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政殿内,朱元璋蹲在地上,凝视地图良久,这幅图他真是越看越喜欢,尽管昨天和正儿秉烛夜谈,已经将这图看了一夜,可今天见到它还是忍不住多看了几眼。
他转过身,对左右招了招手,指着地图道:“来,把这幅地图挂到咱的御书房,咱要天天看。”
稍作停顿,似是想起什么,又对左右补充道:“去找几个巧匠,将此图刻在王府正门照壁上,诸位大臣也要天天看,都把这图都刻在心里,这都是咱大明的疆土,咱早晚都要收回来。”
李善长作为朝中威望极高的元老,见朱元璋在兴头上,本不该扫兴。
但他此时如鲠在喉又不吐不快,于是上前一步,拱手说道:“陛下,大都督所言,我等都认同,长安确实是都城不二之选。只不过,经历宋金元三代战乱,关中人口锐减、农田荒废、水利失修,数十里不见人烟。”
他思索片刻,下定决心道:“且长安自唐以来,久不做都城使用,城池残破,应天虽不堪为都城,但仍有大都、武昌,皆是繁华大城,自古未有在荒芜之地建都的,请陛下三思,不要做事倍功半之举。”
李善长眉头微皱,脸上满是忧虑,朱元璋知道他所言皆是实情,完全出于公心,并非为了反对朱文正而唱反调。
毕竟建都绝非小事,容不得半点马虎。
朱文正闻言,立刻跨前一步道:“李大人,您似乎是搞反了!自古以来,从来不是因为繁荣才建都,而是因为建都而繁荣。”
“西周时镐京遭战火洗劫,宫室被毁、土地荒芜,加之连年干旱,洛、泾、渭河干涸和岐山地崩,被视为不祥之兆,这才迁都洛阳 。”
“但秦人却在残破的关中废墟上建立起繁荣的咸阳,此后汉、唐皆在此地建都,盛极一时。一旦建都,所有的资源都会涌入都城。”
“如今北有大都,南有应天,西有武昌,如您所言都是繁荣大城,似乎是更好的选择,可也正是如此,这些大城已经发展成熟,盛极一时,而长安残破,更需要建都发展。”
朱元璋微微颔首,陷入沉思。
此时,朱文正又接着说道:“长安为汉唐故都,汉人政权失去北方已数百年,定都于此可彰显‘恢复中华’的合法性,凝聚北方汉人认同 。我大明以恢复华夏正统为己任,定都长安,便是向天下宣告我们继承汉唐荣光的决心,北方的汉人百姓定会望风归附。”
刘伯温轻抚胡须,抓住机会及时献上一通马屁:“大都督所言极是。长安地处关中平原,东有潼关、函谷关天险,南依秦岭,西、北有陇山、黄河屏障,关中四塞为固,敌百万之众可拒于外。此等险要地势,实乃天赐的都城之地。”
刘伯温博闻强识,每一句都切中要害。
朱文正得到刘伯温的支持,欣慰点头,暗赞一声有眼力见,继续说道:“西北河套、陇西地区盛产战马,定都长安,便于我们组建骑兵对抗蒙古。”
此时虽然火器已经开始步入快速发展通道,但军马仍然是关键的军事战略物资,武将们也深深认同。
“而且,关中八百里秦川土壤肥沃,史上曾是重要粮仓,成都更是天府之土,只要整合汉中、成都的粮食资源,再恢复关中水利,比如修复郑白渠,粮食生产完全可支撑都城需求 。”
户部尚书杨思义却面露难色,说道:“话虽如此,但修复水利、重建城池,所需人力物力巨大,百姓刚刚经历战乱,恐难以承受如此重负。再者,这巨额的钱财又从何处而来?”
朱文正嘴角上扬,露出自信的笑容,朗声道:“杨大人,钱财一事不必担忧。我之前就说过,我没收的梁王段氏及云南各州县土司的财宝,已在押运至应天的路上。”
他眉飞色舞,笑道:“你们可能不知道,这群土司几百年来,在当地肆意搜刮民脂民膏,积攒的财富堆积如山。那些黄金、白银、珠宝,足够我们重建长安,恢复关中生产。”
朱元璋见群臣不再反对,坐回龙椅,关于定都长安的争论终于尘埃落定:“既然如此,咱就依正儿所言,定都长安!诸位臣工,谁来担此重任?”
大臣们此时也都回过味来,都是千年的狐狸,这叔侄二人一唱一和,到这会儿还看不出来,那就白在这朝堂上混了。
大臣们眼观鼻,鼻观心,心道,大都督还等什么呢?该你上场表演了。
朱文正大步上前,单膝跪地,声音洪亮而坚定:“此事请交给侄儿,只需给侄儿五年时间,定能还叔父一个巍巍帝都!”
朱元璋看着眼前意气风发的朱文正,心中满是欣慰与期待。他亲手扶起朱文正,重重地拍了拍他的肩膀:“好!朕就把这重任交给你,朕相信你不会让朕失望。”
朱元璋大手一挥道:“正儿,叔父现在穷,国库里没有钱财拨给你,但云南缴获的财物国库一文都不留,你全拿去用!”
朱文正面露喜色道:“侄儿谢过叔父了!”
朱元璋想了想,又道:“杨宪、马三刀!这二人乃实心用事之人,是有能力的,就拨给你听用吧!”
朱文正嘴角一抽,叔父待我可真“好”!
我朱文正何德何能,能同时得到“当世神农”和“土木奇才”的辅佐!
好一对卧龙凤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