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这里,朱棣冷哼一声,反驳道:“纵然事实确如你所言,但本王之上尚有两位兄长,他们皆是正室所出的嫡子。按照长幼有序的规矩,即便要从众多皇子之中挑选新的储君,也无论如何都轮不到本王头上吧!”
姚广孝微微一笑,缓缓摇头道:“王爷,您心中跟明镜似的清楚得很,又何苦说出这番自欺欺人的话来呢?那秦王殿下和晋王殿下,他们根本就不是能够开创盛世的英明君主。依贫僧之见,唯有您才有资格荣登这大明的太宗皇帝宝座啊!!!”
朱棣面色阴沉地一甩袖子,怒喝道:“够了!别再提这件事了!今日你所言种种,本王念及往昔情谊,权当未曾听闻!”言罢,他头也不回地拂袖而去,只留下一个决然的背影。
姚广孝望着朱棣渐行渐远的身影,不禁长叹一声,喃喃自语道:“哎,王爷啊,你可知道,贫僧之所以对你倾心相待,正是被你那一身浩然正气、英雄气概所吸引啊!”
感慨过后,他缓缓伸手拿起身旁案几上的毛笔,饱蘸浓墨,运笔如飞,在洁白的纸张上奋笔疾书起来。不多时,一篇洋洋洒洒的书信便已写成。
写完之后,姚广孝搁下笔,朝着门外高声呼喊:“来人呐!”
声音未落,只见一名朱棣专门派来伺候姚广孝日常起居的下人匆匆走进屋内,躬身施礼问道:“道衍大师,不知您唤小的前来,有何吩咐?”
姚广孝将刚刚写好的信件递给那名下人,缓声道:“贫僧欲外出云游数日,烦请你将此信转交予王爷。”
下人手忙脚乱地接过信封,小心翼翼地揣入怀中,又问道:“大师,倘若王爷询问您的去处,小人应当如何回复呢?”
姚广孝微微一笑,摆了摆手道:“此事你无需担忧,贫僧在信中已然向王爷交代得清清楚楚,你只需如实将信呈交给他即可。”
下人恭恭敬敬地说道:“小人明白了!那大师您千万要注意自身安全啊!”话音未落,只见这名下人身形一闪,如离弦之箭一般朝着燕王府飞奔而去,眨眼间便消失在了远方。
待这人离开之后,姚广孝不紧不慢地将自己身边的物品略微收拾整理了一番。
然后,他缓缓走出房门,抬头望向远处北平燕王府所在的方向,自言自语道:“王爷,既然您不愿意背负如此恶名,那么就让贫僧来为您排忧解难、消除一切阻碍吧!”
言罢,姚广孝毅然决然地转过身去,迈着坚定的步伐一路向南行去。
与此同时,在北平燕王府内,那位替姚广孝送信的下人早已抵达目的地。
他风风火火地冲进府门,甚至来不及喘口气儿,便扯开嗓子对着府内高声呼喊起来:“王爷!王爷!王爷!”
由于燕王朱棣曾有明令,但凡遇到紧急重大之事,无需通报可直接前来寻他因此,这名下人才敢如此行事。
而此时的朱棣方才回到府上没多久,正准备稍作歇息。突然听到外面传来阵阵急切的呼喊声,还以为发生了天大的事情,心中一惊,赶忙快步走了出来。
待到看见来人正是替姚广孝送信的那名下人时,朱棣不禁眉头一皱,开口问道:“怎会是你?莫不是老和尚那边出了什么变故不成?”
下人诚惶诚恐地躬身回答道:“回王爷的话,那位大师已经离开了。”朱棣闻言,脸色骤变,惊声叫道:“什么!刚才明明还一切正常,怎会一转眼人就不见了?”言语之中满是诧异与不解。
下人听到这话,心中一紧,这才意识到自家王爷是产生了误解,连忙摆手解释道:“王爷息怒,您误会小的意思了。大师并非遭遇不测,只是外出办事去了。”说完之后,自觉有些尴尬,便下意识地伸手挠了挠脑袋。
朱棣见此情形,更是气不打一处来,飞起一脚踹在了下人的屁股上,怒斥道:“那你这家伙为何不把话说清楚,害得本王虚惊一场!”
下人挨了这一脚,好在力道不大,并无大碍。他揉了揉屁股,脸上却依旧挂着谄媚的笑容,抬头看向朱棣,小心翼翼地回应道:“王爷莫要怪罪小的,实在是您没给小的开口解释的机会呀!”
朱棣双眼一瞪,面露怒色地狠狠剜了他一眼,没好气儿地吼道:“别在这儿磨磨蹭蹭、啰里啰嗦的,赶紧给本王如实说来,那老和尚到底跑到哪里去了?”只见那下人战战兢兢地从怀中哆哆嗦嗦地掏出一封书信来,正是姚广孝临行之前特意交予他的那封神秘信件。下人手忙脚乱地将信递到朱棣跟前,并颤声说道:“大师吩咐过小人,只要王爷您看过这封信后,自然便会知晓大师的去向。”
朱棣满心狐疑地一把夺过那封信,迫不及待地想要立刻拆开查看里面的内容,瞧瞧这位老和尚究竟留下了怎样的话语。然而就在此时,跟随着朱棣一同前来的人群之中突然传来一声高喊:“且慢!”众人循声望去,说话之人正是朱棣的正妃——徐妙云。
说起这徐妙云可真是不一般呐!她乃是中山王徐达的长女,自幼聪慧好学,对各类书籍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深入的研究。尤其是那些儒家经典之作,更是被她熟读于心,融会贯通。也正因如此,自小她便被人们冠以“女诸生”的美名。
此刻,徐妙云快步上前,伸手拦下了心急如焚的朱棣,柔声劝道:“王爷莫急,还是先进屋再看吧。”
朱棣听后,心头猛地一震,深觉此言甚是有理。此处之人虽皆为其心腹,但人心隔肚皮,背地里究竟是否有人暗藏祸心、图谋不轨,实在难以揣测。想到此处,朱棣面色凝重地拉起徐妙云,急匆匆地返回屋内。
进屋之后,朱棣目光急切地扫向四周,然后朝着一名小太监高声喊道:“三宝,快快将门紧闭!”那名被唤作三宝的小太监不敢怠慢,迅速奔至门前,手脚麻利地将门关得严丝合缝。且说这三宝,正是日后名震四海、七次率领船队远航西洋的郑和!只是此刻,他尚未改姓郑,仍姓马,名曰三宝。如今的他,乃是朱棣身边最为亲近的贴身太监。
待确定周遭再无旁人之后,朱棣方才如释重负般地缓缓展开手中紧握的书信。然而,当他定睛看清信笺之上所书内容时,不禁瞠目结舌——只见偌大的信纸中央,赫然仅有两个龙飞凤舞的大字:“南下!”望着这触目惊心的二字,朱棣只觉心脏猛然一颤,刹那间便明白了那位老和尚此番离去的真正目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