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和钱守庸听闻曹文诏战死的消息,皆是一阵唏嘘。李明坐在书房之中,眉头微蹙,轻轻摇头说道:“曹文诏也算是一员猛将,就这么死了,着实可惜。”
钱守庸在一旁附和道:“是啊,虽说咱们和他并无瓜葛,但他这一死,对大明局势多少还是有些影响。”
然而,两人倒也没显得太过紧张。毕竟,时移世易,如今起义军的实力与崇祯二年相比,那简直是天壤之别。
这些年来,大明王朝财政愈发窘迫,欠饷现象愈发严重。尤其是边军,许多士兵连基本的生活都难以维持。活不下去的士兵便纷纷当了逃兵,而起义军则趁机吸纳了这些逃兵,实力不断壮大。曾经几百官兵就能追着几千甚至上万起义军打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了。
如今,起义军势力壮大,打死个把参将、游击之类的军官,也并非什么稀奇事。只是曹文诏这样的将领,竟然也折在了起义军手里,实在是让人意外。
李明端起茶杯,轻抿一口,缓缓说道:“曹文诏之死,看似偶然,实则也是大明局势发展的必然。如今这天下,各方势力此消彼长,咱们也得早做打算。”
钱守庸点头称是,说道:“没错,接下来局势如何发展,还未可知,咱们可得小心应对。”
李明环顾四周,见周围还有些侍从,便挥手将其他人都打发走,起身走到门口,谨慎地关好门,这才缓缓走回座位,压低声音对钱守庸说道:“老钱啊,你看如今这大明,瞅着是越来越不行了。你身为蓟辽督师,对局势的了解应该比我透彻。实不相瞒,我本就是流寇出身,当初投靠朝廷,不过是想借着朝廷的资源来壮大自己的实力罢了。”
钱守庸神色如常,显然对李明这番话早有预期,静静地听李明继续说。
李明接着说道:“咱们现在身处关外,旁边皇太极的后金和祖大寿的关宁铁骑都对咱们虎视眈眈。这种形势下,是时候为自己多做些打算了。我是这么想的,等我的部队完成步枪换装,就派兵武力夺取周边那十五个堡垒。你也知道,这些堡垒可是崇祯皇帝圣旨里明确划给我的防区,可祖大寿却拒绝撤出堡内的驻军。咱们凭借后膛步枪的强悍火力,定能收回这些堡垒。到时候,既能以此威慑祖大寿,也能让皇太极有所忌惮。”
钱守庸微微点头,目光沉稳,说道:“嗯,武力夺回堡垒,确实能增强咱们的实力与话语权。只是这步枪换装进度如何,务必要保证稳妥,不能出岔子。”
李明自信一笑,说道:“放心,预计再有三个月就能完成第一旅的换装。一旅换装结束后,咱们再根据新装备演练一个月的新战法,到时候战力定能倍增。”
钱守庸沉思片刻,缓缓说道:“此计可行,但谈判一事需万分谨慎。人选要精挑细选,务必保证能领会咱们的意图,在谈判中不落下风。同时,武力夺取堡垒时,要防备后金与关宁铁骑联手突袭,咱们得提前部署好应对策略。”
李明与钱守庸密议过后,第六天,齐小天怀揣着一个包裹,脚步匆匆地赶往总兵府。此时,总兵府内一片忙碌景象,士兵们往来穿梭,进行着日常操练与物资整理。
李明正在书房内,对着墙上那幅详尽的军事地图沉思。地图上,各种标记错综复杂,代表着各方势力的分布与局势的微妙变化。他正思索着与钱守庸商议之事的后续布局,如何在各方势力的夹缝中壮大自身。忽听亲兵来报:“将军,齐小天求见。”李明眼睛一亮,脑海中关于军事布局的思绪瞬间被拉回,忙说道:“快请他进来。”
齐小天踏入书房,脸上难掩兴奋与自豪之色。一见到李明,他便赶忙上前,语气中透着抑制不住的激动:“将军,我可算不负您所托,左轮手枪研制成功了!”说罢,他小心翼翼地打开包裹,将一把崭新的样枪呈到李明面前。枪身散发着冷峻的金属光泽,在书房的烛火映照下,反射出星星点点的光,仿佛在诉说着它的不凡。
李明接过左轮手枪,眼中满是期待。他细细打量着这把枪,从光滑细腻的枪身,到设计精巧的转轮部位,每一处细节都不放过。他轻轻转动转轮,感受着机械运转的流畅度,金属之间的摩擦声在寂静的书房中格外清晰。随后,他抬起头,对齐小天问道:“这枪实际用起来怎么样?”
齐小天自信满满地回道:“将军,这左轮手枪一次能装填六颗纸壳子弹,连续射击能力远超咱们之前研发的燧发手铳。而且操作简单,对士兵来说,稍加训练就能熟练使用。不过因为还没进行全面测试,所以对于精准度、可靠性、有效射程都还不太掌握。”
李明一听,立刻来了兴致,说道:“走,咱们这就去靶场测试测试!”其实齐小天早就对各项性能心中有数,只是为了让李明更有参与感,这才故意这么说。
两人很快来到靶场。靶场上,整齐排列着不同的测试道具,有普通的木板,还有套着镶铁棉甲的木板,且在不同距离处都做了明确标记。
李明手持左轮手枪,按照齐小天所教的持枪姿势,先瞄准20步外的普通木板。随着“砰”的一声脆响,子弹如流星般射出。李明打完一轮后,迫不及待地让人去查看弹着点情况。士兵回来报告,子弹在普通木板上留下了深深的弹孔,且在20步距离内,精准度尚可。
接着,李明又将目标转向20步外套着镶铁棉甲的木板。几声枪响过后,众人惊喜地发现,子弹成功击穿了镶铁棉甲,深深嵌入木板之中。李明微微点头,对这个结果还算满意。但他并未就此满足,又装填子弹,尝试在15步、25步等不同距离,对有甲和无甲的目标进行射击。
一番测试后,李明对齐小天说道:“这枪在20步距离能破镶铁棉甲,近距离对无甲目标精准度也还行,但中远距离的精准度确实有待提升,而且有效射程仅有20步,这距离太短了,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可靠性方面,刚才射击过程中倒是没出现故障,但还得多轮测试才行。总体来说,已经有个不错的基础了。不过我有几个疑问,首先这左轮手枪的制造成本如何?还有配套子弹的成本又是多少?另外,这左轮手枪弹巢和枪管怎么保证能每次都重合?又怎么保证气密性呢?”
齐小天赶忙先回应成本问题:“将军,普通燧发手铳造价大概在五两银子左右,咱们这左轮手枪因制造工艺复杂,尤其是弹巢、扳机等关键部件需精细打造,每把成本初步估算约十五两银子。至于配套的纸壳子弹,咱们采用铜头而非铅头,纸壳工艺要求倒不算高,但底火使用的雷汞成本颇高,一颗子弹成本大约一钱银子。”
接着,他解释起弹巢与枪管的问题:“将军,弹巢的中后部设计有开槽,在扳机的上方,有一个定位片。当扣动扳机时,这个定位片会被拉下,弹巢就能顺利转动,随着弹巢转动会与枪管逐渐脱开。这时定位片紧紧顶在弹巢表面,准备进入下一个槽内,保证过程连贯准确。当弹巢上部的孔对正枪管时,定位片恰好卡在槽内,实现精准定位,不仅提高射击精度,还确保每次射击的可靠性。”
李明听完点点头,又说道:“可这气密性不好,严重影响了射程,你有什么解决办法吗?”
齐小天面露难色,无奈地说:“将军,目前我也实在是没有太好的办法解决这个气密性问题,还得再花些时间研究研究。”
李明心里明白,就后世所知,左轮手枪气密性问题确实是天生的缺点,难以彻底解决。权衡之下,他觉得当前这枪的整体性能已基本满足作战需求,时间等不及了,便果断下令:“虽有不足,但这左轮手枪的连续射击能力、近距离破甲及精准度等方面优势明显。很适合给骑兵部队列装,炮兵和军官用来自卫也很不错。齐小天,你即刻安排量产,同时继续研究优化方案,逐步改进气密性,提高射程。成本方面你再仔细研究一下,尤其是雷汞的制造能流程不能再优化,降低子弹成本。”
齐小天坚定地说:“将军放心,我一定全力以赴!”随后便急匆匆的返回兵工厂安排量产和优化事宜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