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出塞·其九》杜甫
从军十年余,能无分寸功?
众人贵苟得,欲语羞雷同。
中原有斗争,况在狄与戎?
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
词语解释
能无:岂能没有。
苟得:指不正当的获得,这里指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功名。
雷同:随声附和,与他人的一样。这里指人云亦云,附和众人不正当求功名的想法。
中原:指当时唐朝的内地。
狄与戎: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少数民族的称呼,这里代指边疆地区。
丈夫:指有志之士。
固穷:安于穷困,坚守节操。
诗歌解析
“从军十年余,能无分寸功”: 诗人以征人的口吻,发出感慨。从军十多年,按理说不可能没有一点功劳。此句既表达了征人对自身多年从军经历的回顾,也隐隐透露出对自身功绩未得到足够认可的不平。
“众人贵苟得,欲语羞雷同”:揭示了一种不良的社会现象,即众人以不正当手段获取功名为贵。而诗人不屑于这种行为,想要表达自己的看法,却又羞于和那些人一样随声附和。这体现出诗人坚守自身原则,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
“中原有斗争,况在狄与戎”:指出中原地区都有争斗,更何况边疆地区呢。强调了战争存在的普遍性,暗示了从军打仗、保家卫国是一种必然的责任,不能因为追求功名的风气不正就否定从军的意义。
“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表明真正的有志之士应该有四方之志,不能因为害怕穷困艰难就放弃自己的志向。体现了诗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鼓励人们要坚守自己的志向和操守,不要被外界的不良风气所左右。
诗歌主旨
《前出塞·其九》通过征人的内心独白,探讨了从军与功名、操守与志向等问题。一方面批判了当时社会上为求功名不择手段的不良风气,另一方面强调了有志之士应有的担当和坚守。杜甫借这首诗表达了对高尚品格和正确价值观的倡导,同时也反映出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杜甫创作《前出塞其九》与唐朝当时的社会、军事、文化等背景紧密相关:
长期的军事征伐:唐朝在玄宗时期,边疆战事频繁,与吐蕃、突厥等周边民族冲突不断。开疆拓土及边境防御使得大量士兵长期戍边作战,诗中“从军十年余”便反映了这种长期的兵役状况。长期的战争不仅给士兵带来身心创伤,也引发了一系列与战争相关的社会问题,为杜甫思考战争与士兵命运提供了现实土壤。
功利的社会风气:随着唐朝战事推进,军功成为获取名利的重要途径,社会上逐渐形成追名逐利之风。许多人渴望通过不正当手段在军中获取功名,“众人贵苟得”描绘的正是这种功利风气盛行的现象。这种不良风气侵蚀着社会价值观念,杜甫对此深感忧虑并予以批判。
儒家思想的影响:杜甫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秉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念,注重个人道德修养与社会责任感。面对当时追名逐利的社会风气,他以儒家价值观为指引,倡导“安贫乐道”“君子固穷”的精神,认为真正的志士应坚守道德准则与志向,不被功利左右,诗中“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便体现了这一思想。
文人的社会担当:作为心系天下的文人,杜甫对社会现实有着敏锐观察力和深刻思考。他以诗歌为工具,反映社会问题、表达政治见解。《前出塞其九》借士兵视角,对战争背景下的社会风气、个人操守进行探讨,期望通过作品引起社会关注,倡导正确价值观,展现出其强烈的社会担当。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前出塞其九》的创作背景深刻影响了其情感表达,使得诗歌蕴含丰富而复杂的情感:
对士兵境遇的同情与不平:唐朝长期的军事征伐,致使士兵被迫长期戍边,“从军十年余”便是真实写照。杜甫目睹士兵们多年征战,付出诸多艰辛,却可能因社会功利风气,其功劳得不到公正认可。这种背景下,“能无分寸功”一句,饱含对士兵境遇的深切同情,以及对他们功绩未被重视的不平之感。
对功利风气的批判:当时社会上追名逐利之风盛行,许多人以不正当手段谋取军功。杜甫对此极为愤慨,“众人贵苟得”直接揭露了这种功利风气的丑恶。“欲语羞雷同”则表明他不屑与这些人为伍,强烈批判了这种扭曲的价值取向,体现出他对社会风气堕落的痛心与批判之情。
对家国责任的强调:尽管战争频仍带来诸多问题,但边疆防御对国家至关重要。“中原有斗争,况在狄与戎”,杜甫认识到战争存在的必然性,强调无论内地还是边疆,保卫家国是每个人的责任。这种背景使诗歌流露出对家国责任的重视,呼吁人们以大局为重,承担起应尽的义务。
对理想操守的坚守倡导:在功利风气充斥的社会环境下,杜甫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倡导“安贫乐道”“君子固穷”的精神。“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表达了他对理想人格和高尚操守的追求,鼓励人们不被功利迷惑,坚守志向与道德准则,体现出对正确价值观的坚定倡导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