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登基后的这三年里,紫禁城依旧庄严肃穆,可宫外的局势却如暴风雨前的海面,波涛汹涌,暗潮涌动。在这三年时间里,我在那冰冷的皇位上冷眼旁观,看着这些变化,真的是你方唱罢我登场。摄政王载沣在这期间逐渐掌握了军政大权,他依赖着张之洞等一众老臣,试图稳住这摇摇欲坠的王朝。张之洞,这位历经风雨的肱骨之臣,虽已年迈体衰,却依旧怀着对大清的忠诚,为摄政王出谋划策。然而,朝堂之上,各方势力的角逐从未停歇。
随着时间推移,隆裕太后也开始在权力的舞台上崭露头角,她的权力逐渐扩大。宫廷之内,摄政王与隆裕太后之间微妙的权力平衡,让整个宫廷的氛围愈发微妙。
摄政王深知大清面临的困境,于是联合张之洞、袁世凯等大臣,轰轰烈烈地开展了改革。他们期望通过改革,增强国力,挽救王朝于既倒。可在这改革的背后,摄政王内心深处的算盘,却是将权力进一步集中,强化皇权排挤汉人忌惮袁世凯,欲杀袁世凯而后快,希望能够收拢地方权力回归中央。最终,他推出了皇族内阁,内阁成员大多为皇族宗亲,这一举措无疑将其他汉族大臣排除在外,这一虚假的立宪政体引发了诸多不满。
就在这风云变幻之际,在我登基之初,汪精卫、陈璧君等人就策划了针对摄政王的暗杀行动,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朝廷中掀起轩然大波。他们怀揣着革命理想,试图以极端手段改变这腐朽的王朝。那一日,当暗杀的消息传来,整个紫禁城都陷入了恐慌。我虽身处深宫,却也能感受到那扑面而来的紧张与不安。摄政王等人更是如惊弓之鸟,加强了宫廷内外的戒备。
而这一切,都只是暴风雨来临前的前奏。武昌起义的枪声,如同划破夜空的闪电,瞬间点燃了全国革命的烽火。消息传来,朝堂之上乱作一团。摄政王面色苍白,手足无措,往日的威严荡然无存。大臣们也都慌了神,彼此争论不休,却拿不出一个有效的应对之策。
我坐在那冰冷的龙椅上,听着宫外传来的消息,心中满是恐惧与迷茫。这三年来,我看着摄政王为了巩固皇权而努力,看着改革在各方势力的拉扯下艰难前行,却未曾料到,这一切最终都无法阻挡革命的浪潮。如今,面对这来势汹汹的起义,大清王朝的命运,仿佛悬在了一根细线上,摇摇欲坠,而我,这个名义上的皇帝,却依旧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一切发生,不知未来的路在何方。心中却相信这些都是新中国一路走来的必经历程。
1911年10月11日,武昌起义的消息如惊雷般炸响在紫禁城的上空。当听闻起义军占领武昌城,并宣布成立军政府,推举新军将领黎元洪为都督,随后汉阳、汉口等地也纷纷响应起义时,整个朝堂瞬间陷入了一片混乱。
我端坐在龙椅之上,虽年仅六岁,却因知晓这便是改变历史走向的辛亥革命开端,心中既紧张又充满忧虑。看着殿下的隆裕太后、摄政王与众大臣,他们的表现正如历史所记载的那般,方寸大乱却又急于想出抵抗之招。
隆裕太后面色苍白,眼神中满是惊恐与无助。她不停地绞着手中的帕子,声音颤抖地说道:“这可如何是好?这江山社稷,难道就要毁于一旦了吗?”说罢,便忍不住落下泪来。
摄政王载沣则强作镇定,可额头上细密的汗珠却泄露了他内心的慌张。他来回踱步,思索片刻后说道:“立刻调集北洋新军,前去镇压叛军,务必尽快平息这场叛乱,绝不能让革命的火焰蔓延开来!”
然而朝廷起用于他,袁世凯却以足疾为由几番推辞。袁世凯当面对摄政王载沣时却面露难色的说:“王爷,北洋新军向来只听微臣调遣,如今微臣已赋闲在家,恐怕……”袁世凯此举,无疑是在趁机索要权力。面对如此情形,遗命大臣的张之洞,虽已重病在身,仍强撑着精神进言:“此时应恩威并施,一方面派兵镇压,另一方面也可适当做出一些让步,以安抚民心。”
其他大臣们也纷纷各抒己见,有的主张坚决镇压,有的则提议与起义军和谈,朝堂上争论声此起彼伏。我看着这混乱的场面,心中明白,大清王朝已站在了生死存亡的悬崖边缘。这场革命来势汹汹,如同汹涌的潮水,试图冲垮这延续了数百年的封建统治。而眼前的众人,虽都在竭力想办法抵抗,可我却隐隐感觉到,这一切或许都只是徒劳,历史的车轮似乎已无法阻挡,正朝着未知的方向滚滚驶去。
我内心知道现在已经是最重要的时刻已经到来。从我死亡重生到这里以崭新的身份生活的那一刻,深深的知道现在活着的我有真实感受就是最重要的。要为自己而活。当确认所了重生的时代与身份(所处清朝末年重生成为溥仪),知道这个身份所代表的不过是落后封建,愚昧的帝制,诚然,我虽然依照这个身份得到了许多奢华享受的生活与无上的权力。但我是知道这历史的走向,且历史不容个人改变而受影响。在登基这三年来我也意图影响周围的权利者,但对于历史所趋的趋势变化微乎其微。有那么一丁点儿的影响,相比于原历史也不知是偏好还是偏坏。但依照心中信仰,我也想去改变孱弱的中国,不被列强所欺负。但事与愿违。我表现的再好。在当权者看来,我始终不过是一个小孩子。只是皇帝宝座上的一个傀儡尊宠物。 对于外朝政治的无力感,我只有深根于紫禁城内宫,以种种方法方式树立我一个皇帝的威严。
登基后的日子,我虽年幼,却不敢有丝毫懈怠。每日晨起,我都会刻意挺直小小的脊梁,端坐在铜镜前,任由太监们为我梳洗穿戴。穿衣时,若有小太监动作稍慢,我不会立刻发怒,而是用平静却不容置疑的语气说道:“侍奉天子,当需勤勉,往后手脚可要麻利些。”小太监惶恐跪地谢罪,自那以后,再无拖沓。
平日里,我在宫中漫步,身后跟着一群宫女太监。若是瞧见地上有杂物,我会停下脚步,轻声问身旁的大宫女:“宫中这般杂乱,成何体统?这该是谁的差事?”大宫女忙不迭地安排人清理,从那以后,宫中道路时刻保持整洁。通过这些小事,我逐渐在众人心中树立起威严,让他们明白,这宫中的小皇帝,虽年纪小,却事事都看在眼里。身为重生为溥仪的我,在宫中这般行事,倒也符合巩固自身地位、树立威严的考量。每日清晨,当我在寝宫龙床上悠悠转醒,贴身太监小李子便会迅速上前,轻轻为我披上绣着金龙的寝衣。我会抬眼,锐利的目光扫过小李子的脸,不放过他任何一个细微的表情变化。
“今儿个起得比往常早了些,是有什么缘由?”你声音稚嫩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小李子吓得立刻跪地,声音颤抖:“回皇上的话,奴才想着今儿个天气不错,怕误了皇上的晨练,所以……”
你微微颔首,示意他起身,心里却默默记下这一细节。
用膳时,摆满珍馐美馔的膳桌被缓缓推到你面前。你盯着一道平时爱吃的菜肴,眉头轻皱:“这道菜的色泽看着与往日不同,掌勺的可是换了人?”一旁负责传膳的宫女小翠连忙福身:“皇上圣明,今日王御厨偶感风寒,是张御厨代劳。”你轻轻哼了一声,“往后再有这等事,提前告知朕。”
平日里,我对自己的衣物也格外上心。每一件龙袍的材质、花纹,甚至缝线的针脚,我都了如指掌,我有时就发现常穿的那件明黄色龙袍袖口处的绣线似乎比之前粗了些。“这是怎么回事?内务府当差竟如此粗心!”你拍案而起,声音在宫殿内回荡。负责管理衣物的太监王福吓得脸色惨白,“皇上恕罪,是内务府新来的绣娘手艺不精,奴才这就去查办。”你冷冷地看着他,“查办是自然,朕的衣物岂容有半点差池。”
这般事事留心,追根问底,久而久之,宫中上下对我敬畏有加,无人再敢在你面前有丝毫懈怠 ,你的威严也愈发牢固。
隆裕皇太后,是我在这宫中最亲近之人。我时常会在请安后,依偎在她身旁,陪她闲话家常。我会细心地为她挑选她喜爱的点心,用稚嫩的声音说:“皇额娘,这是儿臣特意为您寻来的,您尝尝。”偶尔,我也会与她讨论宫中的琐事,提出一些合理的小建议,比如调整宫人的作息安排,以提高做事效率。她看着我,眼中满是惊讶与欣慰,渐渐的,她开始重视我的想法,遇到一些小事,也会听听我的意见。
摄政王载沣,手握重权,时常与隆裕皇太后商议政务。我虽年幼,却也努力参与其中。每当他们讨论时,我会安静地坐在一旁,认真倾听。若是遇到我能理解的事务,我会鼓起勇气发表自己的看法,哪怕只是简单的几句。摄政王和皇太后对我的小看法听后,虽未完全采纳我的建议, 但对于我的表现都露出了惊讶的神色,这让他们开始意识到,这个小皇帝,并非寻常孩童。
在宫中日子一天天过去,我宫中的威严虽已树立,但我深知,仅靠威严难以让众人真正忠心,收复人心才是关键。
一日,负责洒扫的小宫女巧儿不小心在寝宫中打碎了一只摆在香案上观赏的花瓶。那清脆的破裂声仿佛也震碎了巧儿的心,她吓得脸色煞白,瘫倒在地,周围的太监宫女们都露出惊恐的神色,生怕这小宫女会招来皇上的雷霆之怒。我闻声而来,看到地上的碎片和瑟瑟发抖的巧儿。周围的人都屏住呼吸,等待着你的发落。你没有立刻发怒,而是蹲下身子,轻声问巧儿:“可曾伤着自己?”巧儿愣住了,眼中满是惊讶,她没想到皇上关心的不是花瓶,而是自己。她哽咽着摇了摇头。你站起身来,对着周围的人说:“不过是一只花瓶,人没事就好。以后做事小心些便是。” 巧儿感动得泪流满面,从此对皇上死心塌地,逢人便说皇上的仁慈。其他宫女太监听闻此事,也都觉得皇上并非冷酷无情之人,心中对皇上更多了几分亲近。
还有一次,御药房的小太监阿顺因为不小心抓错了一味药,差点酿成大错。太医院院判战战兢兢地将此事禀告于你,等待着对你的发落。你没有立刻责罚阿顺,而是详细询问了事情的经过。原来阿顺家中母亲病重,他心急如焚,才一时疏忽抓错了药。你沉思片刻后,说道:“阿顺虽有错,但念其一片孝心,且尚未造成严重后果,从轻发落。罚俸一月,以作警示。另外,从朕的私库中拿出些银子,让阿顺给母亲请个好大夫治病。”阿顺得知皇上的处置后,感激涕零,在太医院中更加努力做事,其他太监们也对皇上的宽宏大量敬佩不已。
又有一回,正值隆冬时节,你看到负责夜间巡逻的侍卫们衣着单薄,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你当即下令,让内务府给侍卫们加厚棉衣,并且每日提供热汤驱寒。侍卫们接到旨意后,心中暖意融融,对皇上的关怀十分感激,巡逻时也更加尽职,发誓要好好保护皇上的安全。
而自我出生在王府起,就深知钱财的重要性。我巧妙地借着对古玩字画、奇珍异宝的喜爱之名,开始聚拢钱财。在王府时,我便让心腹乳母嬷嬷暗中搜罗一些有价值的物件,以各种理由收藏起来。登基成为皇帝后,你凭借着现代知识,更加系统地收容财物。你知道宫中的宝贝无数,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物件,或许在民间都是价值连城的珍宝。
你表面上只是对这些物件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让摄政王与皇太后都以为你只是个喜爱收藏的孩子。实则你心中清楚,这些财物在未来退位后,将是你在民间生活的重要保障。看着宫中宫女太监为了点银子相互勾结、争斗,你心中感慨万千。你深知,这不过是宫中的一角,那此时中国的普通百姓生活必定更加困苦艰难。
我时常在夜深人静时,望着窗外的星空,心中暗暗发誓,若有机会,一定要为这苦难的百姓做些什么,让这面心中的红旗真正能给百姓带来希望与幸福。而这些聚拢的钱财,或许也能在未来的某一天,发挥出意想不到的作用。
在这深宫里,我虽无法改变历史的大局,但我想尽我所能,在这有限的空间里,为自己赢得一些尊重,为这宫中的生活带来些许改变。每一次与太监宫女的相处,每一次与皇太后、摄政王的交流,都是我在这紫禁城中努力生存、努力成长的印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