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过得真快,转眼离小秋满月就剩两天了,叶传义本来想让文娟坐双月子的。听人家说女人生孩子对身体损耗大。
在这边又没吃到什么有营养的东西,叶传义特别想让文娟多休息一个月好好补补身体。
可文娟坚决不同意,本来在当地女人能好好坐月子的极少。大多数都是生了孩子一边坐月子,一边负责全家人的一日三餐。少部分身体好的生了孩子两三天就下地干活了。
自己坐了一个月的月子,红霞姐前段时间过来帮忙做饭,好多人都知道,已经够惹眼了。叶传义辛辛苦苦积累来的好名声,可不能因为这件事败坏了。
文娟一直坚持出月子,叶传义看她恢复的不错,也就没再提双月子的事儿。
今天他打算去一趟镇里,昨天村里有人去镇上寄东西,回来的时候跟叶传义说镇上有他的包裹,人家邮局让去取里。
现在虽然邮递员可以下乡给送,但这边偏僻,邮递员一天要跑好多个村子,叶传义回回大包小包的人家自然也不想给送。
所以每次都是来了信件人家给带来,要是有包裹的话人家就到家里说一声,让他自己去拿。这次估计人家跟村里的那位认识,所以也懒得跑了,直接让他回来给捎信儿。
叶传义问文娟有什么要买的不,文娟让他带些糖果回来,等孩子满月的时候给到家里来的人吃,其实主要就是想给壮壮还有铁柱两个人吃的。
铁柱跟自己很熟,但壮壮自己还没见过呢,要是过来了总想着让这孩子吃点平时不常吃的。叶传义把王冉当弟弟看,他的孩子文娟自然也是极为稀罕的。
要是像村里其他人家一样摆席,两人肯定是不敢买的,这年头糖果可不便宜。
不过夫妻俩已经商量过了,不在村里宴请,害怕招人眼,知青到了村里都收着脾气做人,更何况他们两个。
再一点,要说村里跟叶传义关系特别亲厚的,除了红霞姐一家,也没有其他人了。所以两人就商量着只请王冉和魏支书两家人到家里来热闹热闹,别的就都不请了。
去邮局前叶传义先到黑市转了一圈,最近这几天风声比较紧,除了特别胆大的几个还在,别的都没人敢露头了。
叶传义看这情况,也没有再去那边弄东西,这年头跟胆子太大的人打交道才是最危险的。
本来还想着弄点鸡蛋给王家呢,这下也没戏了,只好等过段时间再看看。
叶传义手里倒是有票,但是一次买太多人家也是要问的,所以也只能紧着文娟吃。知道给王冉票据他也不会要的,这小子实诚,除非是真拮据的很,不然叶传义给他东西他从来不要。
所以只能等过段时间管的松了,多弄点鸡蛋给他送过来,自己买的多明显吃不完,给他他也不会不要的。
到粮站给王冉交代了一声后天小秋满月,让他和小菊到家里来别的也没多说什么。
王冉非要把自行车给叶传义骑,叶传义也没和他客气,本来这趟过来也是有借自行车的意思的。
昨天人家来家里都说了包裹多,估计不是一个人寄来的。他也怕太多自己回去没办法拿。
跟王冉又聊了几句叶传义就骑着他的自行车去了邮局,之前想着多,是估摸着大哥肯定也会往这边寄东西,想着顶多两三个包裹,谁知道好家伙,包裹数量不多,这个头也太大了吧。
就是骑着自行车也不好拿呀,没办法叶传义就问邮局的人借根绳子,可人家说公家的东西不能外借。好说歹说又花了一毛钱才要到一根绳子。
叶传义把最大的那俩绑到车子后面,几个小的挂在前面,骑着就回去了。
本来还想买东西呢,但是就这些已经很难拿了,再买东西也没地方挂,路上洒了就不好了。
叶传义想着不行就把东西带回去再来买,看这包裹这么大,估计里面好东西不少,回去看看有些有的就不用买了,缺什么下午就再来一趟。
到家里拆开包裹,两人真是哭笑不得,这红衣生是怕委屈了她大侄女呀,光奶粉就寄了整整三桶,还有衣服,怕是到小秋三岁都穿不完。
\"总算不是太傻,知道各个年龄段都买,要是她给咱闺女买一堆怀里抱的小娃娃穿的,我才要笑她呢。\"
文娟听完拍了叶传义一巴掌:\"有你这样当哥的吗?人家红衣这还不是宠咱闺女,到底人家比咱俩还先当母亲,你想不到的人家也能给咱准备的齐全。红衣对咱闺女这么好,咱这会儿也没条件给则伊准备什么。\"
叶传义搂着文娟笑:\"你信不信,咱俩要是真给则伊买了东西寄回去,红衣能想办法从京市跑到这边来骂他哥。兄弟姐妹不就是互相帮助的,咱这会儿低谷期,红衣帮咱们。以后有机会了,咱肯定也把则伊当亲儿子对待。\"
哪怕到现在,文娟依然觉得嫁给叶传义是自己这辈子最幸运的事。虽然经历坎坷了些,但这人给自己的热烈感情是任何男人都给不了的。
他从不会觉得自己性格敏感,想的多,就是娘家父亲以前也总是怪娘想得太多,自找烦恼。可叶传义总是能察觉自己的小心思,然后用最为妥帖的话语来宽慰。
还有这一大家子,不管是公公红衣,还是大哥和小弟,总是把自己的感受放在第一位,以前家里声望正盛时,他们对自己也永远是尊重关切的。
要说嫁给叶传义唯一的遗憾就是不能在父亲身边尽孝了吧。不过大哥大嫂对自己虽然无情,但对父亲他们肯定是不会的。再说了,红衣还在京市那边照看着,父亲肯定不会过得差的。
包裹太多了,文娟本想着等吃过午饭再慢慢拆剩下的,可她突然扫到一个崭新的军绿色书包。
倒不是因为红衣连小秋以后以后的书包都给准备了而惊讶,而是这书包实在是太眼熟了,眼熟到文娟只需要一眼就回忆起了贯穿自己整个少女时代,陪伴自己从小学到大学的那只旧书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