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弹幕又刷出了新的讨论。
“所以照这么说,人类对美的追求,比如化妆、整容,是不是也是求生意识的一种延伸?毕竟好看的外貌在社交和生存竞争中可能更有优势。”
骁睿念出这条弹幕,眼神中带着好奇,向屏幕另一头的洛尘问道 ,“洛尘,在了解了生物和科技相关的求生意识后,我们将目光转向人类文化与生活方式领域,人类对美的追求是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那么它与求生意识有着怎样的潜在联系呢?
弹幕里有人提出,人类对美的追求,像化妆、整容,可能是求生意识的延伸,因为外貌在社交和生存竞争里有优势。从进化心理学、社会学等角度看,这说法站得住脚吗?现实中又有哪些具体表现呢?”
洛尘坐直身子,思索片刻后说道:“从进化心理学角度,早期人类社会,健康、强壮且外貌出众的个体,往往意味着更好的基因与生存能力,易获异性青睐,拥有更多繁衍机会。”
骁睿忍不住插话:“原来在早期人类社会,外貌就和繁衍机会挂钩了,这还挺出乎我意料的。那现代社会呢,也是这样吗?”
洛尘接着说:“现代社会,良好外貌形象有时能带来社交资源、工作机会等。
例如在一些服务行业,形象气质佳的从业者可能更易赢得客户好感,获得晋升机会;在社交场合,外表吸引人的人通常能更快融入群体,拓展人脉。
这可视为社会环境下,人类为获取更好生存条件的策略。”
骁睿点了点头,若有所思:“这么说起来,生活中确实有不少这样的例子。不过,这和躲避死亡威胁的求生行为不太一样吧?”
洛尘回应道:“没错,这与纯粹躲避死亡威胁的求生行为不同,更多是对高质量生存状态的向往,是求生意识在社会文化层面的复杂折射。
从自然选择的角度对比,自然界中部分生物的求偶展示行为与之有相似性,像雄性孔雀开屏,通过绚丽尾羽吸引雌性,本质是为了获得繁衍机会,延续基因;
而人类对美的追求,在社交与生存竞争中发挥作用,同样是为了在社会环境下获得更多生存资源与繁衍优势,但人类行为背后有着更复杂的文化与心理因素 。”
骁睿感叹:“哇,没想到人类对美的追求背后,还有这么多门道,和生物求偶行为都能联系上。那从社会学角度看呢,又有什么不一样的解读?”
洛尘继续阐述:“从社会学角度看,社会对美的标准不断演变,不同时代、地域各有差异,但本质上都是社会文化对生存价值的一种映射。
比如唐朝以丰腴为美,背后反映当时社会物质相对丰富,健康丰腴的体态意味着良好生活条件与生存能力。”
骁睿好奇地追问:“那现在呢,现在的多元审美又反映了什么?”
洛尘说道:“如今多元审美兴起,也是社会多元化发展,人们对生存方式、价值理解更丰富的体现。”
骁睿接着问:“那未来呢,随着科技发展,这方面还会有什么变化?”
洛尘思考片刻后说:“展望未来,随着基因技术和生物科技的发展,或许会出现通过基因编辑来优化外貌的方式,进一步强化外貌与生存优势的联系。
但这也可能引发新的社会伦理问题,如基因歧视等,改变现有的社会生存观念,使外貌对生存竞争的影响更加复杂。
同时,随着虚拟社交的普及,虚拟形象的打造成为新的“外貌追求”领域,这可能会削弱现实外貌的重要性,重塑社交与生存竞争中对外貌优势的定义 。”
“哇,洛尘,你这么一分析,感觉这背后学问还真不少。”骁睿感叹道,“就像弹幕里说的,我们以前真没从这个角度想过,人类生活中很多习以为常的行为,居然都和求生意识挂钩。”
...
这时,一条弹幕吸引了两人的注意:
“那艺术创作呢?像绘画、音乐,这些和求生意识又有什么关系?”
骁睿挠挠头,“洛尘,在探讨了人类对美的追求与求生意识的关联后,我们进一步深入人类文化创作领域。艺术创作贯穿人类历史,从艺术起源、发展和功能这些方面,到底该怎么解读艺术创作和求生意识的联系呢?”
洛尘推了推眼镜,目光中透着专注:“艺术创作与求生意识联系隐晦却深刻。
远古时期物质匮乏、生存艰难,艺术创作已萌芽,像原始洞穴壁画,可能用于记录狩猎场景、传授生存技能,直接服务于求生。”
骁睿惊讶地瞪大了眼睛:“原始洞穴壁画居然还有这作用?快给我讲讲。”
洛尘解释道:“比如法国的拉斯科洞穴壁画,那些生动描绘的野牛、野马等动物形象,或许是当时人类对狩猎对象的认知记录,通过壁画让后代了解动物特征与习性,提升狩猎成功率,保障食物来源。
这与自然选择驱动下生物发展出特定生存技能类似,都是为了更好地在环境中存活,但艺术创作更强调人类的主观表达与传承意愿 。”
骁睿点了点头:“原来是这样,那后来社会发展了,艺术又有什么变化?”
洛尘接着说:“随着社会发展,艺术承担起情感表达与文化传承功能。面临死亡、灾难等生存困境时,艺术成为宣泄情绪、凝聚群体力量的方式。
战争年代,激昂的音乐能鼓舞士气,让战士们重燃斗志;灾难过后,文学作品给予人们心灵慰藉,坚定活下去的信念。”
骁睿好奇地问:“能举些具体例子吗?”
洛尘回答:“像二战期间,众多音乐家创作振奋人心的曲目,激发民众抵抗侵略的勇气;
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后,涌现出的感人诗篇与画作,传递温暖与希望,强化人类精神层面的求生信念,成为对抗生存压力的独特武器。
从艺术心理学角度来讲,创作与欣赏艺术的过程,能调节人体内分泌系统,缓解压力,增强心理韧性,间接提升人类应对生存挑战的能力。”
骁睿又问道:“那未来呢,未来艺术创作还会和求生意识产生什么新联系?”
洛尘展望道:“未来,随着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的成熟,艺术创作将迎来新的变革,能为人类提供更沉浸式的情感体验与生存模拟。
比如通过VR技术,人们可以身临其境地体验历史上的生存困境,强化对求生意识的感悟,甚至催生出新的“生存艺术”形式,成为教育与训练求生技能的新途径。
而在个体差异方面,不同性格和生活经历的创作者,其艺术表达中对求生意识的展现也大相径庭。
性格乐观开朗、生活顺遂的创作者,作品中的求生意识可能以积极、充满希望的形式呈现,如描绘困境中人们相互扶持走向光明的画面;
而经历过重大挫折、内心敏感的创作者,或许会在作品中更深刻地挖掘生存的挣扎与对生命意义的探寻,像一些后现代主义画作,以扭曲、抽象的画面展现内心对生存的困惑与抗争 。”
骁睿听得频频点头:“经你这么一解释,艺术和求生意识的关系就清晰多了。
感觉这个‘第三逻辑·求生’就像一把万能钥匙,能打开好多我们以前忽略的认知大门。”
屏幕上,直播间的讨论热度丝毫未减,观众们仍在不断发出新的弹幕,将“求生意识”与生活、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进行着奇妙的关联与探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