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东都残阳
引子
夏书.隆德本纪
大夏隆德十三年三月十二日夜,夏哀帝夜宿李淑妃的处,寅时三刻,淑风居传惊呼声,言夏哀帝吐血昏厥,太医正入宫,尚未至,哀帝崩。
当夜,王皇后闻讯,下令处死李淑妃及淑风居一众宫人,随后尽诛李氏一门,大夏尚书令李言一脉尽数株连,牵涉官员家族足有万于人,一时间洛京血流成河。
哀帝唯子嗣怀德太子早薨,哀帝无嗣,王皇后随即临朝称制,下旨于兴王司马嘉,以哀帝侄兴王司马嘉入嗣哀帝,归洛京继承帝位,司马嘉年不过十一岁;王皇后把控朝政,为哀帝治丧,下令禁止所有皇族来洛京奔丧,王皇后控制禁军、掌控九门,一时间敢于反对的大臣尽数下狱。
三月十七日,王皇后的旨意到达兴州,旨意居然是以皇太后名义下诏,立司马嘉为帝,司马嘉不敢拒绝,只好出发前往洛京即位。
此时哀帝驾崩的消息已经传到了诸位亲王的封地,瑞王、衡王、定王、梁王、燕王皆有心争夺帝位,暗中谋划。
瑞王司马文毅为哀帝胞弟,当兴王司马嘉车驾路过瑞州,瑞王假借迎接新帝的名号突然发难,劫持司马嘉。
随后司马文毅安排大军假意护送,骗开洛京隆德门,大军入京,朝中中书令王晖接应,禁军左卫将军王泽杀禁卫大将军韦检;未央宫玄德门监门将军常德打开宫门,司马文毅领兵入了未央宫,王皇后被杀,王氏一脉尽诛。
哀帝灵柩还停在太极大殿之上,而洛京再度血流成河。
尔后不久,瑞王司马文毅杀兴王司马嘉,自立为帝王,改元天建!
衡王、定王、梁王、燕王以瑞王弑杀新君,谋朝篡位为名,同时起兵,一时间整个大夏烽烟四起!史称五王之乱。
大夏扬州节度使梁国公萧敬镇守建康,旗下有定南军十五万众,是大夏在江南的最大军事势力,故而成为五王争夺的焦点。
面对五王不断派遣过来的使者,一方面萧敬保持了一定的礼遇,另外一方面暗自准备,安排人以商队名义去往北方与世家大族勾连,同时在长江口的江都、扬州开放渡口,收拢从北方逃散的难民进入南方安置。
萧敬对朝廷上表称靖察地方,瑞王自知不能得罪了萧敬,所以下旨应允了此事,其他四位亲王因为局势关系也都默认此事,暗中放行。
萧敬设置的转运点就安置在江州,北方大族皆百姓不断南迁,一时间建康的势力一日千里,江南半壁已经不受朝廷控制。
五王之乱初始,益州牧刘隆就烧毁中原进入益州的栈道,开始屯粮养兵,以保境安民的名义割据益州。
西南之地越州、交州、云州,越州牧越州大土司奢五里也关闭了南散关,终止与中原的交通,意图不轨。
除此之外、岭南冼氏、福州昭氏皆有割据自立之心,堂堂大夏转眼间就四分五裂,天下大乱在即。
燕王引鲜卑拓跋部入中原争位,历时两年五王之乱平定,北地安定,然而燕王司马文垣登基大典时,拓跋部反,司马文垣被杀,拓跋部血洗洛京,尽诛大夏群臣、司马皇室三千余人。
随即拓跋部首领拓跋离在洛京未央宫登基,建立大魏,史称洛京巨变,改洛京为东都。
整个北方之地尽数沦亡,益州牧刘隆、越州牧奢五里随即宣布独立建蜀国和越国,只有扬州节度使萧敬仍以夏臣自称,立八岁的哀帝远方堂侄陈侯司马轨为帝王,同年宣布中兴为新的大夏年号,开始北伐,意图再造神州。
萧敬旗下有两位谋士,一为博陵崔氏的崔平、一为陈留谢氏的谢汾,出发之前萧敬问计二人,崔平献言:大夏已经无可挽回,但是大夏散落之各地镇守残兵以及北地世家大族尚在。
鲜卑八部共计拥兵超过三十万,且都是虎狼之兵,南方久不征战,故而不可强敌,主公此去打着匡夫大夏的名号,可收天下之心,将北地残兵、世家大族尽数迁回建康,成就主公帝王之基。
之后谢汾在大夏舆图上点了一处,正是江州!
谢汾言:主公占据江州,以其为据点,进可攻,退可守;待迁徙完成,可放弃江州,以定江为界,划江而治,成就帝王之业。主公只要牧民生息,利兵秣马,北地异族,不习生产,不懂牧民,只擅劫掠,不出数年,必定大乱,让他们自行残杀,待时机成熟,主公再北伐必定可以一战而定天下,天下归心,大位可期。
萧敬听完只言:孤乃夏臣,如今少帝已立,不敢有妄念!
谢汾听完劝道:“主公不若带少帝一同北伐,以少帝名义宣布,志在光复洛京,有此大义的名份,主公收拢残部和世家百姓必定事半功倍!”
萧敬暗允此计。
隆德十四年夏,少帝亲征,萧敬领兵,出建康经江都过定江,抵达江州,江州郡守裴集马上开城迎接新帝,北地荆州青州所辖十二郡尽数归附,萧敬不断收拢军队百姓,并将人员、物资不断南运。
十月,魏太祖皇帝拓跋离领兵二十万来攻,两军在瑞州交战,萧敬不敌,下令撤军,少帝与撤军途中惊吓坠马,抵达江州固守之时,已然病重驾崩,萧敬只得下令放弃江州,全军撤回建都,之后护送少帝灵柩返回建康。
隆德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萧敬在南北世家大族和整个扬州梁国公府群臣的拥护下,代夏建国,国号大梁,改元建兴,以建康为国都,更名建都,大夏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