来的锗碳芯片,蛋白质机器人技术等等,就足以让很多国外的组织机构乃至于公司恨之入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