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陵安镇,日子就像镇边那条缓缓流淌的小河,平静且安稳。2025年春天,“两癌”救助申报工作如一阵春风,悄然吹进了这片土地,给一些身处困境的妇女带来了希望的微光。
林嫂是镇上的老住户,她的生活原本简单而平凡。丈夫在镇上的小工厂做工,虽然收入不高,但一家人也算其乐融融。然而,命运却在去年冬天突然转折。林嫂总觉得身体不舒服,在丈夫的再三催促下,她去了县医院检查。当拿到诊断书,看到“乳腺浸润癌”几个字时,林嫂只觉得天旋地转,眼前的世界瞬间失去了色彩。
治病的费用像一座大山,压得这个普通的家庭喘不过气来。为了凑钱,家里不仅花光了所有积蓄,还向亲戚借了不少外债。丈夫每天下班后,又去打零工,可即便如此,离那高昂的治疗费用仍相差甚远。
这天,林嫂像往常一样坐在院子里发呆,邻居王婶匆匆走进来,兴奋地说:“林嫂,你听说了吗?镇上在搞‘两癌’救助申报,像你这样的情况,说不定能申请呢!”林嫂一脸疑惑,王婶便把申报工作的事详细说了一遍。林嫂听后,眼中燃起一丝希望,但很快又黯淡下去:“我这种情况,能行吗?再说,我也不知道咋申报啊。”王婶拍着她的肩膀说:“试试总没坏处,我听说只要符合条件,申请起来也不难。明天我陪你去村里问问。”
第二天一大早,林嫂和王婶就来到了村妇联。村妇联的张姐热情地接待了她们,耐心地讲解申报条件和流程。“林嫂,你先填这个‘两癌’救助个人申报表,把信息都如实填好。然后把身份证复印件、病种病情证明、还有咱低收入类别证明都准备好,交给我就行。”张姐一边说,一边递给林嫂一张表格。林嫂接过表格,手微微颤抖,她看着表格上的一个个空格,心中既紧张又期待。
在填写表格的过程中,林嫂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家庭收入那一栏,她不太确定该怎么填。张姐看出了她的困惑,仔细询问了她家的收入情况,帮她一项项梳理清楚,终于填好了表格。之后,林嫂又回家翻箱倒柜,找出身份证复印好,还去医院把病种病情证明重新打印了一份。至于低收入类别证明,她跑了趟镇民政所,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顺利拿到了证明。
把所有材料交给张姐后,林嫂每天都在焦急地等待消息。她心里没底,不知道自己能不能通过审核。与此同时,在陵安镇的各个角落,还有许多像林嫂一样的妇女也在为这份希望而努力。
李婶是一位特困人员,独自生活。她被查出患有宫颈浸润癌2b以上后,生活更加艰难。得知“两癌”救助申报工作后,她第一时间就去村里申报。由于李婶年纪大了,不识字,村妇联的工作人员就帮她填写表格,还陪着她去准备各种材料。李婶满是感激,拉着工作人员的手说:“谢谢你们,要不是你们帮忙,我真不知道该咋办。”
在镇妇联,工作人员们也在忙碌地收集汇总申报对象名单和材料。妇联主任刘姐每天都要接很多咨询电话,耐心解答妇女们的疑问。她深知这份工作的重要性,每一个申报的妇女都带着对生活的希望,她不能有丝毫马虎。“这些材料都要仔细核对,不能出一点差错,这可是关系到她们能不能得到救助的大事。”刘姐经常这样叮嘱同事们。
申报材料陆续交到景县妇联后,景县妇联的工作人员开始了紧张的核实工作。她们协调医保、卫生健康、民政、乡村振兴等部门,摸清待救助“两癌”患病妇女人数,核实申报对象的病种病情、家庭经济状况等情况。在这个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有几位妇女的病种病情证明不太规范,需要重新开具;还有些妇女的低收入类别证明在系统中查询不到相关信息,需要进一步核实。
景安县妇联的工作人员小李负责联系医保和卫生健康部门,核实申报对象的治疗费用报销情况和病种病情。她每天都要打很多电话,和各个医院、医保部门沟通协调。有一次,为了核实一位妇女的病情,她连续打了十几个电话,才终于弄清楚情况。“虽然很繁琐,但每一个电话都可能为一位患病妇女带来希望,所以再辛苦也值得。”小李说。
经过层层审核,终于到了最后的公示阶段。林嫂每天都关注着村里的公告栏,心中忐忑不安。当她终于看到自己的名字出现在公示名单上时,泪水忍不住夺眶而出。她第一时间跑回家,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丈夫:“咱们有救了,救助金马上就下来了!”丈夫也激动得说不出话来,紧紧地抱住了林嫂。
在这次“两癌”救助申报工作中,陵安镇共有二十位符合条件的城乡低收入“两癌”患病妇女获得了每人一次性救助一万元。这笔救助金,对于她们来说,不仅仅是一笔钱,更是生活的希望,是黑暗中的一束光。
救助金发放仪式在镇政府举行,林嫂、李婶等受助妇女都来到了现场。当她们接过救助金的那一刻,脸上洋溢着久违的笑容。李婶激动地说:“党和政府没有忘记我们,这笔钱就是我的救命钱啊!”林嫂也感慨万分:“以前觉得日子都过不下去了,现在有了这笔救助金,我又有了活下去的勇气。”
仪式结束后,林嫂和李婶走出镇政府大门,阳光洒在她们身上,暖融融的。她们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治疗的过程也会很艰难,但她们不再害怕,因为她们感受到了社会的关爱和温暖。
在陵安镇,这场“两癌”救助申报工作虽然已经结束,但它带来的影响却在持续。它让更多的人关注到城乡低收入妇女的健康问题,也让那些身处困境的妇女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就像镇边的小河,虽然水流平缓,但每一滴水都蕴含着生命的力量,而这份救助,就是那注入生活的希望之泉,滋润着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