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这个姚广孝,那也真不是个安分的主。
他压根儿没想着一直当和尚。
或者说没想过只当和尚。
既然没有机会找上门,那就自己创造机会呗。
于是姚广孝就开始在家分析,如何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
朱元璋他是不愿意辅助的,倒不是说看不上朱元璋。
而是朱元璋的成就太大了,大明也很稳定,他去了也就是锦上添花,显不出自己的能耐啊。
思来想去,姚广孝想到了朱棣。
经过多方了解,姚广孝对朱棣有了大致的印象。
有能力,有野心,各方面都很符合一个成功的上位者的特征。
所以姚广孝就想去瀛洲碰碰运气。
刚好他听说瀛洲是一块最新发现的大陆,那上面都还是原始人呢,地域又非常的辽阔。
很适合从无到有开始建设。
这不就有了他施展的空间了嘛。
于是姚广孝知道瀛洲那边在招人后,他就主动去接触了一下。
一个面善的和尚,又很有文化。
主动想去瀛洲帮忙,下面的人自然没有不同意的道理。
这点儿小事儿也不用通知朱吾适和朱元璋。
所以姚广孝就顺利登上了去往瀛洲的船。
“贤弟,怎么办,要不要把他弄下来?”
朱元璋觉得还是弄下来的好,虽然他有能力,但不是很安定啊,最好是掌控在自己眼皮子底下。
朱吾适略微思索了一下,摇头否决了。
“算了,让他去吧,姚广孝这人是个人才,他去了可以给老四提供很多帮助的,弊大于利。
再说了,去了瀛洲他还真能忽悠老四打回来啊,最多也就是忽悠老四独立。
不过你放心,只要老四不是傻子,他就不会独立的。
未来至少一两百年内,瀛洲都要仰仗本土的,根本不可能独立。
只要给老四提个醒就行了,他是个明白人,不会乱来的。
而且瀛洲那么大地盘,有的是机会让姚广孝施展,他也没什么理由忽悠老四独立嘛。老四现在可是瀛洲王,看似不独立,实际上跟个皇帝也没啥区别了。”
权利地位跟皇帝没啥区别,还有大明本土一直给他提供支援,美滴很啊,有什么理由独立呢。根本就没有。
姚广孝也确实是个人才,让他去帮一下朱棣也挺好的。
朱元璋也觉得有道理。
堂堂洪武大帝,如果畏惧一个姚广孝,说出去不够丢人的。
“取笔墨纸砚来。”
朱元璋一开口,很快就有人送来了笔墨纸砚。
朱元璋临时给朱棣写了一封信。
大概内容就是,因为一些原因,姚广孝混到瀛洲去了。
如果他能安全到达瀛洲,让朱棣留个心眼,该用就用。
太多的朱元璋也没说。
人都有逆反心理,说多了反而会激发朱棣的逆反心理。
既然决定让他当瀛洲王了,那就少点儿约束吧。
“俞通渊,你把这封信交给老四,就说咱很挂念他,让他好好干。”
终究还是亲父子,朱元璋还是没忍住,借俞通渊口述了一下对朱棣的思念之情。
对于朱元璋这种华夏传统父亲,已经不能要求太多了。
俞通渊郑重其事地将信贴身放好。
“皇上您放心,我一定将信和口谕安全带到。”
“去吧,好好干,别给你爹和你哥丢脸。”
朱元璋短短一句话,俞通渊的眼泪就止不住地流了下来。
皇上没有忘记他们俞家做出的牺牲啊。
扬帆起航。
“走吧贤弟,咱俩去喝一杯。”
离别总是会让人多愁善感。
“行,那就喝一杯吧。”
当个皇帝也不容易,朱元璋的压力也很大的。
作为一个皇帝,他的负面情绪又不太好宣泄出来。
这就是为啥很多皇帝都奇奇怪怪的,因为他们所处的环境就不正常。
人是会受环境影响的。
有负面情绪怎么办呢,最好的办法就是能宣泄出来。
但是怎么宣泄是个很大的问题。
大明之所以有那么多有特殊癖好的皇帝。
就是因为他们的负面情绪无处宣泄,最后找到了特殊的方法。
有的修仙,有的做木匠,还有的则是当宠物饲养员。
有爱好本身不是什么坏事儿,甚至是好事儿。
但是大明文官的地位太高了,他们还总喜欢管着皇帝,跟皇帝作对。
皇帝还拿他们没什么办法。
这就是好比是一个人,在公司里当经理。
他手底下有十来个人,这十来个人每一个都是公司不可或缺的人,不可或缺也就算了,他们这十来个人偏偏还喜欢对经理的工作指手画脚的。
甚至连经理的私生活都要干涉。
上班的时候活得压抑,下班了依旧很压抑。
不管是谁,都顶不住啊。
朱元璋还好,没人敢对他指手画脚的。
但是他自己对自己要求高啊。
时间长了心理再强大,也难免会有压力。
朱雄英和马皇后的相继离世,给了朱元璋沉重一击。
朱标的死,彻底压垮了朱元璋。
也就是从朱标死后,朱元璋才变得越来越残暴,不近人情。
信念崩塌了,身边也没个说话的人了,彻底成孤家寡人了。
这一世还好,朱雄英和马皇后都好好的,朱元璋的戾气没有那么重。
戾气没有,烦恼该有还是会有的。
朱元璋今天想换个喝法,他不想去包厢里喝了。
“那你得去换身衣服,总不能穿着龙袍去喝酒吧。”
朱元璋今天来送俞通渊,用的是官方身份。
经过这几年的接触,朱吾适大概也能了解朱元璋的想法。
他估计是想贴近百姓生活,更好地了解百姓的生活。
当然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听听百姓是怎么夸他的。
每个人都渴望得到认同,就算是皇帝也不例外。
自己为之努力奋斗终身的事业,如果没有得到认可,那真的非常打击人。
朱元璋很讨厌官员拍马屁,他觉得有拍马屁的功夫不如去干点儿实事儿。
但是他又特别喜欢百姓夸他,在他看来,那是发自内心的。
尤其是私下里。
朱元璋小时候,他的老父亲朱五四,就经常在家里偷偷骂元朝皇帝。
所以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特别坚信一件事儿。
百姓私下里偷偷议论的,才是他们内心最真实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