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看着面前的男人,摇了摇头,声音稍稍低沉了一些:
“我这可都是为了你们老朱家的江山啊!你以为我是吃饱了撑的没事干?要不我疯了不成?”
说到这儿,他的嘴角微微上扬,露出笑意,仿佛之前的愤怒已经烟消云散,“宝贝儿,快过来。”
话音刚落,一个小男孩就跌跌撞撞地向他们走来。
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屋内,小男孩的身影在地上拉出一道长长的影子。
那孩子看起来不过五六岁年纪,稚嫩的小脸上满是纯真无邪,一双明亮的眼睛里闪烁着好奇与期待。
每一步都显得小心翼翼,仿佛生怕自己一不小心就会摔倒似的。
见到此景,李承影心中涌起了无限柔情。
他弯下腰,将手伸向了那个正在缓缓靠近的小身影。
“见深,记住,以后可别学你爹。”
李承影一边说着,一边轻轻抱起朱见深,“等你当了皇上,一定要给我安排一个什么也不用做,只管领薪水,还能随时找人麻烦的大官。”
听见这话,站在一旁的天顺帝脸上的表情瞬间变得复杂起来。
眼中闪过不易察觉的幽怨,但他很快便将这份情绪隐藏了起来。
如果换成其他人胆敢这样说话,恐怕早已经被关进诏狱,甚至可能性命难保。
但对天顺帝来说,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
真正让他在意的是,在李承影的眼中,显然儿子比自己要更加重要得多。
察觉到了天顺帝的心思,李承影转头看向对方,语气也变得平缓了许多:
“对了,一会儿吴春全会来找我们,你也正好听听吧。
如果有兴趣的话,不妨投点钱进去,总不能让一位皇帝每天都过得跟叫花子差不多吧?”
“先生,先生,你划定的区域我都埋下来了。”
一个急促的声音从门外传来,人还未至,声音已飘然而至。
说话的是个穿着朴素布衣、面容憨厚的中年男子,他满脸的汗水,却依然洋溢着一种完成任务后的兴奋与自豪。
待那人迈进门槛,目光所及之处,赫然见到天顺帝正端坐于厅堂之中。
这位原本就显得有些紧张不安的男人瞬间变了脸色,他猛地双膝一屈,跪倒在地,“参见bi习a,微臣不知陛下在此,还请陛下恕罪。”
吴春全的声音里带着几分颤抖,显而易见是被突如其来的变故吓了一跳。
只见天顺帝缓缓挥了挥手,语气温和地说:
“平身吧。”
虽是一句简单的应答,却足以让紧绷着神经的吴春全大大松了一口气。
待那仆役起身退至一旁后,天顺帝的目光落在了李承影身上,他眉头微蹙,好奇而又疑惑地问道:
“你刚才说划定了某个区域,这是什么意思呢?”
听闻此言,一直低头逗弄着朱见深——那位尚在孩童时期的太子爷——的李承影才缓缓抬起头来,他目光炯炯,对即将到来的机会充满了期待。
“启禀陛下,在西山之地,我已选定了一处风景优美、资源丰富的地点,打算在此建立一处工业基地。
等到初具规模,管理模式逐渐理顺之后,再将整个基地出售给朝廷。”
说到此处,李承影的语气变得更加坚定而自信,仿佛他已经预见到了未来的辉煌。
“哦!难道这便是先生常挂在嘴边所谓‘实业兴国’的第一步?”
天顺帝忍不住感叹道,心中却不禁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
外面的世界正处于一片混乱之中,民众们对于这位曾经敢于挑战权威的李承影可谓是议论纷纷,甚至有不少人扬言要严惩这位狂徒。
然而,在这般风雨飘摇之际,眼前之人竟然还在谋划着振兴国家大业,其胆识与气魄着实令人钦佩。
天顺帝的脸微微泛红,眼神中流露出羞愧之色。
这件事,在宣府之时,李承影便已跟他提及过。
当时他并未太当回事,只以为对方是在随意言谈间提了一句。
然而此刻看来,李承影所说的,并非空话,而是一步一个脚印地去践行了。
望着李承影,天顺帝心头涌上一种前所未有的感动与愧疚交织的感觉。
“先生,你才是真正的男子汉!”
这声感慨里充满了敬佩和悔意。
“得了,得了,少拍马屁。”
李承影挥了挥手,脸上露出了些许不耐烦的表情,“要是早知道会是今天这个结果,在宣府的时候我根本就不会管你们的事情,我自己一个人离开,逍遥自在多好。
现在倒好,反而弄得像是捅了马蜂窝似的,处处受人指责、攻击。”
听着这话,天顺帝的眼眸瞬间坚定起来,“不,先生,请放心,只要有我在这里一天,就绝不会让那些宵小之辈得逞!”
然而,看着眼前这位年轻人满腔热血的样子,李承影却轻轻地摇了摇头,“哎……还是别了,这件事我自己来解决吧,免得牵连到你,咱们两个都不好受。”
他的声音虽然低沉,但却充满了不容置疑的决心。
“我就知道先生一定有办法,您那不死之身可真是让人佩服。
这实业兴国的计划能否详细讲一讲呢?”
天顺帝满脸谄媚地笑着说道,那笑里藏刀的模样仿佛在暗示什么。
大朝会当日,文武百官一如既往地早早来到皇城之外。
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洒在他们身上,映照出他们或紧张或兴奋的神情。
官员们三三两两地聚集在一起,有的低声交谈着今日议程的重要内容,有的则面露愁容,心事重重。
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墨香和官袍特有的熏香味,混杂着些许泥土的气息,让人感受到一种庄重而肃穆的氛围。
“张大人,你看这位怀来伯李承影,居然如此轻浮无礼,上来就把天下读书人得罪了个遍。
真是不知道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一位中年官员愤愤不平地对着身旁的张辅说道。
此人名叫王维德,是朝中颇有声望的文臣之一,对新晋官员的品行颇为挑剔。
旁边的一位老者闻言点了点头,叹息道:
“可不是嘛。
要不是咱们勋贵之间同气连枝、互相扶持,我真不想来参与这场风波了。
李承影这人,虽被封为伯爵,却给朝堂带来了极大的冲击。”
张辅闭目沉思,并未立即接话。
作为经历过无数风雨的老资格大臣,他知道这次的事并不简单。
李承影虽然只被封为伯爵,但其背后所隐藏的影响力与能力早已让很多人感到不安。
即便同为勋贵的人,对待李承影的到来也不尽然表现出欢迎的态度。
从众人的眼神中可以看出那份复杂的情绪——羡慕、忌惮甚至嫉妒。
想到这里,张辅心中不由暗暗佩服起李承影来:
他当初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
如果皇帝直接将对方册封为国公的话,那么现在的情况就不是面对几股势力的围攻这么简单了。
取而代之的将是来自四面八方、更加强烈且难以预料的敌意。
大家都明白,李先生是多年来第一位因功被封为爵位的人,这样的例子实在是罕见。
作为新晋的贵族,他无疑是大家关注的焦点。
而张辅微睁着双目,眼中透露出的是无奈和不易察觉的忧虑,他对周围的人说道:
“尽管李先生是个新人,但无论如何,我们同属于一个群体。
即便有些人心中可能有所不满,我们也应该团结一致,至少不要和那些文官一样,跟风附和他们。
只要大家不站队到那一边就好。”
身为这些勋贵之中的“领头羊”,张辅的地位虽显赫,但也并非可以完全掌控一切的独断专行之人。
所以他只能尽力劝说,让大家尽量做到不在这种时候雪上加霜。
众人心领神会地点点头,心中对于李先生此次行事的方式感到几分疑惑,认为他有点不知天高地厚了。
正当大家在议论纷纷之时,远处传来了一阵急促而又整齐划一的脚步声,打破了原有的寂静。
随着声音逐渐接近,几盏高悬于马车旁、散发着温暖光芒的灯笼映入众人眼帘,在昏暗中显得格外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