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后明堂乐章之一
武后明堂乐章并载本集
外办将出
总章陈昔典,衢室礼惟神。宏规则天地,神用叶陶钧。负扆三春
溯源古韵,探寻《外办将出》的礼敬与担当
外办将出
总章陈昔典,衢室礼惟神。
宏规则天地,神用叶陶钧。
负扆三春旦,充庭万宇宾。
顾已诚虚薄,空惭亿兆人。
《外办将出》宛如一首穿越时空的雅乐,以其古朴庄重的韵律,缓缓拉开古代礼仪活动的宏大帷幕。这首诗不仅是对特定场景的生动描摹,更是古人精神世界的深度映射,字里行间满溢着对天地神灵的敬畏、对传统礼仪的尊崇,以及对家国责任的担当,蕴含着厚重的文化底蕴与深刻的教育意义,成为我们窥探古代礼仪文化与文学表达的珍贵窗口。
首联:溯源古礼,敬神启幕
“总章陈昔典,衢室礼惟神”,起笔便将我们引入一个充满历史厚重感与神圣氛围的场景。“总章陈昔典”,“总章”作为古代掌管礼仪、乐舞等事务的官署,承载着传承与践行传统礼仪的重任。“陈昔典”,则是郑重地将古老的典章制度一一陈列展开,每一条规则、每一项仪式,都像是在诉说着先辈们的智慧与传承,彰显出活动的庄重性与对传统的坚守。“衢室礼惟神”,“衢室”作为举行重大礼仪活动的特殊场所,庄严肃穆,在这里举行的祭祀或典礼,皆是以敬畏之心敬奉神灵。“礼惟神”三字,直白而有力,将对神灵的崇敬之情推向高潮,为整首诗奠定了虔诚而庄重的基调,让我们仿若能看到在古老的衢室之中,香烟袅袅,祭祀者们身着华服,依照古老的典章,一丝不苟地进行着仪式,每一个动作都饱含着对神灵的敬畏与尊崇。
颔联:法象天地,神佑社稷
“宏规则天地,神用叶陶钧”,承接首联的庄重氛围,进一步拓展了礼仪活动的宏大意境与深远意义。“宏规则天地”,表明这场礼仪活动并非随意为之,其规模之宏大、规则之严谨,皆效法天地自然的运行规律。古人认为,天地有其恒常的秩序与法则,人类的活动应与之相契合,方能和谐发展。这种对天地自然的敬畏与效法,不仅体现在礼仪活动的外在形式上,更深入到古人的思想观念之中。“神用叶陶钧”,“叶陶钧”原指辅助制陶工人转动陶轮,在这里寓意着神灵如同那操控陶轮的无形之手,辅助着世间万物的运转与发展。古人坚信,神灵在礼仪活动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的庇佑与指引,是国家繁荣、社会安定的重要保障,此句深刻展现了古人对神灵助力的殷切期望与坚定信仰。
颈联:春日朝仪,万宾齐聚
“负扆三春旦,充庭万宇宾”,此联笔锋一转,从对礼仪活动的整体描述转向对人物与场景的细致刻画。“负扆三春旦”,描绘出春日清晨,主事者(多为君主)背依屏风,庄重临朝的威严姿态。“负扆”这一动作,不仅展现出主事者的尊贵身份,更凸显出其肩负的重大责任。在这美好的春日,主事者迎来新的开始,以庄重的态度开启政务,象征着对国家事务的高度重视与担当。“充庭万宇宾”,则将镜头拉远,展现出庭院之中宾客云集的盛大场景。来自四面八方的宾客,济济一堂,他们的到来,不仅增添了活动的隆重氛围,更体现出这场礼仪活动在当时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它是国家与外界交流、展示自身文化与实力的重要平台。
尾联:自省谦逊,心怀苍生
“顾已诚虚薄,空惭亿兆人”,这是整首诗情感的升华与主题的深化。“顾已诚虚薄”,主事者在面对如此盛大的礼仪活动与众多宾客时,并没有自满自得,而是深刻地审视自身,认为自己的才能与德行尚显不足,难以胜任如此重任。这种谦逊的态度,不仅体现了主事者对自身的严格要求,更彰显出其高尚的品格与自我反省的精神。“空惭亿兆人”,进一步表达了主事者对天下百姓的愧疚之情。他们深知,作为国家的领导者,肩负着治理国家、造福百姓的重任,然而自己却未能尽善尽美,未能让每一位百姓都过上富足安康的生活。这种强烈的责任感与民本思想,贯穿全诗,展现出古人对家国责任的深刻认知与担当。
总体评价
《外办将出》无疑是一首极具价值的诗篇,在古代礼仪文化与文学表达的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从艺术表现来看,语言凝练而富有韵味,用词精准且充满深意,如“陈”“礼”“规”“叶”“负”“惭”等字,生动地展现了礼仪活动的过程、人物的情感与思想;“总章”“衢室”“陶钧”“负扆”等意象,不仅丰富了诗歌的文化内涵,更增添了其艺术感染力,使读者仿若穿越时空,置身于古代礼仪活动的现场。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从礼仪活动的场景描绘,到对天地神灵的敬畏与效法,再到人物形象与活动盛况的展现,最后以主事者的自省与责任感收尾,逻辑清晰,情感层层递进。从文化价值而言,它是研究古代礼仪文化的珍贵资料,为我们还原了古代礼仪活动的仪式、流程以及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让我们深入了解古人对天地神灵的信仰、对传统礼仪的重视以及对家国责任的担当。同时,它也是古代文学表达的杰出范例,传承了中华民族谦逊、担当、敬畏自然的传统美德,为后世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宝贵的精神滋养,激励着我们在现代社会中,铭记历史,传承文化,心怀敬畏,勇于担当,让这些传统美德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