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大姨是把弟弟妹妹当责任,一直揽在肩膀上的。
后来他们一个个成了家,遇到几次事,大姨才发现,她把弟弟妹妹们当骨血至亲,但从他们各自有自己的小家开始,大家就变成了亲戚。
像父母辈那样,普通的亲戚。
大姨痛苦了蛮久,也是有了这层感悟,她才结的婚,原本她拖到年龄大还没结,已经不打算再结婚的了。
带大弟弟妹妹们,再带大弟弟妹妹们的孩子,她并不排斥这样的生活。
直到她被排斥,才知道她应该有个自己的家。
就像现在,明知道刘家宝上门撺掇,她除了叫二妹盯着,也没办法管到刘家宝头上。
一把年纪了,人家又不靠你吃饭,你管不到他头上。
“你啊,就是太重感情,别操心了。”大姨父看着大姨伤怀都心疼,他们这些当大哥大姐的,都不容易。
打小就被迫担起父母的责任,拉扯弟妹长大,只有付出没有回报。
没有回报都算了,别恩将仇报就好了。
“怎么能不操心,这心啊放不下,现在啊,只盼着投胎的时候聪明点,下辈子别再给人当大姐了。”大姨无奈地笑。
亲人就是这样,再多寒心,碰着他们出了事,还是会着急上火。
有二姨在刘秀琴那里盯着,没事数落数落刘家宝,大姨放心了不少。
刘秀琴的日子已经很不好过了,再被挑唆得找事,那是真没人管她了哇,她这个当大姨的再有面子,也不好再开口了。
……
小南、宝珠和孟绪同一年高考。
这一年,李青梅和孟春雨,还有阮秋枝都瘦了一大圈。
吃不下睡不好,既操心孩子学习,又操心生意好坏,三个人抢着掉秤。
大东比他们早了三年毕业,不过大东学习不好,考大学的希望不大,正好赶上招兵,两口子把大东送部队里头去了。
哪怕只是当两年义务兵,进部队锻炼锻炼也是好的。
出来后再好好学门技术,生活也不用发愁。
小南学习好一点,李青梅对女儿可上心了,再忙,孩子的补习班也天天车接车送。
孟春雨纯粹是自己给自己压力,宝珠的学习一直名列前茅,正常发挥都能考个好大学。
阮秋枝就有些不上不下了,孟绪成绩好的时候,能冲进年级前五十,成绩差的时候,班上倒数二十,年级百名榜都进不去。
她天天给自己洗脑,说哪怕孟绪只是考个大专,都供他去上。
但去庙里求佛的时候,每个愿望都是求佛祖保佑孟绪考上重点大学。
越临近高考,三人就越迷信,还约着去山上抢头香,顺便把孟冬青给拽去了,说是让她提前感受一下紧张的气氛。
孟冬青,“醒醒她爸想送她出国念书。”
当然,这只是个想法,还没有跟醒醒沟通,具体怎么选择,还要考虑醒醒自己的想法。
三人,“……”
送孩子出国读书这种事,她们想都没想过,即便是孟冬青现在提到了,三人也没有这方面的想法。
太远了,她们还是希望孩子留在身边。
尤其是阮秋枝,想都不敢想唯一的儿子在国外,她和孟秋同要怎么活。
“你们就醒醒一个闺女,你们舍得啊?”阮秋枝觉得孟冬青的心太大了,那可是国外啊,跟省外不一样。
想到孩子要去一个人生地不熟,语言还不通的地方,她心里就怕。
孟冬青想了想,“舍得舍不得,她要是想出去看看,当然要让她去,国外也挺好的。”
这两年孟冬青也出国了几回,大半都是跟魏瓒两个人。
魏瓒负责语言,她负责武力,没有哪里不能去的。
只有两次是带着醒醒,醒醒是个外向开朗的性格,英文水平也不错,在国外也没有哪里不适应的,还交了很多朋友。
孟冬青觉得很有意思,能看到不同的风土人情,吃不同的食物。
出去读几年书也不错,中间放假的时候能去不同的国外走走看看,不说见多少世面,多去看看不同的风景都是好的。
人这一生,最轻松的,好像也只有少年时光了。
每每想到这里,孟冬青都觉得郁闷,都怪沪市那个王八蛋,害了冬青也害了她。
她都没有好好享受生活,就先当了妈。
“……”阮秋枝。
阮秋枝被噎了好一会,“你要不要听听你说的什么话,你没享受生活?谁有你会享受!”
实在是被孟冬青气到了,忍不住想怼她。
“你这话可千万别叫妹夫听到,我怕他偷偷哭。”阮秋枝真是,替魏瓒不值。
这跟白眼狼有什么区别!
孟冬青强调,“这不一样,那是两种不同的生活。”
阮秋枝理解不了,也不想理解,她把孟冬青撇开,去找李青梅和孟春雨说话去了,再跟孟冬青说下去,她怕自己被气死。
“她是身在福中不知福!”阮秋枝跟两人一通抱怨,逗得两人直乐。
孟冬青在后面听着她超大声的抱怨,默默地摸了摸鼻子。
不过想一想,她刚过来那会,也没办法这么潇洒,所以小魏同志还是很不错的,大不了等醒醒出去读书,她多抛下她跟魏瓒去看世界。
小人儿要看世界,他们老人儿也想多看看嘛。
三个人齐心,天不亮就往山上爬,总算是让她们如愿抢到了头香。
下山回家后的第二个星期,一家人把几个孩子送进了考场。
高考,中学生都放假,醒醒和小西、小北她们也在考场附近的酒店一起等上战场的哥哥姐姐们。
“姐,你明年也要考了,紧张不?”珍珠问小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