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防御使衙门内,王思礼正眉头紧锁,全神贯注地核算着长安城的兵力布防情况。
城东防线,高适统率的神策军与神策后营合兵一处,总计约两千六百人,加上金吾卫四千多人,兵力规模达到了七千人左右。这可是全军最精锐的部队,无论是兵员素质还是武器配备,在各防线中都首屈一指。
城北防线,狄若曦率领的陇右军有三千三百人,兴平县招募的民军则有一千八百人,二者相加不过五千之数。
相比于其他防线,这里的人数是最少的。在应对敌军大规模进攻时,将面临较大压力。所以,这一条线自己要重点关注。
城南防线的兵力构成颇为复杂,颜真卿麾下有囚犯六千余名,城中临时征募的民军接近两万人。尽管人数在各防线中最多,但都缺乏正规军事训练,更谈不上战斗经验。
城西防线由建宁郡王负责,这一万二千人都是他亲自招募的民军。这些人也都没有经过系统的军事训练,堪称乌合之众,战斗力极为有限。
不过,城西肯定不是叛军的主攻方向,建宁郡王还有一些时间练兵。
如果有必要,可以将城南和城西的民军轮流调到城北和城东,让他们也见识见识实战,在实战中学会战斗。
李开锋率领的龙武卫约有两千人,这支部队装备精良,不亚于高适的神策军,可惜人数太少,只能作为机动部队使用。
至于李藏用的土匪部队,至今仍无一部进城,预估其兵力最多不过三五千人。
虽说这支部队相较于普通民军有一定的战斗力,但因其出身草莽,缺乏正规军事编制与纪律约束,整体战斗素质依旧不高,难以与正规精锐部队相提并论。
总体盘算下来,长安城的兵力总数接近六万,乍看之下规模不小。
但是,真正具备较强战斗力、能够在激烈战斗中发挥关键作用的部队,尚不足总数的四分之一。
叛军来袭,长安的城防形势极为严峻!这让王思礼忧心忡忡。
方才探马来报,叛军前锋昨日就已抵达华阴县。根据其行军速度来推测,今天就可以达到华阴郡。
虽然高适昨天就已经派出三百轻骑去袭扰叛军,毕竟人数太少,起不到多大的作用。
按照时间推测,他们今天就会在华阴郡附近遭遇叛军的斥候。
“王副帅,城北五十里发现一支军队,约三千多人。”这时,又有探马前来禀报。
城北五十里,三千多人,这应该不是叛军的队伍,而是李藏用招安的土匪部队。
没想到,金吾卫此番收获颇丰。
虽然这么想,但还是不敢托大,他立即下令,要求严密关注这支军队的动向。
若是叛军从河东绕道而来,那可就麻烦了。
此时,狄若曦也接到了同样的消息。
这两天,他已经将兵部衙门都搬到了城楼之上。没办法!一方面他要处理兵部的事务,另一方面他还要组织城防。
哥舒翰、封常清、高仙芝等人已死,郭子仪、李光弼等人正在前线作战。朝中无大将,他这个兵部侍郎也只能顶上来。
和他一样顶上来的,还有刑部侍郎颜真卿。六部之中,也只有他们两个有领兵作战的经验。
三军易得,一将难求,就这一点而言,没有人比他这个兵部侍郎的体会更深刻。
他算了一下,城中守军接近六万,真正能独当一面的将领,满打满算还不到一个巴掌。
若非如此,也不会让他和颜真卿这两个堂官各守一方。
城北防线是真的难守,既有大明宫,又有西内苑,这些地方都不能随便进去。
但是,叛军选择从哪里进攻,事先不会跟你打商量。若是从重玄门发起进攻,很快就可以打进大明宫,这该如何是好?
所幸大明宫和西内苑的城墙更高,有五丈多,而且也更厚。叛军真要选择从这里发起进攻,恐怕要付出成倍的代价。
眼下,自己手里才五千人,而且崔世仁所部一千八百人还是最近招募的。虽然已经严格训练了五天,可毕竟这是一支刚刚招募的队伍,跟陇右军比起来还有巨大的差距。
真要是打起来,自己手上这点人根本不够用。
这时,来德晟留下来给马三怒当向导的那名队正派人送来消息,他们将于今天中午赶到城北。
果然,这就是金吾卫招降的土匪队伍,与自己此前的猜测分毫不差!
“狄大人,我们在光华门外城墙根下发现了一名形迹可疑之人。”正当狄若曦看着兵力布防图发呆时,一名旅帅前来禀报。
狄若曦缓缓抬起头来,问道:“怎么回事?”
他在心里想道,城中的奸细抓了一拨又一拨,怎么抓不完呢?
“军士们巡逻时发现了他,他正躺在城墙根下睡觉呢?”旅帅说道。
“有这种事?”狄若曦觉得很奇怪,大白天的,躺在城墙根下,也不像是奸细应有的样子。
“是的,大人。末将派了几个人出城,将他抓了回来,正在外面绑着呢。”旅帅说着,似乎在邀功一般。
“押进来。”狄若曦命令道。
不多时,几名军士押着一个蓬头垢面的男子来到狄若曦面前。
“你是何人?来长安做何营生?”狄若曦问道。
男子眨了眨眼,默不作声。
“我们狄大人问你,你是谁?做什么的?”那旅帅大声说道。
“啊?”男子一脸迷茫地看着那旅帅,然后用手指了指耳朵,又指了指脖子。
狄若曦明白了,这可能是一个聋哑人。大战在即,一个聋哑人跑到长安城下来做什么呢?
十有八九是奸细!装成聋哑人的样子,不过是为了逃避责罚罢了。
“你是聋子还是哑巴?你这是装的吧?”旅帅大吼道。说着,在他身上狠狠揪了一把。
那男子痛得龇牙咧嘴,跪地求饶。
旅帅在他怀里摸来摸去,摸到了一封油纸包裹的书信。
“大人,这里有一封信。”旅帅说道。
狄若曦示意其打开。旅帅三下两下拆开书信,发现一个字都不认识。
“大人,这上面的文字末将不认识。”旅帅面露尴尬,将书信递到狄若曦跟前,眼神中满是疑惑。
狄若曦接过书信,凑近仔细一看,只见上面的字符弯弯绕绕,却是从未见过。
他心中越发觉得蹊跷。随即唤来一名兵部主事,要他拿着这封奇怪的书信去礼部。礼部常年和外番打交道,或许有人认识这些文字。
不多时,那名兵部主事带着一名老者赶到。见过礼后才知道,这名老者乃是礼部的一名书吏,名叫赵瀚洺,精通吐蕃国语言。
“你的意思是说,他是吐蕃国的使者?”狄若曦问。
“狄大人,根据书信上的文字来推断,他就是吐蕃国的使者。”赵瀚洺回答。
吐蕃国的使者,到长安来做什么?狄若曦暗忖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