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章
清晨六点,程昱在车队休息室的沙发上醒来,脖子因不自然的睡姿而僵硬。他眨了眨眼,一时想不起自己身在何处。直到看见茶几上摊开的技术图纸和笔记本电脑,昨晚的记忆才如潮水般涌来。
\"醒了?\"
一个声音从门口传来。程昱转头,看见黎璃倚在门框上,手里拿着两杯咖啡。她已经换上了赛车服,黑发高高扎起,脸上没有一丝倦容,仿佛早已习惯了这种高强度的工作节奏。
程昱坐直身体,眼镜歪在一边。他下意识整理了一下皱巴巴的衬衫,突然意识到自己整夜未归,连洗漱都没有。\"现在几点?我的课...\"
\"已经有人帮你请假了。\"黎璃走进来,将其中一杯咖啡放在他面前,\"尝一下,车队特供,比你们学校食堂的强十倍。\"
程昱没有碰那杯咖啡,而是直视黎璃的眼睛:\"我需要回学校。这种...强行留人的方式我不能接受。\"
黎璃挑了挑眉,在他对面坐下:\"昨晚是谁对着我们的传动系统设计图研究了三个小时,还写了满屏的修改意见?\"她打开笔记本电脑,屏幕上正是程昱半夜留下的密密麻麻的笔记。
程昱感到一阵尴尬。那是他的职业习惯,看到技术问题就忍不住分析。\"那只是...专业意见。不代表我同意加入车队。\"
\"你知道我为什么找你吗?\"黎璃突然转变话题,手指轻轻敲击杯沿。
\"因为我的机械动力学论文?\"程昱猜测。
\"因为你在讲座里说的一句话。\"黎璃的眼神变得专注,\"'真正的工程学不是追求完美参数,而是理解系统如何在非理想条件下失效。'赛车就是这样,教科书上的理论在200公里的时速下全都不作数。\"
程昱没想到她会记得这么清楚。那确实是他一直坚持的观点,但在学术圈里很少有人真正理解。
\"我需要你的大脑,程教授。\"黎璃向前倾身,\"上赛季我五次登上领奖台,却有三次因为机械故障退赛。我的职业生涯没有几个赛季可以浪费了。\"
程昱注意到她说这话时,眼睛里闪过一丝罕见的脆弱,但转瞬即逝。
\"我只是个大学教授,\"他摇头,\"没有赛车经验。\"
\"正好。我需要的就是不被经验束缚的头脑。\"黎璃站起身,走到窗前拉开窗帘。窗外是车队的主维修区,技师们已经开始忙碌。\"看看他们,都是行业里最棒的人才,但思维已经被固定了。我需要一个能从根本原理重新思考的人。\"
阳光照进来,程昱眯起眼睛。他不得不承认,这个维修区的设备比他实验室的先进多了。
\"我可以赞助你正在做的非线性控制研究,\"黎璃背对着他说,\"五百万,第一期。\"
程昱的手指微微一动。他的研究正处在关键阶段,但学校能提供的资金有限。\"学术研究不应该...\"
\"别跟我说学术纯洁性那套。\"黎璃转身,嘴角带着一丝讥讽,\"你知道mIt和斯坦福的实验室都是谁在资助吗?军工复合体。至少赛车还能给普通人带来快乐。\"
程昱沉默了。她说中了他的痛处——上周他才因为设备不足而放弃了一个实验设想。
\"三个月试用期,\"黎璃看出他的动摇,\"如果你觉得不合适,随时可以离开。我还会额外捐赠一百万给你的实验室。\"
程昱抬头看她:\"为什么是我?\"
黎璃的眼神突然变得锐利:\"因为当我的赛车在最后一个弯道失控时,我想到的是你讲座里提到的热衰减曲线。如果当时技术团队有人懂这个,我可能已经捧起冠军奖杯了。\"
这个回答出乎程昱意料。他原以为她只是看中了他的学术名声。
\"我需要考虑...\"他最终说。
黎璃已经走向门口:\"考虑可以,但在你做出决定前,最好先看看这个。\"她扔给他一个U盘,\"去年所有因机械故障导致的事故分析。提醒你,其中两起是致命的。\"
门关上了,程昱盯着那个黑色U盘,感到一股沉重的责任感压在肩上。
三天后,程昱签下了合约。不是因为那五百万赞助,而是U盘里那段触目惊心的视频——一位车手因为转向系统突然失灵,以300公里的时速撞上护栏。那个画面在他脑海中挥之不去。
他的办公室被安排在车队技术中心最安静的一角,透过落地窗可以看到整个维修区。桌上堆满了赛车技术资料,还有一套最高配置的工作站。
\"适应得如何?\"黎璃走进来,身后跟着一个金发男子,穿着同样的队服。
\"基本参数已经熟悉了,\"程昱推了推眼镜,\"但我发现几个设计上的隐患...\"
\"这是马克,我的队友。\"黎璃打断他,示意金发男子上前,\"他去年拿了两个分站冠军。\"
马克伸出手,笑容灿烂:\"久仰大名,程教授。没想到您会对赛车感兴趣。\"
程昱握了握他的手,注意到对方打量自己的眼神中带着一丝审视。\"只是临时合作。\"他谨慎地回答。
\"程教授可是我用重金挖来的大脑,\"黎璃拍了拍马克的肩膀,\"今年的技术方案会完全不同。\"
马克挑眉:\"真的吗?我还以为技术团队已经够强了。\"他转向程昱,\"没有冒犯的意思,但学术和实战毕竟不同。\"
程昱感到一丝不快,但他习惯了学术圈的彬彬有礼,只是点点头:\"确实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
\"马克,去准备下午的测试。\"黎璃突然说,语气不容置疑。
马克离开后,程昱打开电脑调出一份文件:\"我发现你们的刹车冷却系统设计有问题。理论上...\"
\"别跟我说理论,\"黎璃打断他,\"直接说问题。\"
程昱深吸一口气,切换了表达方式:\"在连续高速制动后,刹车片温度会超过临界值,导致制动力突然下降。这就是你上站比赛最后弯道失控的原因。\"
黎璃的眼睛亮了起来:\"怎么解决?\"
\"重新设计导流罩,增加散热面积,同时改变材料。\"程昱调出几张草图,\"但这需要修改车身结构,会影响空气动力学...\"
\"做。\"黎璃斩钉截铁地说,\"我要看到原型。\"
程昱愣住了:\"不需要先做模拟测试吗?\"
\"时间不等人,教授。\"黎璃已经走向门口,\"赛季前测试下周开始,我要新车能上场。\"
程昱看着她的背影,第一次真切感受到赛车世界的快节奏与高压。这与学术圈的深思熟虑截然不同。
当天下午,程昱在维修区观察技师们工作。他们动作娴熟,但很多操作在他看来缺乏系统性。他忍不住上前指导一位正在调整悬架的技师。
\"这个角度再偏半度,可以增加出弯稳定性。\"
技师抬头看他,眼中带着怀疑:\"我们一直是这样调的。\"
\"但根据动力学模型...\"
\"嘿,书呆子,\"一个声音插进来,\"别用你的公式打扰实际工作。\"马克走过来,手里拿着头盔,\"赛车是艺术,不是数学题。\"
周围的技师发出轻笑。程昱感到脸上一热,但他坚持道:\"艺术也需要遵循物理定律。\"
\"让他说。\"黎璃的声音从后方传来。她刚结束一轮测试,赛车服上沾满汗水和油渍,却显得异常生动。
程昱拿起一个零件,尽量用简单的语言解释他的观点:\"目前的调校在低速弯表现良好,但在高速弯会引发谐波振动,长期来看会加速部件疲劳。\"
黎璃看向技师:\"按他说的做。\"
马克皱眉:\"黎璃,我们没时间...\"
\"我说,按他说的做。\"黎璃一字一顿地说,眼神锐利如刀。
测试结果证明程昱是对的。修改后的赛车在高速弯稳定性明显提升,单圈时间缩短了0.3秒。
\"不错嘛,教授。\"回程的车上,黎璃罕见地称赞道,\"看来你不只会纸上谈兵。\"
程昱看着窗外飞驰而过的景色:\"基础物理学而已。\"
\"明天有媒体见面会,你需要出席。\"黎璃突然说。
程昱转过头:\"什么?\"
\"你是车队新引进的'秘密武器',\"黎璃嘴角勾起一抹笑,\"当然要亮相。\"
程昱刚想拒绝,黎璃的手机响了。她看了一眼,按下接听键:\"周教练。\"
电话那头传来一个低沉的男声:\"听说你找了个大学教授?\"
\"他很好,\"黎璃简短地回答,\"解决了我们一直头疼的高速弯问题。\"
\"别太依赖理论派,\"对方说,\"赛车是血与火的游戏,不是黑板上的公式。\"
黎璃看了程昱一眼:\"我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挂断电话后,车内陷入沉默。程昱忍不住问:\"你的前教练?\"
\"周伟,带我从卡丁车到职业赛。\"黎璃语气平淡,\"现在是我养父的商业伙伴。\"
程昱注意到她说\"养父\"时表情微妙的变化,但他明智地没有追问。
第二天,程昱穿着崭新的车队polo衫,不自在站在闪光灯下。记者们对这个突然加入的学者充满好奇。
\"程教授,您认为学术研究如何应用于赛车实践?\"
\"您从未参与过赛车运动,如何胜任这份工作?\"
\"有传言说您是通过特殊关系获得这个职位...\"
最后一个问题让程昱皱起眉头:\"什么传言?\"
一位女记者笑着说:\"圈内都在传,黎小姐很少对技术人员这么...重视。\"
程昱感到一阵恼怒:\"我是被黎小姐的专业态度所打动。赛车中的机械问题正是我研究的极端案例。\"
黎璃适时地出现,自然地挽住他的手臂:\"程教授是我们车队的重要补充。科学和技术的结合才是现代赛车的未来。\"
她的触碰让程昱身体一僵,但黎璃似乎毫不在意,继续应对媒体。程昱注意到马克在不远处冷眼旁观,而一位中年男子——应该就是电话里的周伟——正若有所思地看着他们。
发布会后,程昱独自走向技术中心,思考着如何尽快适应这个复杂的新环境。他没想到,自己平静的学术生涯会突然卷入这样一个充满竞争、流言和未知挑战的世界。
更没想到的是,那个将他强行拉入这个世界的女人,已经开始悄然占据他的思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