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琳微微笑着,并不介意荀道成庶出的身份,但也想多了解一下这位年轻的公子,就静静听着。
荀道成是赵琳的三哥帮忙介绍的,赵琳不相信自己的父亲赵大人,认为那个迂腐老头介绍不了什么好先生给她,于是便让赵三哥帮忙去找。
赵三哥的信早就到过了,赵琳自然也就从信中知道了荀道成的身份。
见字如晤,展信开颜:
小妹近来可好?府中诸事可安?叶西洲已去,叶氏族中可有其他变故?小妹所托之事已有着落,不日便可启程。
颍州荀氏,一位远房庶子。
荀道成,字清羽,年二十,身长七尺有三。
吾于颍州浏阳县见此人,眉如墨画,目若朗星,温和谦逊,步履从容,不卑不亢,游刃有余,颇有长安之风,我欲与之攀谈,却突生变故,观其处事,更觉投缘,事毕,与其结为好友。
小妹来信,言明要为瑄、珲二侄请授业之师,吾首先想到此人,遂返浏阳县与其商议此事,幸得同意,于三日后启程,月余可至。
兄,赵明华留笔。
(长安——谢长安,赵琳兄妹的一位知己好友。)
赵琳坐着将荀道成细细打量了一番,确实如她哥哥所说,眉如墨画,目若朗星,温和谦逊,游刃有余。
叶承瑄、叶承珲也在看他,自然,荀道成也是把他俩瞅了一圈。
没办法,作为在场仅有的三个男性,只能挑着互相打量,三个人都很有分寸,没让人觉得有谁冒犯失礼。
荀道成在入京前就已经听说了叶承玚被废,和他原本要教的两位公子,去了上书房读书的事。
荀道成心想,侯府应当已经没有适龄的公子读书了,他本来想打道回府,但想到已经答应了好友,也就是赵琳的哥哥,便想着先来看看也好。
后来,在路上遇见了族中堂婶,也就是荀先生,荀道成想到这位堂婶是个寡妇,万一路上遇到什么说不清的事情就麻烦了。
担心之余,便彻底打消了给赵三哥写信推辞的念头,专心护送堂婶来到上京,几番交谈,发现同路,就更没有必要先回去了。
但他也做好了不被赵琳录用的准备,谁知却反被赵琳留下了。
“我三哥来信说,你是他难得的好友,很是投缘,我孩子的学业,就要有劳小荀先生了。”
虽说被留下这件事,和荀道成一开始的预设并不相符,但他也没有太受宠若惊,完全担得起赵三哥给他的评价,不卑不亢。
“夫人客气了,学生分内之事,自当竭尽全力。”
赵琳笑得温婉,和荀道成说起她那像风一样的三哥。
“你这般温润如玉的公子,是怎么遇见我三哥那个泼皮无赖的。”
大概是没见如此评价自己哥哥的人,荀道成有一瞬间呆愣,想起赵三哥的样子,又觉得赵琳的形容非常对,顿时有些哭笑不得。
荀道成迅速整理了一下表情说:“学生也是后来才知,赵公子原是江南赵氏的后人,还是学生高攀了。”
“朋友相交,只在乎脾气是否相投,秉性是否得宜,与你这般如沐春风的公子做朋友,我那三哥也是高攀了的。”
赵氏一族在江南有藏书无数,懒得做官,懒得经商,除了种地和看书,别的不感一点兴趣,除了书和清名,别的一无所有。
可以这么说,赵氏一族百十号人,都是穷书生,还是没什么脾气,随便人欺负的穷书生。
赵琳笑得有些心酸,又有些骄傲。
心酸的是好人没好报,骄傲的是赵氏一族但行好事,不问前程。
赵氏一族的藏书是最好借的,钱是最好借的,粮食是最好借的,还会施粥散钱。
但同时,赵氏一族的藏书是损坏最多的,账目是最难平的,每年种了地囤粮是最少的。
即便如此,也不妨碍赵氏一族的人走到路上,随时随地把家里给的银钱分出去。
荀道成之所以会被赵三哥首先想到,除了他确实学识过人,还因为荀道成缺钱。
只要荀道成来了平阳侯府,不论找什么理由,赵琳都会把他留下的,还会想办法补贴他。
没办法,看不过去人间疾苦呢。
“小荀先生才华横溢,做我孩子的先生,未免有些屈才,那我便给先生多付些束修,还望你不要嫌弃。”
“夫人言重了,能给贵公子上课,是学生之幸。”
荀道成没有纠结赵琳要给他涨多少束修,本以为不会太过分,便欣然接受了,毕竟他也确实需要银子。
七尺男儿不能为五斗米折腰,但也不能不吃饭,荀道成便主动问起他要教的是哪位公子。
“是我家四公子,叶承颐。”
叶承颐,七岁半,未取字,一直卧病在床,身边有条大白狗,小时候叫“小白”,现在长成了“大白”’。
“四公子不是……”病着吗?
平阳侯府的四公子久病在床,是上京人尽皆知的事,荀道成在来的路上,自然也打听过平阳侯府一些情况。
如今听闻要教的公子是叶承颐,荀道成感到有些奇怪,但也不能把后面那句话问出来,万一叶承颐已经好了,他这么说岂不是有咒人之嫌。
所幸,赵琳很快就把他未说完的话接了过去。
“他已经好多了,就是会比较麻烦你。”
叶承颐的身体已经好太多了,不出意外的话,年底就可以减药了。
他每日喝药睡觉,醒了就是干坐着,赵琳想让他走走,有点事情做,偏偏他身体还没有大好,很多事情都不能做,干脆找个先生让他读书,实际也就是找个解闷的。
小荀先生博学多才,见多识广,肯定要比丫鬟小厮讲的更有价值。
荀道成大概也明白了赵琳的意思,叶承颐因为抱病,还不曾正式启蒙,无非就是先带着玩玩,权当排解病中忧郁,也能好的快一些。
“夫人客气,学生受人所托,自当忠人之事,何况夫人给了束修,居其位,谋其事,学生自当尽心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