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南巡的御驾刚至扬州,一场突如其来的洪灾便席卷了这座繁华的江南城池。洪水如猛兽般肆虐,淹没了无数田园村舍,灾民们流离失所,饥寒交迫。朝廷迅速下令设立八旗粥厂,以赈济灾民,稳定民心。
扬州城隍庙前的广场上,八口大铁锅正冒着滚滚白气,粥香四溢,却夹杂着些许异样的气息。施世纶,这位以清廉着称的官员,被朝廷派来监督赈灾事宜。他身着官服,手持象牙笏板,眉头紧锁,眼神中透露出一种不容置疑的坚定。
施世纶用笏板挑起一勺粥米,仔细端详。米粒中掺着细碎的砂石,在阳光下泛着诡异的青灰色。他心中一沉,觉得事情不妙。书吏黄敬忠也凑近了看,突然指着锅底惊呼:“大人,这米不对啊!怎么还有药渣?”
施世纶闻言,用银筷夹起一片药渣凑到鼻尖,浓重的苦腥味里隐约透出杏仁的甜香。他心中一凛,这药渣中似乎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突然,人群骚动起来。十几个灾民捂着肚子滚倒在地,痛苦地呻吟着。施世纶的银筷尖触到粥汤,霎时泛起蛛网般的黑纹。“砒霜!”他心头一震,转头看向身后脸色煞白的布政使刘鹤鸣,“刘大人,烦请将熬粥的伙夫都带上来。”
八名伙夫跪成一排,瑟瑟发抖。施世纶的犀角官靴踏过青砖上的晨露,缓缓走到他们跟前。当走到第三个伙夫跟前时,他眼尖地发现那人袖口闪过一抹淡金色的丝线——正是扬州织造局特供的云锦。施世纶不动声色地瞥向刘鹤鸣腰间晃动的金丝荷包,荷包下缀着的翡翠貔貅正对着伙夫的方向。他心中暗自思量,这其中必定有蹊跷。
“取我的紫金钵来。”施世纶突然高声喝道,惊得檐角麻雀扑棱棱飞起。他舀起半碗毒粥,在众人惊呼声中仰头饮尽,“本官与百姓同食此粥,若有罪愆,天罚吾身!”喉咙火烧般的灼痛里,他瞥见刘鹤鸣的右手正悄悄摸向腰间锦囊,心中更加确定了自己的猜测。
然而,施世纶深知,仅凭这些还不足以揭露真相。他需要更多的证据,来揭开这赈灾背后的黑幕。
------
接下来的几天里,施公案牍上总摆着三样东西:半片沾着砒霜的药渣、半截金丝云锦,还有一根特制的空心竹筒。这竹筒外壁刻着刻度,内藏机簧,是施世纶在灾民抢粥时受到的启发。
那日,粥棚前人头攒动,灾民们为了一碗热粥争抢不休。其中有个跛脚老汉,被热粥烫得跳起踢踏舞步,竹筒从他怀里跌出。施世纶眼前一亮,心中顿时有了计较。他命人将竹筒拾起,仔细研究其构造,最终设计出了一种能够自动收集毒物的机关。
药渣经仵作查验,竟出自扬州最大的德济堂。当衙役破门而入时,掌柜的账本上赫然记着“八旗赈济司购砒霜五十斤”。这一发现让施世纶心中一凛,他意识到这起案件背后隐藏着巨大的阴谋。
而竹筒里的玄机,则在三日后粥棚骚乱时显露无遗。那天,灾民们再次为了粥而争抢不休。混在灾民中的杀手正要掷出毒镖,突然竹筒弹开,将淬毒的梨花针尽数收入筒中。这一幕让所有人都惊呆了,他们不知道这究竟是巧合还是有人故意为之。
最妙的是那金丝云锦。施公命人将布料浸在皂角水中三天三夜,竟浮出户部侍郎的私印纹样。原来,刘鹤鸣早将赈灾银两换作云锦,与漕帮勾结运往关外。那日被识破的伙夫,正是漕帮安插在织造局的暗桩。这一切的一切,都指向了一个巨大的贪腐链条
为了进一步揭开真相,施世纶决定深入虎穴。他化装成一名普通的灾民,混进了漕帮的据点。在那里,他见到了漕帮的帮主——一个身材魁梧、满脸横肉的中年男子。
“你就是施世纶?”帮主上下打量着施世纶,眼中闪过一丝不屑,“哼,你以为你能查出什么来?这扬州城的水深着呢,你小心别把自己淹死了。”
施世纶冷笑一声:“我既然来了,就没打算活着回去。不过,在我死之前,我一定要揭露你们的罪行,让天下人都知道你们的丑恶嘴脸。”
帮主闻言,哈哈大笑:“好大的口气!你以为你有证据吗?告诉你,这扬州城里的官,有一半都是我们的人。你就算查到了什么,也休想活着离开。”
施世纶心中一凛,但他并没有被吓倒。他知道自己已经离真相越来越近了,只要再坚持一下,就能揭开这起案件的全部谜团。
经过一番激烈的搏斗和智斗,施世纶终于从帮主口中得知了整个贪腐链条的真相。原来,户部侍郎与刘鹤鸣勾结,将赈灾银两换成了云锦和私盐,通过漕帮运往关外贩卖。而德济堂的掌柜则是他们的同伙,负责提供砒霜等毒药,以毒害灾民和掩盖真相。
掌握了足够的证据后,施世纶迅速行动。他带领衙役们突袭了德济堂和漕帮的据点,将涉案人员一网打尽。同时,他也将户部侍郎和刘鹤鸣的罪行上奏朝廷,请求严惩不贷。
最终,这起震惊扬州的赈灾贪腐案得以告破。施世纶以他的智慧和勇气,为灾民们讨回了公道,也为朝廷铲除了一大祸患。而他那用竹筒设计机关的妙计,也成为了民间传颂的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