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传义看出文娟的疑惑,就耐心给她做了解释。
\"现在大哥在新疆,等于京市那边的一切都和他隔断了,想为则安做安排我们家插手的话效果未必那么好。
但去部队就不一样了,老爷子的根基还在,部队里边买我和大哥帐的可比京市要多。\"
文娟还是有些不放心:\"可你不是说那些叔伯们日子也都不好过吗,再说,京市那么多朋友,让他们帮帮忙不行吗。
也不用非得让孩子爬的多高,有个安稳的工作,平平安安的不就好了。\"
对于文娟说的叶传义并没有不耐烦,毕竟她的生活环境不同,自然对有些事情的理解也有些偏差。
他们叶家的孩子在京市怎么可能一直安安稳稳的呢,对他们来说只有两个选择,要么爬到高处,要么摔到低谷, 他和大哥都是后者。
再说那些朋友们哪个家里没有小辈儿呢,要是则安遇上了要紧的问题,自然可以请他们帮忙。
可让他们来托举则安的前途也是不现实的,毕竟人家还有自己的小辈儿要帮扶,资源就这么多,肯定是要紧着自家人来的。
不过这些他从来没有掰碎了跟文娟讲过,她不懂也是正常的。有些话也不适合跟她说的太明白,所以叶传义也就只简单的讲了一些。
\"这要看事情坏到了哪一步,如果王家还想管则安,再加上我们家暗中的帮衬,孩子肯定是在京市生活为好。
如果王珍真的有了小的不顾大的,他们老王家也不闻不问的话。那就没有必要留在京市了,我打算把则安弄到大西北或者南方去。\"
对于叶传义的想法文娟有些不认同:\"孩子从小在京市长大,到了西北和南方未必适应。
再说了,你说大嫂家里不上心的话就把则安弄走,可到了那边,人家只是受了咱们老爷子的恩,对则安也未必就全心全意。
我倒觉得还不如留京市,再不济不是有你那几个朋友跟红衣的吗。\"
叶传义能理解文娟的想法,她没有跟那几位叔伯相处过,不信任也是正常的。
可叶传义心里知道那几位绝对可靠,可能他们的儿子心里或多或少有些想法。可只要那几位还在世,则安去了就有人庇护。
叶传义一直觉得给孩子换个环境也未必就不是一个好选择。
毕竟则安以前出门都是众星捧月,现在突遭变故,周围人对他冷淡,也不利于孩子成长,当然这些叶传义并没有跟文娟说,虽然是赤裸裸的现实,可说出来到底让人有些难以面对。
不过去西北或者南方是他的下下策。如果真到了则安18岁的时候叶家情况还是没有转机的话,走出去也是个好选择。
到时候他跟大哥就拼尽一切让这孩子在那边扎根。去那边并不只是想着让孩子光耀门楣。更多的是想给孩子换个环境,体面安生的走完人生后半程。
越想越伤感,叶传义也就不不去想了。专心和文娟一起把这些吃食装好并进行密封。打算明天到镇上寄出去。
叶传义最近没少往外面跑,文娟有些担心别人有意见,想着要不自己旷一天工去寄,毕竟自从到了村卫生室她几乎没有旷过工。偶尔旷一天,别人也说不出个什么不好来
这两天太阳也不毒,不会把皮肤晒伤,并且还能补钙。
最近活又不重,让叶传义抱着孩子去地里也不会怎么遭罪。
不过叶传义不这么想:\"晒太阳有好处,你抱着闺女坐卫生室门口晒不就行了,让我抱着孩子去地里干活。
铁锹挖着土,那土扬起来不都进孩子嘴里了,多脏呀。
再说了,我最近不去他们没人会说啥,这两天都没什么活,他们巴不得我请假呢。\"
文娟倒是没有考虑到闺女会把土吸到嘴里这一点,听叶传义这么说,她也就不自作主张了,毕竟这人永远比自己想的周到。
第二天叶传义到镇上把信和吃的东西一起寄到了京市,随着这批东西寄过去的还有一个弹壳,这是和则安两个人的秘密,叶传义在信里隐晦的提了一些,相信则安看到信一定能理解他的用意。
信寄出去了了他的一大心事,整个人都放松了下来,跑去割了四斤猪肉带回来。
文娟看到他买那么多肉回来,不由心里责怪:\"两斤都够我们吃好久了,你弄这么多,坏了怎么办?\"
\"这天都有些凉了,我待会儿把肉放井里吊着指定不会坏,你前些天不是跟我说魏家大娘身体不舒服吗,一会儿咱割下来一小块拿他们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