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青瓷引魂
2018年秋,清源市老城区\"栖梧巷\"深处有家名为\"拾遗斋\"的古董铺子。店主陈砚之是位三十出头的文物修复师,白衬衫永远浆洗得笔挺,鼻梁上架着玳瑁圆框眼镜,举手投足带着旧式文人的雅致。
这日黄昏,陈砚之正伏案修补一尊宋代影青瓷观音像,忽闻门外风铃轻响。抬头见雕花木门半掩,穿月白旗袍的女子正踮脚擦拭门框积灰。斜阳穿过她鬓边珍珠流苏,在青砖地上投下细碎光斑。
\"姑娘要寻什么物件?\"陈砚之起身时带翻了案头镇纸,却见那女子转身时旗袍下摆泛着奇异青光,如同雨后竹叶上凝结的露水。
女子嫣然一笑:\"掌柜的能修魂器么?\"她指尖抚过观音像断裂的莲座,冰凉触感让陈砚之打了个寒颤。待要细看,女子已如薄雾般消散在暮色中,唯有案头多了一枚雕着缠枝莲的翡翠耳珰。
当夜暴雨倾盆,陈砚之在修复室核对账目时,忽见那枚翡翠耳珰悬浮在月光里。耳珰内侧刻着蝇头小楷:\"民国廿六年霜降,林氏若曦敬献\"。铜炉里的檀香无风自动,墙皮剥落处显出一行朱砂小字:\"欲见故人,戌时三刻。\"
第二章 画魂惊鸿
戌时的更鼓声中,陈砚之鬼使神差地回到铺子。雨幕里,那女子正倚在博古架前哼唱苏州评弹,素白手腕上缠着串玛瑙佛珠。见他进来,她将鎏金怀表按在玻璃柜台上,表盖内侧嵌着的照片令陈砚之瞳孔骤缩——竟是民国时期栖梧巷全景图,图中\"林氏绣庄\"的匾额清晰可辨。
\"家父林鹤年,曾任清源商会会长。\"女子指尖轻点照片,柜台上突然浮现出虚幻的戏台幻影,青衣花旦的水袖翻飞间,她轻声道:\"妾名若曦,生于宣统元年。那年父亲为保戏班伶人,开罪权贵......\"
话音未落,幻影陡然扭曲成冲天火光。陈砚之瞥见火焰中有人影坠落,怀表发出刺耳鸣响。待要追问,若曦已化作青烟钻入他胸前的翡翠挂坠,挂坠内侧浮现出密密麻麻的工尺谱。
第三章 残卷谜踪
次日清晨,陈砚之在修复室发现本民国手札。泛黄纸页记载着惊人往事:1937年日军侵占清源前夕,林氏绣庄收留数百难民。某夜日军少佐强索绣娘,林鹤年为保众人性命,当众将女儿若曦锁入地窖。三日后,日军撤离时地窖里传出《牡丹亭》唱腔,掘开时只见满地青瓷碎片,绣庄匾额上插着半截断簪。
手札最后夹着张黑白照片,穿和服的日本军官怀中搂着戴翡翠耳珰的女子,背景里模糊可见\"栖梧书苑\"的招牌。陈砚之猛然想起修复室里那尊影青瓷观音——底座裂痕处的金缮痕迹,与照片中女子耳畔的流苏如出一辙。
第四章 夜半琴音
第七个无月夜,挂坠里的翡翠突然发烫。陈砚之追着琴音来到废弃的栖梧书苑,见若曦正在残破的戏台上抚琴。月光透过漏窗洒在她肩头,戏服上的金线在暗处流转如活物。
\"那年我吞金未死,被戏班班主所救。\"若曦的指尖在焦尾琴上泛起幽蓝微光,琴弦震颤间,陈砚之看见幻象:日军军靴踏碎青石板,刺刀挑开绣庄大门,父亲被逼至墙角写下\"大东亚共荣\"的匾额。
琴音陡然转急,书苑梁柱间渗出鲜血,在月光下凝结成字:\"血债需血偿\"。陈砚之惊觉手中多了一柄青铜短剑,剑身铭文与照片里日军军官的佩刀纹路完全吻合。
第五章 双生因果
当夜暴雨如注,陈砚之握剑冲进雨幕。青石板路上浮现出血色脚印,引他来到护城河畔。对岸戏台亮起幽幽灯火,若曦正在台上唱《牡丹亭》的《冥判》:\"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日军军官的佩刀突然钉入戏台,军官的鬼影从刀光中走出,狞笑着扯开和服:\"当年你父亲用赝品替换家传宝刀,这笔账该清了!\"刀锋所指处,陈砚之胸前的翡翠挂坠迸发青光,若曦的身影在强光中逐渐透明。
\"快斩断因果线!\"若曦的嘶喊混着瓷器碎裂声传来。陈砚之挥剑斩向虚空,军官鬼影发出惨叫,化作万千青瓷碎片。暴雨中传来父亲临终的叹息:\"四娘,不怨你......\"
第六章 青瓷重圆
晨曦初现时,陈砚之在修复室醒来。案头那尊影青瓷观音已完好如初,底座金缮纹路组成\"谢\"字。翡翠挂坠里传出若曦最后的声音:\"父亲用二十年阳寿换我残魂不散,如今恩怨已了。\"
他翻开最新修复的《栖梧地方志》,在\"民俗篇\"发现新增段落:1945年日军投降前夜,有青衣女子在戏台自焚,手中紧握半阙《牡丹亭》。残碑照片上,焦黑的戏台梁柱间,隐约可见双鱼玉佩的纹样——与陈砚之祖传的玉佩纹路分毫不差。
结尾:
如今\"栖梧巷\"改造成了文化街区,陈砚之的\"拾遗斋\"成了网红打卡点。常有游客说在雨夜听见戏腔,却总寻不着人影。某日有位老者驻足良久,指着玻璃柜里的影青瓷观音笑道:\"这观音眉眼,倒像我年轻时救过的戏班花旦。\"
陈砚之望着观音像底座新添的裂痕——那里悄然绽放出一朵青瓷莲花,花蕊处隐约可见两点朱砂痣,在灯光下流转着温柔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