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刘鑫溃败的消息,也很快传到杨乂这里了。
杨乂大营之中。
杨乂看着手中的信件,他眉头皱的十分之深,对于自己的处境,他是从未感觉到过,如此危险,但是这一次,他是第一次感觉到了危险。
幽州铁骑可不是给你说说笑笑的,因为他见识过一次幽州铁骑,知道那幽州铁骑是何等的精锐,何等的强大。
杨乂深深的吸了口气,随后把文书给放在火烛上烧了起来,而他旗下的一位将领,看向杨乂询问道:“王上,发生什么事情了?”
“刘鑫败了,战死于临城,如今段豪他们已经掌握了临城!”
“过不了多久,那段豪和王尚就会带着大军,到达我们的面前!”杨乂对众人说道。
此时这些将领们都是一愣,而他的副将‘宋襄’站出来说道:“王上勿忧!”
“那段豪和王既然敢来,末将愿率精锐之师出战迎击。”
“定当在阵前取下其首级,提着那逆贼的头颅,回来向王上复命!”
而杨乂沉默了一会,随后说道:“你们继续围困邺城,本王要亲自率军,迎战于段豪和王尚!”
面对强大无比的幽州铁骑,杨乂准备亲自而战,交给下面的人,他属实不是很放心……
宋襄愣住了,他没有想到,杨乂要亲自出战面对段豪和王尚去,而这个时候,一旁的另一个将领‘公孙正’走出了说道:“王上乃全军主帅,肩负着统筹全局之重任 ,如同军中的定海神针,一举一动关乎着整个战局的走向。”
“坐镇大营,才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从容调度各方兵马,掌控战争的主动权。”
“怎能轻易涉险,亲自带兵出城迎击敌军呢?”
“还望王上三思。”
而杨乂平静的回答道:“段豪与王尚,此二人乃我军心腹大患。”
“只要将他们解决,邺城之围便可固若金汤,把敌军死死困于城中。”
“因此,本王决意亲自率军出征,迎击这两个强敌。”
“另一方面,幽州铁骑,向来名震天下。”
“此番对阵强敌,若本王不亲临战场,恐无人能敌段,王二人。”
“本王前去,一则能稳定军心,让将士们心中有底,二则可提振士气,激发全军上下的斗志。”
“只要击败他们,这场胜利便十有八九落入我军囊中,所以本王非去不可!”
随后杨乂接着说道:“至于邺城之围,就交给你和宋襄了!”
公孙正听完后,愣了下,随后他明白,杨乂心意已决自然而然是劝不动了,如此之下,说再多,那也是没有意义的话了,所以公孙正只好抱拳说道:“我们静等王上,凯旋而归!”
杨乂点了点头,随后大笑道:“放心吧,本王一定会赢的!”
而在邺城的南部方位,这里是由东海王杨元超负责的,此时他也得知了段豪和王尚要南下的消息了,此时他看着手中的战报,随后看向眼前的一个将领询问道:“那么长沙王,对此是有何看法呀?”
“他准备,如何做呀?”
“至于我们,他有什么变动吗?”
这个将领回答道:“长沙王,准备亲自带兵迎战!”
“至于我们,则是按兵不动,继续围困邺城!”
听到这个消息后,杨元超点了点头,随后说道:“告诉长沙王,我这里,那杨颖别想放出来一只苍蝇!”
当这个将领离开后,杨元超抚摸着自己的下巴,随后深深的吸了口气,然后说道:“看来,我们得安排一些人,去邺城内,和那杨颖通通气了!”
对于杨元超而言,他感觉到了一种恐惧,幽州铁骑,他也是亲眼见过的,他不认为杨乂能赢了段豪和王尚的联军,所以这个时候,他也不得不做两手准备了。
政治就是这种东西,在任何时候,都要想方设法的保证自己,在一个安全的位置上。
他此时不得不掂量起来,倘若杨乂败了,他杨元超又该何去何从?
如果他现在继续跟着杨乂在一起,倘若杨乂真的败了,那么他之前所得到的这些地盘,可能就荡然无存了,到时候,可能自己的身家性命,都无法得到保障。
所以他杨元超,必须要找一个后路,无论怎么样,得保证,自己倘若败了,自己的命是能保住的。
而杨元超此时所选择的这个后路,那就是和杨颖进行联系……
当然这些事情,杨乂是不知道的,如果杨乂知道的话,那么这杨元超是活不了多久的……毕竟从杨乂现在所表现的来看,他是这几任当权者中,水平最为高超的。
完全不是之前的那几个人可以比拟的。
而因为杨元超的原因,段豪他们没有打通封锁,杨颖就得到了,段豪和王尚联军兵临的消息。
当得到这个消息后,一直处于紧张状态的,杨颖是彻底的松了口气……毕竟这些时日,他实在是过的特别艰难,毕竟他都给杨乂写低头信了,希望杨乂能放过他……
但是当看到了杨元超的这封信后,杨颖明白,到时候,谁给谁低头,那还不一定呢,只要他能守住邺城,凭借杨乂现在的力量,是很难挡得住幽州铁骑的。
他看向下面的人说道:“全军给我加强防备,至于城墙,工事什么的,只要出现了一点纰漏,连夜给我休整!”
“至于物料缺失什么的,去下面百姓们里索要!”
“等战争结束后,会对他们造价赔偿的!”
此时的杨颖信心可以说是更加的足够了,毕竟这些日子以来,他是一个好消息都没有收到,今天可算是收到了一个好消息。
而他的第一谋士,卢他之所表现的反应,不是太好,他觉的杨颖太过乐观了。
他在一旁说道:“王上,恕臣直言,此时还不可过于乐观。”
“虽说援军已至,可邺城的存粮实在所剩无几。”
“段豪与王尚那边至今未能成功打进重围,为邺城打通补给通道。”
“一旦粮食耗尽,即便有援军在外,城内军民恐也难撑。”
“到时内忧外患,形势必将岌岌可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