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霄(溥仪)虽年仅周岁,可内心却因前世记忆,远比同龄人成熟。
在知晓自己未来将不满三岁就登基成为清朝末代皇帝后,一股沉甸甸的使命感涌上心头。
凌霄深知,这看似尊贵无比的身份,实则背负着风雨飘摇的大清江山,以及家族的荣辱兴衰。
正因如此,前世作为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的新中国新青年,又想帮助亲爱的祖国成长为人民的共和国。
凌霄在心中这样的思考?是否矛盾?凌霄又该怎么抉择呢?凌霄想既然自己成为了溥仪,那前路怎么样?还是取决于现在的自己。
更知道那历史是大致不可改变的。唯有强大自身才有能力谋求改变。
此后,面对阿玛载沣的教导,凌霄展现出超乎常人的专注与认真。
每日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进王府的庭院,凌霄便已在书房中,端坐在书桌前,等待先生授课。无论是学习传统的经史子集,还是聆听西方幕僚讲解外面世界的科技、文化与政治格局,凌霄都全神贯注,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无论是中华的传统文化还是西方的科技文化都表现出无比浓厚的兴趣。
在学习经史子集时,凌霄宛如一块海绵,对那些治国理政的典故如痴如醉。
每当先生讲到古代贤君如何选贤任能、如何治理国家时,凌霄都会瞪圆双眼,如同两颗明亮的星星,细细聆听,脑海中犹如风车一般飞速转动,思索着如何将这些智慧运用到未来的统治中。
遇到不懂或者十分感兴趣的地方,凌霄会如离弦之箭一般立刻向先生请教,小小的身影在书房中像只小尾巴一样追着先生问个不停,那份求知若渴的劲儿,让先生们都深感惊讶。
而在接触西方知识时,凌霄犹如久旱逢甘霖的禾苗,对其展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凌霄对西方的先进科技,诸如火车、轮船、枪炮等,充满了如孩童般的好奇,常常如求知若渴的学生缠着幕僚详细讲解其原理和应用。
当幕僚讲到西方的民主制度时,凌霄便会陷入如哲学家般的沉思,将其与大清的封建体制进行对比,心中暗自琢磨着是否能从中寻觅到改良大清的灵丹妙药。
载沣看到儿子如此努力,心中满是欣慰。载沣时常来到书房,默默观察凌霄学习启蒙的模样。
有时,凌霄在学习中遇到难题,眉头紧锁,载沣会走上前去,轻声给予指导,父子俩一同探讨问题,氛围融洽而又充满希望。
在这动荡不安的时代,王府书房中,凌霄努力学习的身影,成为了载沣心中的一抹温暖与期待,载沣期望着儿子能凭借这份努力,在未来的艰难岁月中,为大清和家族闯出一条光明之路。
看着儿子很欣慰的同时,心中不由得担忧起了被幽禁在瀛台的光绪皇帝。
近期由宫内传出的消息称,光绪皇帝长期的软禁以及情绪压抑使光绪的身体状况日益恶化。
朝堂上的尔虞我诈。派系之间互相倾轧,争权夺利。令载沣的心思更加沉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