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
六七月份的京城,已经有些燥热了。
通往皇宫的朱雀大街上,无比的热闹,彰显出首善之地的盛世繁华。
沿着朱雀大道一直前进,就是朝廷中枢所在,三省六部就坐落在皇宫旁边。
不同于朱雀大街的热闹,这里的氛围有些凝重。
中书省总领百官,三省六部中,地位最高的衙门。
中书省分左相,右相两个职位,左相和右相就是宰相,百官之首。
在大虞朝,右相的权力比左相大,左相更像是一个副宰相。
这一天,中书省接到一封前线传回来的军情。
京城百姓可以忘记,大虞军队正在和草原鞑子厮杀这件事。
但是,作为大虞朝的中枢,皇宫里面的皇帝,朝堂上的大佬,目光无时无刻不关心这一次的大战。
今上从登基那刻起,就默默发奋图强,十几载后,宝剑方才出鞘。
挥师二十万大军,要一雪前耻,灭了草原这个威胁。
中书省,右相秦思源的办公房间,有一个年轻的官员,手中拿着一封刚从边关传回来的军情。
青年官员一进来,便对右相秦思源施礼道。
";右相,前线有军情传回来了。";
右相秦思源正在处理公务,听到这句话后,立刻抬起头来,神态自若道。
";哦,前段时间传回来的军情说,大军正在剿灭草原上的小部落。
如今算算时间,这件事应该也要有一个结果了。
快,把军情拿过来,老夫要瞧一瞧!";
听到秦思源的话后,青年官员立刻将军情递了上去。
秦思源看起来神态自若,但其实,每次有军情传回来的时候,都有一种无比紧张的感觉。
这一次,二十万大军北上征讨草原,除了皇帝铁了心要打这一战外,右相秦思源也是坚定的主战。
这二十万大军,可以说是右相秦思源花了十几年之功,到处抠抠搜搜的搞银子,才得以保证这一次大战所需的粮草。
打仗,是最消耗钱财的。
不过,在国家安危面前,花再多的钱,也得打。
右相秦思源熟读史书,看到前朝的历史都在二百年不等。
新的王朝一旦过了百年,就会像人一样,进入了衰老期。
这时候,国家就和老人一样,各种毛病都会出现。
如果,出了一个中兴之主,休养生息的好,可以度过去。
但是,如果修养不好,而且,还有外敌要来打你,那么就危险了。
如今的大虞,各种毛病已经出现了,但这都不是最主要的麻烦,最大的麻烦是旁边有一个恶邻还在虎视眈眈的盯着你,随时都会闯入你家杀了你,夺走你的一切。
这个时候,你要想活下去,必须要趁着还有一口气的时候,先下手为强。
右相秦思源清楚的知道,这一战,是在为大虞朝续命。
如果赢了,大虞朝未来几十年,将会平稳度过,有了休养的时机。
如果输了......
右相秦思源不敢深想这个问题。
右相秦思源接过军情,然后不自觉深呼一口气,将军情缓缓打开。
当军情打开之后,右相秦思源原本有些严肃的表情,慢慢的轻松了很多。
前线没有任何事情,大军还在稳步推进。
只是一封请功的奏折。
草原上,二十万大军虽然还没有和鞑子骑兵大决战。
但是,前段时间,大虞军队这边,四处出击,剿灭草原上的小部落。
杀掉的鞑子,也有上万人。
这上万个鞑子人头,自然都是这一个个军功。
士兵们在前面拼死拼活,不就是为了争取一份军功嘛!
右相秦思源看到是朝朝廷要功劳的请功书后,脸上没有一丝不满。
右相秦思源虽然没上阵杀敌过,但是,对于军中将领的想法,自然是知道的一清二楚的。
既然是打仗,打仗哪有不给甜头的,如果功劳都不舍得给出去,前线将士们如何肯拼死杀敌?
对于右相秦思源来说,巴不得军中有人立下天大的功劳,最好能杀死鞑子可汗,如果谁能做到,封个王又如何?
大虞本来就有异姓王,朝廷还是舍得千金买骨的。
右相秦思源眼睛缓缓扫过请功书的名单,从上到下,开始看被请功的人都是谁,都有那些功劳?
在请功书上,第一排,第一栏写道:
贾琮,年十四,京城人士,第九营千户长!
贾琮从伙房兵干起,在虎狼军第三、第四营危难之际,率领一百伙房兵,和百余名鞑子骑兵拼杀,用悍不畏死之精神,敢和鞑子骑兵硬碰硬的冲撞,贾琮靠其勇猛,杀死几十名鞑子,一战定胜负。
贾琮被提拔成百户长,暂代第九营。
暂代第九营时,贾琮受命,前去征讨草原鞑子。
期间,贾琮带领第九营将士,每战必身先士卒,以最小伤亡,剿灭数个部落。
后,贾琮正式被提拔千户长,成为千户长后,贾琮又连续立下功劳。
贾琮从军一年半有余,杀敌数百,立功无数,特为贾琮请功!
请功书上,排名第一的人,赫然就是贾琮。
虽然还未决战,但是,自从贾琮和鞑子骑兵对撞,从救下刘当,成为第九营的老大后,贾琮就一飞冲天。
虽然,贾琮被人抨击说成残暴不仁,但是,贾琮每次出击草原部落,都做到了完美。
不仅伤亡最小,而且,每一次贾琮要去剿灭的部落,都是最难啃的。
二十万大军中的各个营,就属贾琮的第九营风头最盛。
功劳是夏不游给贾琮请的,但是经过磐国公同意过的。
统领二十万大军的磐国公,亲自确认过贾琮的功劳,而且,还召见贾琮一次,试了试贾琮的实力。
在军中,如果真有无比出色的武将,上面的将军,不介意提拔的。
毕竟,上阵杀敌,那可是要死人的。
如果,提拔的全是废物,那谁来打仗?
年轻人就是一支军队的新鲜血液,不过,这年轻人也太过于年轻了。
哪怕秦思源宦海浮沉几十载了,在看到贾琮的年纪后,也是有些惊诧莫名。
十四岁的千户长,这也太年轻了吧!
如此年轻,立下了这么夸张的战绩?
秦思源想到,他那个十四岁的亲孙子,还在每日想着逃学去喝花酒......
再看看这个贾琮,十四岁的年纪,已经保家卫国,立下这般功劳了。
这个贾琮,到底从哪里冒出来的?