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少嘿嘿一笑,对三人道:
我这次带回来百来个匠户,爷爷来书信,他也已经从江北招了几百匠户,很快会送过来。浏河滩那里的基地已经在建,接下来崇明岛上面的基地也要开工了,还有江北的海门那边以后也要建基地,这些基地以后的治安,城防都是民团要管的,工坊建好之后的安全保卫和工匠看护也是你们要管的,以后原料和产品的运送安全,也是民团要押送的。如果碰上盗匪来偷来抢,你们是不是也要负责啊?按照这样的要求,你们回去尽快思量一下,这民团要怎么练?要练多少?想清楚了,你们再来找我,怎么样?
四爷怔了一会儿,看了下自己的两个教头,问道:
你们俩都听明白了吗?这个民团怎么练,你们也回去想想。明天早上我们再一起商量一下,如何?
两个教头点头应诺,起身抱拳回县城镖局去了。
等两人走远,四爷笑着问四少:
你是不是担心他们俩,有什么话不能说?上次你在我房里可不是这样说的。
四少说:
四叔讲的是,我们这民团只是个幌子,真正的是要建一支军队,以后我们所有的基地都要军事化管理。他们两个可能没什么问题,但现在没把镖局整个控制起来,当然还要注意保密。你坐一下,我去拿点东西给你回去看看,明天我们一起商讨一下。四少去书房拿了他制定好的治安和练兵手册,交给了四爷,四爷大致扫了一眼,眼里充满了惊诧。四少把四叔送出了门后,叫了二丫和书童进书房,让两人继续整理誊抄他编的教材。自己叫上陈家兄弟,徐大牛和朱福出门坐船去了浏河滩。
常二是祖传的首饰匠,他从济南逃出来已经三年多了,他带着自己的婆娘和哥哥的一对儿女,凭着哥哥硬塞在他身上的一些首饰和自己的手艺勉强活了下来,一路上走走停停,他哥是死在了鞑子的刀下,嫂子为了救他们给乱匪掳走了,半年前终于渡过了长江去到了苏州城,他想着终于来到了太平富裕的地界,凭自己的手艺能安顿下来,三年颠沛流离的生活把自己新娶的婆娘已经折腾得一身是病,可苏州城里银楼开的工钱根本养不活家人更看不起病,他觉得对不起自己的哥嫂和婆娘,他婆娘的一身病也是因为几次小产落下的病根。他曾经动过偷店家金子的念头,能换点钱给自己的婆娘看病抓药,但银楼里的监工看得太紧,根本没机会。
这次一个相邻的老船匠找到了他,说是有家豪绅在招募工匠,管吃管住还有工钱,他已经报了名,主家发动他们介绍熟识的匠人一起去,回来收拾行李时就想到了他,他们这些手艺人都是属于特殊行业,很难找到活计,他回了窝棚和婆娘说了,就卷了铺盖四个人一起跟着老船匠的一家去了设在北城门的粥棚,在那里有人给他们登了记,问了些他家里的各种情况,就让他们一家人都喝上了稠稠的菜粥,虽然粥里有点沙子,但一点也不影响他们喝粥的速度,他们平时一家人一天只能喝上两顿比这稀很多的粥,连盐都舍不得放,他那个侄子已经十岁了,正是吃不饱的年龄,三两口就把一大碗粥喝了下去,那打粥的婆子又给满满盛了一碗,那老船匠之前已经登了记喝饱了粥的,这下带着一家九口,有个十多岁的孙子也喝了两大碗粥,他本来以为这主家定是要他们签什么卖身契的,冲着以后这全家人能喝上这么稠的粥,他决定了要他签啥就签啥。可等了很久也没让他按什么手印,他有点惴惴不安会不会主家没看上他的手艺,他想着自己身上没有一件能证明自己手艺的物件,他有点着急。
直到他们被带到了河边的一排屋子里,让他们晚上在这里过夜,明天一早出发去嘉定县,他才放下了心,隐隐觉得自己颠沛流离的生活终于有了尽头。
第二天,他们和四五十户人家一起被人带领着沿着河走,一路上他们又喝到了三顿那样的菜粥,天黑后,他们来到了一处大河边的码头,码头上停了一艘海船,那是老船匠和他说的,他才分不清江船还是海船呢。他知道老船匠以前是在山东登莱那里造海船的,后来也是因为兵乱,一路逃了过来,本以为能在应天府找到船厂的活,结果也是养不活家人,本想着去福建找活干的,却碰上了这家招人,也是经一个铜匠介绍来的。那铜匠一家三天前就去了,他看主家是诚信的官宦人家,自告奋勇来苏州城帮着招人,这主家招人也是一定要有熟人介绍作保的。
登上大海船没过半个时辰,船就靠岸了,船上的人告诉他们,这边叫浏河滩,的确是一片滩涂,他们被安置到了一排木板屋里,常二想现在还是夏天,如果到冬天这木板屋可是要冻死人的。
接下来的几天,每天都有一船船的物资停在码头上,他们在一位被称作寿管家的指挥下,开始在这片滩涂上开始劳作了起来,常二被分到了建砖窑厂的队伍中,跟着几个熟练的窑工用运来的几船砖很快就垒起了砖窑,窑工们开始挖泥制砖,等他们第一批砖烧出来的时候,他们见到了主家的人。
四少来到浏河滩时很开心,上次来的时候这里什么都没有,这次看到了一排排的木板屋,建好的窑厂,还有初见雏形的码头和风车。他走上临时搭建的一个高台上,当看到下面老老少少近千人热烈的看着他,他的表演欲一下子就上来了,他拿着一个专门让铁匠卷的铁皮喇叭喊道:
工友们,我知道大家会奇怪我这样称呼你们,以前别人看不起你们,因为你们的身份是匠籍。但是在我这里,没有人会轻视你们,也没有人敢看不起你们。因为我也是你们中的一份子,是你们的工友,我们可以凭我们的技艺,不但赚来足够的食物,足够的衣服,自己的房子,还可以让我们的孩子读上书,生病的家人能吃上药,更重要的是我们还能去改变这个世界,让我们,我们的亲戚朋友和其他受苦的穷人不再背井离乡流离失所,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所以以后你们见到我也不用下跪,也不要叫老爷,我也是你们的工友,叫一声工友就好。
现在我们这片基地还是一片空地,但只要大家努力,我保证在今年冬天之前,我们就能把这里建满温暖的砖房和各种工坊,每家人都会过上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幸福生活。
今天我们的第一个作坊,就是砖窑厂已经烧出了第一批砖,这是一个惊喜,更是一个好兆头,我会把源源不断的物资一船船运进来,只要我们共同努力,会有更多的惊喜和好兆头等着我们。让我们为窑厂的工友们鼓掌。
说完,台上台下一片寂静,四少放下铁皮喇叭,带头鼓起掌来,陈家兄弟和其他朱家家仆们跟着鼓起掌来。常二在台下从最初的惊讶中醒来,第一个学着台上的人鼓起掌来,慢慢整个人群都鼓起掌来,伴随着掌声是大家发自心底的欢呼。
四少下了高台,找朱福朱寿安排了下工作,特别强调集中力量先把学堂造起来,然后留下陈氏兄弟专门招募学生,带着徐大牛准备回朱桥。
这时从人群中走出一个穿着干净长衫的人,他笑眯眯的挡在两人面前,徐大牛率先认出了来人,惊讶地叫道:
董师爷,你什么时候来的?
四少也认出了来人,正是舅舅家的董师爷。
董师爷笑着说道:
我是昨天晚上乘船过来的,本打算从浏河去朱桥找你们,没想到今天路过时见这边码头有你们朱家的船,就靠过来看看,没想到就见到了四少爷你们。四少爷刚才在台上的说辞我也听到了,真是振聋发聩啊,四少爷大才,我此次是奉七爷之命专门来投靠您的。还望四少收留。
说着从怀里掏出一封书信交给四少。
四少打开信浏览了一遍,哈哈笑道:
董师爷能来助我一臂之力,我是求之不得,来,我们同乘一条船,好好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